劉金生
■試題設(shè)計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個老者和一個少年駐足在花壇邊,少年說:“哇,紅色的花多漂亮!”老者說:“白色的花更值得欣賞。”“紅色的花鮮艷絢麗,就像一個積極有為的人生。”少年爭辯說。“白色的花潔白純凈,猶如一個淡然無過的人生。”老者平靜地說。
其實,紅花白花不都是花嗎?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命題緣由
近年來,對話式的材料作文愈受高考命題者青睞,成為各地高考試卷的新寵。如2013年遼寧卷是年輕人和老者關(guān)于沙子與珍珠的對話,北京卷是科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關(guān)于手機的對話,這類題目立意角度是開放的,允許考生進行多維思考,放寬了寫作內(nèi)容方面的限制,有利于踐行以人為本的寫作理念,鼓勵考生進行有個性地寫作。它既注重考查考生的寫作思維水平,特別是思辨能力,又引導(dǎo)學(xué)生關(guān)注人生和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和態(tài)度,達到思想性、深刻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
這道作文題目材料明晰,意蘊豐富,給考生提供了較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思維空間與認知空間,能調(diào)動考生平時的積累,對身邊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多元思考和深入探究,為考生寫作提供積極的引導(dǎo)。將“積極有為”和“淡然無過”一起擺在考生面前,增強了作文題目的思維張力,它要求考生不止于對積極有為和保持無過內(nèi)涵的詮釋、闡發(fā),還促使考生對兩者關(guān)系進行辨證、全面、多向地思考,既要積極有為,還要保持無過;與其積極有為,不如保持無過;不能一味保持無過,不懂得積極有為??忌獙懞米魑男枰哂幸欢ǖ乃急婺芰?。這個題目小可以寫個人的理想志趣、行為準則,大可以與社會、國家的發(fā)展相結(jié)合,話題可大可小,把考生的思考引向自身實際,引向現(xiàn)實生活,有助于提高考生的認識水平,提升考生的思想境界,促進他們的精神成長。
■寫作導(dǎo)引
在審題時,要注意抓住對話的相互關(guān)系以及關(guān)鍵性詞語,準確理解材料的內(nèi)涵。老者和少年的對話構(gòu)成相對的關(guān)系,主要是探討人生態(tài)度。材料最后“其實,紅花白花不都是花嗎?”這一關(guān)鍵性問句,提示我們可以從多角度思考,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挖掘蘊含的道理。立意可以從任何一方面切入,也可以將兩者結(jié)合,對材料進行整體把握。
角度一:看淡名利,保持無過,崇尚精神自由??吹?,不為物惑,不為名擾,不為利誘,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享受輕松快樂的生活。平息浮躁不安的心,保持清醒頭腦,避免犯錯,讓自己的人生不蒙塵垢。這個方向的素材可以選擇古今中外一些追求高潔、超脫世俗的名人事例。比如中國古代圣賢老子、莊周拒絕出仕,陶淵明、李白不低眉折腰。外國作家梭羅隱居瓦爾登湖畔,過簡單的生活;女詩人狄金森從25歲開始棄絕社交,足不出戶,等等。在寫作時,可以聯(lián)系當今一些人急功近利、利欲熏心而犯下錯誤甚至違法犯罪的反面例子,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主旨,也能體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對社會的思考。
角度二: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鑄就生命輝煌。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積極進取才能實現(xiàn);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奮發(fā)有為才能鑄就。人活一世,就應(yīng)該振奮精神,努力開拓,竭盡所能,建功立業(yè),有所作為。當下全社會正在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只有奮發(fā)圖強、有所作為方能筑夢圓夢,所以可以和中國夢這個話題結(jié)合在一起寫。還可以從國家對政府官員“勤政”要求這方面入手,談領(lǐng)導(dǎo)干部應(yīng)該振奮起干事業(yè)的精神,主動進取,殫精竭慮,為國為民盡責。官員無過思想危害巨大,一些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官員不作為造成的。
角度三:應(yīng)時而動,順勢而為。懷無過之心,做有為之事。有為與無過需要辯證地看待,人生階段、社會現(xiàn)實、自身處境、理想追求不同,看法也就各異,不可一概而論,我們需要應(yīng)時而動,順勢而為,抱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心態(tài),去積極做事。比較而言,青年人應(yīng)該敢想敢干,敢為風氣先;老年人則需要修身養(yǎng)性,保持無過。生逢亂世,明哲保身,不失明智;和平盛世,抱負遠大,有所作為。為官者,勤政為民,造福一方;為民者,平和安穩(wěn),知足常樂。但又并非絕對,它們之間也可以相互轉(zhuǎn)換。無論如何,那些有功于社會而又淡泊名利的人永遠值得尊敬,如錢學(xué)森、袁隆平、楊善洲、郭明義、林俊德等。
■佳作展評一
無過始于無求
● 馬睿怡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能夠達到無所欲求,進入逍遙之境的,都是擁有大智慧的人。無求則無過,無過便是功。
淡然處世,不慕名利,不求聞達,心不為形役,超然于物外,遠離喧囂和誘惑,遺世獨立,行無過錯,獨善其身,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解放,享受輕松愜意人生,這是一種睿智而灑脫的生存方式,對自身也是一種成就。
孔子深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陶潛懂得“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韓昌黎欣羨“投竿而漁,陶然以樂,若能遺外聲利,而不厭乎貧賤也”,蘇東坡惟愛“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賢人高士遠離名利紛爭,怡然于沖淡平和的生活,一生潔身自好,不染纖塵。
愛因斯坦成名后,各種榮譽和優(yōu)厚待遇撲面而來,他依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方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以當時最高年薪聘請他,他竟說:“這么多錢!能否少給一點?”人們大惑不解,他脫口道:“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財富都是人生的絆腳石,唯有簡單生活,才是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p>
愛因斯坦是智慧的,無求則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犯下錯誤,留有遺憾。
追求太多,心靈的空間就會逐漸被物質(zhì)的、粗鄙的、媚俗的東西充塞,不斷受到壓迫的靈魂就會日益變得麻木。為求名,一些作家和學(xué)者厚顏無恥地剽竊他人成果,丟了名聲;為求利,一些商家不擇手段地獲取高額利潤,制造假冒偽劣產(chǎn)品,毀了信譽;為求權(quán),一些政府官員投機鉆營,違法亂紀,身陷囹圄,失了自由。
既然是一株小草,就應(yīng)該盡量展示自己的清翠,刻意去追求花的嫵媚將會讓自己變得不倫不類。既然是一顆星星,就應(yīng)該保持生命的亮色永不消褪,非要落到地上與頑石去爭地位只會失掉自己的尊貴。追求太多,生活就會被縛上沉重的累贅,使人的身心過于疲憊,深陷名利的泥潭而難以自拔。endprint
一張紙,一杯香茗,便可品出宇宙人生的無限意趣;一束海風,一片海灘,都會令人忘情心醉;一句溫馨的話語,一縷關(guān)切的目光,都可以讓人感受到無比的滿足和快慰。少一分焦躁,多一份平靜;少一分狂熱,多一份淡泊,無求便會無過,無過便是功。
面對各種困惑,心靜如水,淡然視之,在燈紅酒綠中耐得住寂寞,在功名利祿前把握住底線,自在,灑脫,隨意,保持無過,走向超越,讓生命的本質(zhì)得到還原和馳騁。
【點評】
本文首先由莊子的名言引出“無求則無過,無過便是功”的中心論點。中間采用對比論證,正面贊揚孔子、陶潛、愛因斯坦等人不慕名利的智慧,反面批判一些作家和學(xué)者、商人、官員等追名逐利的行為,材料紛繁豐厚,古今結(jié)合,詳略得當,突出主旨,切中要害。最后闡述如何才能做到無求而無過。思路縝密,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流暢精煉,富有表現(xiàn)力。
■佳作展評二
有為與無過
● 李梓瑋
對于有為與無過的選擇,一直是人們難以漠視與回避的問題。其實,有為與無過并沒有絕對的高下對錯之分,兩者可以做到有機地融合,彼此依存,相互補充。
有為是正確的。不有為,何談個人成長?何談國家富強、人民福祉?人類社會的進步有賴于人的有為。無過亦不是錯。視功利如糞土浮云,固守心靈的純凈,追求簡單與自由,生活別具一種幸福的美感。
但兩者必須平衡有度,不可偏重,否則,就有可能走向極端。
設(shè)若過于注重有為,利欲熏心,急功近利,后果十分危險。不少改革建設(shè)有功者,正是因為過不了功利這一關(guān),而最終滑入犯罪的深淵,自毀前程。近來多名高官違法亂紀,受到查處,有人就曾追悔說:“貪圖功名利祿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千萬不要讓一個過錯,毀了一生的努力。
設(shè)若過于強調(diào)無過,凡事置身事外,明哲保身,回避責任,則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有負于時代和人民的重托。食品藥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地發(fā)生,各種污染致使人們生存環(huán)境日趨惡化,強行征地拆遷造成流血沖突,哪一個社會問題的背后不存在著個別官員的不作為?只求無過而不作為,是嚴重的失職。
有為與無過,需要因時而異,因境而別,應(yīng)時而動,順勢而為。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建立大功,可他功成名就后竟然不辭而別,駕一葉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過逍遙自在生活。不遇明主,諸葛亮躬耕南陽,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當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他毅然出山,為興復(fù)漢室、安定天下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個由有為到無過,一個由無過到有為,可謂都做到了極致,都演繹了完美人生。
懷無過之心,做有為之事。把自己放在低處,把靈魂放在高處。只有那些胸懷理想、造福社會卻又不驕不躁、淡然處世的人才最值得敬仰和銘記?!霸∑狡放啤苯?jīng)評估,認定其價值約為1000億元人民幣,但袁隆平依然心平如鏡,過著樸素無華的生活,坐冷板凳搞研究,卷著褲腿下田,執(zhí)著追求夢想。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學(xué)家何澤慧先生,耄耋之年還堅持每月幾次到高能物理所上班,晚了就從食堂買幾個包子、饅頭回去吃。單位要派車接送,她堅持擠公交,從不計較物質(zhì)條件。
不被功利阻礙奮發(fā)的腳步,不被世俗遮蔽了純潔的心靈,懷無過之心,做有為之事。這或許人生的最佳選擇。
【點評】
本文的主旨在于論證“有為與無過并沒有絕對的高下對錯之分,兩者可以做到有機地融合,彼此依存,相互補充”這一觀點,作者兼顧了兩方面內(nèi)容,首先指出有為與無過都是正確的,接著闡述兩者平衡有度的重要性,然后從“需要因時而異,因境而別,應(yīng)時而動,順勢而為”和“懷無過之心,做有為之事”兩個角度談及如何擺正有為與無過的關(guān)系。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逐層遞進,說理充分,并注重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具有極強的思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