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玉
花開花落,又到過年。
過年,是件萬分溫暖的美事兒,卻注定不能喜大普奔:有人拿到了老板的大紅包,有人卻連給小輩打紅包的錢還沒著落;人人歸心似箭,卻總有人因為“春季全民運動會”而受阻于歸途。——大過年的,不說這個了,來點開心的。說啥?當然是娜姐了!
這個年關有太多的期待留給國人。蛇年一路高歌猛進的反腐未有停歇之勢,這不,總書記又放狠話了,“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以往鐵板一塊的軍隊反腐已然破冰,刮“谷”療毒(見本期P20-23報道),先聲即奪人;最有票房號召力的馮大導演親自掌勺春晚,能否烹制出一道交口稱贊的大餐,13億人在等著瞧;體育方面,“常勝統(tǒng)帥”蔡振華于千呼萬喚中接過中國足協(xié)主席的權杖,能不能讓中國足球爭口氣,也在人們的翹盼之中……
與這些期待相比,李娜澳網(wǎng)封后,那才是真正的現(xiàn)房現(xiàn)金,解氣提神。一個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中國娃,兩度將法網(wǎng)、澳網(wǎng)冠軍收入囊中,這可是比劉翔還牛逼的壯舉啊!于是乎,舉國歡騰之余,大家都在忙著尋找“李娜現(xiàn)象”的答案。
李娜曾二度殺入澳網(wǎng)決賽,兩次鎩羽而歸,直到此番奪冠,應了“事不過三”的古話。于是,網(wǎng)友紛紛點贊,說她百折不回,堅毅可嘉。這當然沒錯,但搞體育這行當,意志力只是個最基本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不光是體育,放在哪行哪業(yè)都是必須的。所以,倘若為此貼上“李娜精神”的標簽,就顯得皮相了。
又有好事者說,愛娜姐只因她率真,奪冠后感謝這個感謝那個名單開出一長串,唯獨不說“感謝國家”。這個嘛,我也不是很能認同。率性是一回事,不講套話也的確是好品質(zhì),但硬要把它和愛國家對立開來,那也有點不著調(diào)。娜姐固然是沒拿體育總局一文工資,花的是贊助商的錢,聘的是私人教練,但她終歸是這方水土養(yǎng)大的人,去現(xiàn)場助威的也沒少咋中國同胞,怎么就不能與祖國搭上一點關系?她沒這么說,可能只因她覺得教練、球迷是更該感謝的人,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她不愛這個國家。
真要盤點“李娜現(xiàn)象”,最該說的,恐怕還是競技體育究竟該如何操辦的問題。這雖然老生常談了無新意,卻是關鍵所在,俗套就俗套吧。多的話也不說了,姑且引用一段網(wǎng)友的評論,“李娜再次奪冠成就傳奇,這是市場的勝利,職業(yè)的勝利,國際化的勝利,個性和天賦的勝利。其價值超越過去所有舉國體制的冠軍,為未來體育回歸市場和社會提供有力佐證”。
職業(yè)化、市場化是競技體育的“Key of Victory”(取勝之匙),這早已是被歷史驗證了的規(guī)律,不光在西方如此,去年恒大足球的成功,也是明證。有人或許會不以為然,拿乒乓球等舉國體制的碩果來反駁,但請不要忘記,乒球史上的第一牛人不是劉國梁,也不是鄧亞萍,而是瑞典的“常青樹”瓦爾德內(nèi)爾。如果我們?nèi)怨滩阶苑?,不朝真正的市場化方向發(fā)力,那即使蔡振華掌門,恐怕也樂觀不到哪兒去——丑話且不說,咱先安心過好年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