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連鳳,陳瑤瑤
(通化師范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吉林 通化 134002)
人文關懷視野下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及其成因探析
——以通化師范學院為例
唐連鳳,陳瑤瑤
(通化師范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吉林 通化 134002)
“以學生為本”,對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是當代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以通化師范學院部分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等方法,對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針對主陣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研。根據(jù)調研結果,概括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并對其成因進行分析,為更好研究人文關懷視野下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礎。
人文關懷;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成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發(fā)展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社會經(jīng)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網(wǎng)絡文化的興起,一方面,拓寬了高師院校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視野空間;另一方面,也給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困難與挑戰(zhàn)。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開展人文關懷既是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挑戰(zhàn)的有效對策,也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本文結合教學實際,運用實證方法,從人文關懷角度對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及其成因進行探析,為提高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奠定基礎。
為比較全面地了解人文關懷視野下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筆者面向通化師范學院大一到大三3個年級開展了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00份,收回487份。調查對象既有文科學生,也有理科學生。問卷內容集中體現(xiàn)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師素質等方面。
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等研究方法,深入調研人文關懷視野下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機遇和挑戰(zhàn)。針對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運用人文關懷,努力探索提高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方法和途徑。
(1)當輔導員知道你生活上或者感情上遇到困難時,會主動找你談心或者提供幫助嗎?調查顯示:98.03%的同學認為會,有1.97%的同學認為不會。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希望得到教師人文關懷情況。調查顯示,89%的大學生希望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教師的人文關懷,11%的大學生不希望;78%的大學生認為高師院校思政課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2%的大學生認為不能;93%的大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師關心學生成長,7%的大學生認為不夠;93%的大學生認為高師院校思政課教學以學生為本,7%的大學生認為不是。
(3)高師院校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認知情況。調查顯示,67%的大學生喜歡當前思政課教學內容,33%的大學生不喜歡;90%的大學生認為我們的教學內容能夠促進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10%的大學生認為不能;89%的大學生認為我們的教學能幫助學生理解黨的大政方針,11%的大學生認為不能。
(4)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關系情況。調查顯示,96%的大學生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4%的大學生認為是不應平等的;94%的大學生愿意與教師交朋友,6%的大學生不愿意;94%的大學生愿意與教師進行思想交流,6%的大學生不愿意。
(5)高師院校思政課教學方式認知情況。調查顯示,64%的大學生喜歡啟發(fā)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36%的大學生喜歡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
(6)高師院校思政課教師素質認知情況。調查顯示,48%的大學生喜歡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深厚、但課堂管理嚴厲的教師,52%的大學生喜歡關心學生、幽默風趣的教師。
根據(jù)上述調查統(tǒng)計,筆者認為廣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得到大學生認同的方面是:大部分學生對學校輔導員,尤其是高師院校思政課教師的人文關懷給予積極的肯定;多數(sh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傳播,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積極思考,認真掌握和理解黨的大政方針,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結合調查結果及教育實踐,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例如,小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說不,他們認為自己本身已經(jīng)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教學方法不認同;認為教師對學生實行的人文關懷不夠等等。
(1)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是高師院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從統(tǒng)計結果看,通化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得到多數(shù)學生的肯定、認同,一個重要因素是得到學校黨委的高度重視。學校黨委副書記直接負責此項工作,主管學生處、思政課教研部等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門,尤其思政課教研部不僅是獨立建制教學單位,而且多年來在黨委的關心、支持、幫助下,無論物力、財力等方面均得到政策傾斜,教學條件、教學環(huán)境得到很大改善,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教育效果不斷提高。
(2)擁有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是高師院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通化師范學院思政課教學之所以得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同,主要得益于我們擁有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目前思政課教研部擁有專任教師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8人,博士學位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12人,平均年齡不足45歲。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比較合理。教師人數(shù)雖不多,但各個精干。他們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基礎;愛崗敬業(yè),積極改革,努力探索,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注重道德修養(yǎng),為人師表,熱愛學生,不斷提升精神境界。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了這樣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才使得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歡迎。
(3)多部門溝通協(xié)作,形成合力是高師院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高師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主要是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它們雖然分工不同,如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負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協(xié)調、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輔導員和班主任負責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指導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但是并不意味大家工作上沒有聯(lián)系,孤立獨行,而是需要多部門經(jīng)常溝通協(xié)調,形成合力。多年來,我校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溝通協(xié)作,形成合力:一是建立思政課教研部領導干部和學生的聯(lián)系機制。思政課教研部領導要定期走進學生中間,用心傾聽學生對思政課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建立思政課教研部領導干部和宣傳部、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部門領導以及各二級學院負責學團工作的黨總支書記的聯(lián)系機制。通過與這些部門領導的接觸和交流,便于思政課教研部領導了解學生工作的最新動態(tài)。三是建立思政課教研部黨員干部和各二級學院輔導員的聯(lián)系機制。四是建立全體教師和學生的聯(lián)系機制。實踐證明,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門相互之間溝通協(xié)作,形成合力是高師院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1)單一的授課教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知識的吸收。我們嚴格按照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要求,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經(jīng)仔細研究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教材仍有不足之處,具體說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不夠,集中體現(xiàn)在:一是教材內容滯后。我們的教材一般都是根據(jù)黨的重要會議修改出版,教材很難做到一年一修改,因此教材一出版就意味著它滯后了;二是教材內容重復嚴重。一方面與高中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重復,另一方面高師院校大學本科開設的四門思政課之間存在嚴重重復。三是教材內容理論性太強。大量篇幅以革命導師、國家領導人講話、黨的會議精神為主,與學生實際、社會現(xiàn)實存在一定距離。
(2)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預期效果的實現(xiàn)。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實現(xiàn)成功教學的一半??v觀整個教學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新方法、新手段只是在個別章節(jié)上實現(xiàn),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的教學仍是一支筆、一本書、一塊黑板,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課時的限制。有學生參與的教學,一般都比較費時,有限的課時無法實現(xiàn)學生參與的全過程教學;二是教師吝惜辛苦。成功的、受學生歡迎的教學,需要任課教師潛心研究、設計,課后要付出巨大的辛苦和精力。偶爾精彩一次還可以,每節(jié)課都精彩,多數(shù)教師做不到;三是學生配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堅決擁護黨的大政方針。但多數(shù)大學生愿意配合教師,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同時他們又很現(xiàn)實,對于我們這種提升思想政治素質,修煉思想品德,不能馬上見效益的教學,多數(shù)大學生存在應付的心理。
(3)教師數(shù)量不足、觀念落后影響了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如前所述,高師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總體是好的,但這并不說明我們思政課教師隊伍沒有問題,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一是教師數(shù)量不足。這是高師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通化師范學院思政課教研部也不例外。目前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一方面采用大班上課。大班上課最大的弊端就是課堂紀律不好維持,教學效果差,還有任課教師很難了解每位學生思想狀況,成長需求,使我們的教學缺乏針對性;另一方面教師重復上課,工作量大。有的教師面對不同班級,同一教學內容重復上課四至五遍,導致的結果是任課教師對上課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沒有挖掘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內容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有教師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無精力、無體力、無心思進行教學科學研究,使我們的教學無法深入下去。二是少數(shù)教師“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沒有樹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不夠。“以學生為本”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當然也應成為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調查顯示,我們少數(shù)教師目前還沒有樹立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一方面在教育過程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常常把自己看成真理的化身,一味對大學生進行空洞說教,導致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走進學生內心世界,自覺轉化為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成長需要;另一方面在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不夠。少數(shù)教師不愿意與大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沒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對犯錯誤的學生沒有給予人格上的足夠尊重。
(4)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jīng)濟社會不斷發(fā)展,中國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和數(shù)字通訊時代,新媒體大量涌現(xiàn),改變了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一方面由于新媒體具有互動性、虛擬性、多元性、普及性等特點,為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方法,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年輕學生獲取知識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提供的信息量大,良莠不齊,很多學生甚至少數(shù)教師沒有能力進行甄別,負面信息資源大量存在,它又給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怎樣迎接挑戰(zhàn),是高師院校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探究、應對的問題。
G641
A
1008—7974(2014)04—0105—03
2014-03-05
唐連鳳(1964-)女,吉林省集安市人,教授,法學碩士,部主任。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際政治。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488號
(責任編輯:呂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