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平
曾國藩本性爭強好勝,但他喜歡擺出溫良恭儉讓的姿態(tài),結果總被人戳破。1854年,湘軍攻克武漢,曾國藩掌握了實權——署理湖北巡撫。有了財權和人事權,手里還有兵,應該聽導瑟了吧?可曾國藩想得遠,一則覺得正在戴孝,二則覺得要顯擺謙遜的美德,于是上書朝廷辭官。
本以為會被咸豐表揚一番,沒想到咸豐一道諭旨戳破真相:“我早料到了!”然后說曾國藩不但好名,而且抗旨不遵,結果既要免他的官,還要嚴肅批評。皇帝批評當然不能還嘴,結果只有生悶氣了。
曾國藩對自己平生所受的悶氣做過一個總結:“在京城被權貴罵,在長沙被綠營兵罵,在江西籌集糧草時像叫花子一樣被人罵。”而且都還不能還嘴,結果郁積于心:“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
受了氣,說不得,情緒怎么疏通呢?只有依靠文字了。被咸豐痛斥“好名”后,他在當年九月寫給四個弟弟的家書中宣泄了出來:“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明明就是對咸豐的批評心感委屈,但總不能抱怨皇上吧?于是他自我寬慰:“皇上罵我好名,我心里難受,但從辯證的角度想,我有了美名,必定有人因此承受罵名,原因很簡單,你的能耐顯示了別人的無能,相比之下,人家比我更難為情?!苯又?,他又上升到人格修養(yǎng)的高度,表示以后一定謹慎謙虛,把尾巴夾得更緊。
如果自說自話,可能起不到排遣的作用,但如果是面對家人、晚輩,要擺出兄長和家長的架子來教育他們,那肯定要植入正能量。曾國藩在江西飽受同僚欺凌,他帶的兵也是受氣包,于是在1854年十一月的家信中哀嘆團隊“每次上城,必遭毒罵痛打”。但自己畢竟是大哥,總得給弟弟們樹立一個好榜樣,便又清醒地指明自己應有的態(tài)度:“把業(yè)務干漂亮才是王道?!?/p>
家書還可以幫自己傳達愧疚和抑郁。1857年,他在給弟弟的信中提到:“余在外數年,吃虧受氣實亦不少,他無所慚,獨慚對江西紳士?!痹鴩诮魇芾?,正在煎熬關頭,老爹的死幫了他的忙,他借著奔喪一溜煙兒走了。幾年后,他這塊心病難去,便借著給正在江西當官的弟弟寫信,表明了自己的內疚。
家書既給曾國藩自己壯膽,也給親人壯膽。曾家兄弟自攻破南京,天下以為湘軍橫行無對手,還沒緩過勁兒來,卻又殺出一個對頭——捻軍。這支機智英勇的北方騎兵打得曾氏兄弟摸不著北,接連喪城失地,朝廷震怒,下旨痛罵曾國藩的弟弟調度無方。
1866年十一月十八日深夜,曾國藩寫信給弟弟壯膽,提出他的處世名言:“打脫牙和血吞。”第二年,在表弟戰(zhàn)死之后,又給弟弟寫信,勸導他此次戰(zhàn)敗是上天的磨煉,要“咬牙勵志”。這番話表面上是給弟弟壯膽,實際上也是給自己壯膽,弟弟打敗仗受處分,他能沒事嗎?當然,要給弟弟壯膽,自己得有料,他列舉歷次失敗受辱的教訓,然后跟弟弟說:“沒事,哥不也是這么走過來的嗎?”
曾國藩的家書,其實是將自己的恐懼、煩惱和壓力文字化,在訓導子弟的同時,也安慰了自己。所以,曾國藩的家書也是寫給自己看的。
編輯/夕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