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
1745年,英國人約翰·克利蘭因欠債不還,被關進倫敦債務人監(jiān)獄。為賣文還債,他在獄中撰寫了《歡場女子回憶錄》一書。小說主人公芬妮·希爾是位鄉(xiāng)下孤女,幾經(jīng)周折被騙入妓院,最終幡然悔悟,從良嫁人。此書未用一句淫詞浪語,卻以“被翻紅浪”之類引人遐想的語句描寫了許多香艷場景,一經(jīng)出版便大受追捧,書商干脆將書易名為《芬妮·希爾》。
克利蘭本想靠這本書賺個盆滿缽滿,沒想到卻再次陷入牢獄之災。英國教會痛斥這本書“傷風敗俗、誘人犯罪”,要求政府迅速查禁。國務大臣也下令逮捕克利蘭和相關書商。此后近一百年,此書都被英國列為禁書。
公開途徑不能正常發(fā)行,盜版猖獗在所難免。有意思的是,盜版者嫌原書情色描寫不夠直白,邊盜版邊添油加醋,導致這本書越來越“黃”,也越來越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甚至跨越重洋,流傳到北美洲。
《芬妮·希爾》初人美洲大陸,出版商為避免節(jié)外生枝,自我“閹割”其中的敏感章節(jié),政府對此也睜只眼閉只眼。后來一家書商見書流行,就推出了完整版。當局果斷出手,以出版“淫穢讀物”為由逮捕了書商。此案審理期間,書商提請法官審讀此書,但是法官不僅駁回申請,還指責書商“寡廉鮮恥、道德敗壞”,判令其繳納250元罰金。律師建議書商以憲法第一修正案為依據(jù)申訴,書商回應:“沒讓我們坐牢就已夠幸運了,哪好意思跟憲法扯上關系?!?/p>
其實,就算書商援引憲法申辯,也贏不了這場官司。因為憲法雖強調國會不得立法侵犯言論或出版自由,但言論和出版不可能絕對自由。其時,美國由清教徒立國,建國初期,社會氣氛整體保守。政府官員和社會賢達都渴望提升公眾道德水平。因此,任何書籍只要被認定為淫穢作品,肯定會被查禁。問題是,界定標準是什么?
1957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終于在“羅斯訴美國”一案中,正式就淫穢作品的認定標準表態(tài)。羅斯是紐約市一名書商,經(jīng)常通過寄送傳單、廣告招攬生意,紐約警方以傳播淫穢傳單和黃色書籍為由逮捕了他。地區(qū)法院判他有罪,羅斯一路上訴至最高法院。他的辯護律師認為,就算憲法不保護淫穢言論,但政府必須對何謂淫穢有個精確界定。最高法院的判決指出,衡量一個作品是否淫穢,可以依據(jù)三個原則:第一,按照當代的社區(qū)標準,作品是否通篇都在渲染色情趣味;第二,作品是否會對正常人產(chǎn)生不良影響;第三,作品是否沒有任何社會價值。
“羅斯案”之后,美國各地開始按照最高法院確定的標準認定淫穢作品。書商們也活躍起來,證明許多書雖有大量性描寫,但具備一定社會價值,一時間,許多傳統(tǒng)禁書得以重見天日,公開發(fā)行,《芬妮·希爾》也再次成為暢銷書。馬薩諸塞州政府再次下令禁絕此書。這一次,書商們終于理直氣壯地搬出了憲法第一修正案。庭審時,許多文學家到庭做證,多數(shù)人持寬容態(tài)度,認為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部社會史。但法官指出,雖然證人們覺得這本書有一定文學價值,但其社會價值則實在乏善可陳。
官司打到最高法院后,大法官們經(jīng)過幾輪爭議,最終支持了出版商一方。而且,“《芬妮·希爾》案”又確立了一條新規(guī)則:檢察官若想證明一部作品“淫穢”,必須承擔舉證責任,以證明它毫無社會價值。此案宣判后,《芬妮·希爾》正式解禁,各大學與圖書館爭相訂購,美國國會圖書館甚至請求出版社授權,將此書翻譯為盲文出版。孫
編輯 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