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以現(xiàn)在的標準來看,198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第一次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以下簡稱“春晚”)著實有些寒酸。那時沒有“一號演播大廳”,電視里的舞臺其實是從廣電總局的小劇院租借來的。“舞臺”上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追光,僅僅靠一些氣球、彩帶、花籃,成就了這次向全國直播的首屆春節(jié)晚會。
雖然經驗和經費雙雙缺乏,1983年時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互動卻為全國觀眾留下了一場處處充滿溫馨的晚會。而導演組也未曾料到,他們已經創(chuàng)造了一個延續(xù)至今的中國傳統(tǒng),讓“春晚”成為了一道國人在每個除夕之夜都無法離開的年夜飯。
今天的春晚已經成為全國甚至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年度盛典,1600平方米的演播廳里巨大的舞臺上,僅活動升降臺就有304個,燈光和舞美還用到了奧運會開閉幕時的技術。
與此同時,觀眾的參與熱情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盡管南方觀眾和北方觀眾對待春晚態(tài)度的分野仍然清晰,共同的吐槽卻總會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大年初一網絡論壇上。網友們激烈的討論甚至大有蓋過春晚正餐的勢頭。
從1983年到今天,春晚似乎重新回到盤點誰最紅的俗套,網友們的積極性卻從一個新的角度證明著,春晚對中國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或許不減當年。
本期《看世界》專門帶您:看春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