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逾靜
蛻 變
一考生
榆樹開滿了潔白的花,那一剎,時間好像都停止了。只有微風輕過,吹起的朵朵小白花在空中旋轉著,繼而飄落在綠草地上,還有那個人的身上。那是我第二次見到她,突然覺得,與第一次見到她時相比,她好像換了個人似的,無比美麗,讓我的身心都不禁顫動起來。
一本書,一首曲,一篇佳作,一點小事,總是能勾起我心中無限的記憶,就像在心里裝了一個大大的而又厚實的筆記本,寫著我記憶中的事。
第一次見她,是在醫(yī)院的病床上。那時,我生病住院,在四樓的二十四號床。她是二十五號床,是我的同室病友。她的上身裹著紗布,看上去,半截人都像木乃伊。她蒼白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嘴唇干皺,不像一個少女,倒像一位古稀老婆婆。從我見著她的那天起,就沒有見她展開過緊皺著的眉頭。我問媽媽,這是誰?她怎么了?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媽媽跟我講了她的故事。她家就在我家對面那條街上,她在跟一位很優(yōu)秀的老師學彈鋼琴,彈琴是她最大的快樂??汕靶┨?,不小心碰到了大街上斷下來的高壓線,失去了雙手。她一直很乖巧,又一直很懂事,從小就總是跟在母親身后,幫著做家務?,F(xiàn)在,她失去了雙手,不知道今后的路該怎么走了。
媽媽給我講她的故事的時候,恰是正午時分,金日懸空,蟬蟲發(fā)出一聲聲刺耳的尖叫,混著日光,仿佛是要穿破大樹上的嫩葉。媽媽臉上不禁浮現(xiàn)出惋惜的神色。我的心緊了,隱隱地有些痛。她要怎么辦?她能怎么辦?一股莫名的悲傷涌上心頭,盡管我與她素昧平生,但我也為她難過地掉下了眼淚。
轉眼間,兩年過去了。
這天,陽光普灑大地,一顆接一顆的幼苗從濕潤的泥土中鉆出新奇的腦袋,面對這磅礴的世界,迎頭微微地輕輕搖曳,享受著一天之中最舒適的時光。在榆樹的綠蔭下,見到了滿臉笑容的她。她很安靜地坐在草地上繡著十字繡,我以為是我眼花,可是,她的的確確是在用雙腳繡著十字繡。雖然有很多人觀看,但她“旁若無人”,從容不迫地飛針走線。
我遠遠地站著。她身邊圍著的人越來越多,不知是誰帶頭開始稱贊她,然后,她便在掌聲和稱贊聲中繼續(xù)繡著,嘴角微微上翹,滿意地看著自己的作品,就像是在欣賞自己的未來。
“她一直都在努力,興趣也從鋼琴轉移到這里了。我打算幫她開一家店,只屬于她的十字繡的店?!蔽肄D過頭,看著那眼里早已閃著淚花的她的母親。她母親最后說:“她將是我最大的驕傲。”
她就像一只將要破繭而出的美麗的蝶,在成長路上,就要從漆黑的繭中,從毛蟲蛻變成一只可以隨心飛舞的蝶了。
在陽光下,在花香中,我仿佛聽到了破繭而出的聲音……
[點評]本文緊扣供料,主題積極,內容充實,語言優(yōu)美。作者講述了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一位不幸的女孩,戰(zhàn)勝身體的殘疾,更戰(zhàn)勝了心理的陰影,完成了自我人生的升華——經(jīng)刻苦訓練,她開始用腳繡十字繡。她的十字繡未必是最好的,但她的精神足以鼓勵無數(shù)人樂觀地生活。從寫法上看,文章突出的優(yōu)點在于:一是善于以景襯人。全文共有四處景物描寫,每一處都是精心安排的,所起作用也不盡相同。二是巧于設置懸念。作者采用了倒敘式的結構方式,把自己第二次看到女孩的情景放在前面寫,使讀者產(chǎn)生了一種迫不及待想要往下讀的心理。
大豆的抉擇
一考生
《易經(jīng)》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與其抱怨社會的不公、世人的不解,不如靜下心來,要知道一點小小的改變,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舌尖上的中國,轉化的靈感,大豆的改變,從易導致腸胃脹氣的摒棄之物到營養(yǎng)豐富的美味食材;紅塵中的眾生,超越的過去,我們的改變,從落后、受排斥的另類到發(fā)光發(fā)熱的社會棟梁。改變的力量,實在是巨大的。
有時,人不如一顆大豆,滿腹才華,卻少了通向羅馬的康莊大道,不是找不見,而是看不見,只需我們轉身,用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前方豁然開朗。如果沉溺于幻想,一味怨天尤人,一顆金子也終會湮去光芒。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變得焦急暴躁,愛抱怨。將生活的不順全部歸咎于社會黑暗,長此以往,心靈深處的不滿便化作一種負能量?!胺钦\勿擾”上一鄒某人自比諸葛武侯,憤懣于世人的不賞識,卻不省自己所謂的“真才實學”;超市里,劉某因自己生活狀況差,便購買殺蟲劑灑入魚缸,毒死大量鮮魚;一旦遇到坎坷,便破口大罵,陣陣“吐槽”,甚至人肉搜索,試問這種種行徑是否是寂寞空虛下一場盛大的網(wǎng)絡狂歡?
在他們長嘆著“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時,并沒有展現(xiàn)出王勃的“不墜青云之志”。同時,又總有一種力量在適時地做著改變,發(fā)展自己以適應時代變化、社會需求。他們沒有在時間的洪流里迷失自我,只因懂得人的價值在于奉獻社會,無用的頭腦再精明也只是紙上談兵,永遠停留于空負營養(yǎng)價值的大豆,而成不了走出國門的豆腐。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顧朝野異議,換胡人裝束以大增軍事實力,到“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看”的呂蒙,讀遍經(jīng)書,終成文武雙全之一代將才;從比爾·蓋茨退學哈佛,一心投入微軟研制開發(fā)的異軍突起、功成名就,到希拉里競選總統(tǒng)失敗,力挺奧巴馬,盡職盡責當好國務卿……這樣的生活充滿了陽光,懂得改變自己,才能將才干發(fā)揮到極致,甚至變不利為有利,徹底改變事情的結果。
“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濒斞赶壬脑掃€縈繞耳畔。
生逢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何不拿出大豆的精神,沖破舊我的桎梏,改變自我,讓自己的世界變得面貌一新、與眾不同?
[點評]本文在審題精準之外,還有兩個突出的亮點不容忽視:其一,現(xiàn)實針對性特別強。文章開篇提出觀點——“與其抱怨社會的不公、世人的不解,不如靜下心來,要知道一點小小的改變,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其中的“抱怨社會的不公、世人的不解”,在當前社會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下文具體評議“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變得焦急暴躁,愛抱怨”,更是緊契世相而催人警醒。至于“同時,又總有一種力量在適時地做著改變,發(fā)展自己以適應時代變化、社會需求”這部分,又為迷惘者指明了方向。其二,論證手法的運用嫻熟而得當。文中的例證,多為一句一例,信息量大,涵蓋面廣,讀來氣韻充沛;引用《易經(jīng)》的名句、魯迅的警言,增添了全文的文化內涵,足以啟人深思。此外,語言表達純熟老練,像“用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前方豁然開朗”、“將生活的不順全部歸咎于社會黑暗,長此以往,心靈深處的不滿便化作一種負能量”,可以說是自鑄妙語,筆下生輝。
合適的“標準”
一考生
合適的標準猶如一面旗幟,在人生旅途上引領著我們前行。因此,給自己一個合適的標準,我們才能贏得人生。
合適的標準就是做事的準則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不虛妄,不菲薄。
人們把蛋白質含量極其豐富而又十分廉價的大豆,用鹽鹵點制豆?jié){的標準發(fā)明了豆腐,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豆腐有利于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并適應了不同地區(qū)人們的口味和喜好。有了這樣的標準,普通的大豆就得到了升華。
可見,合適的標準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重慶鳳凰山古圣寺創(chuàng)辦了一所育才學校,收容抗戰(zhàn)烽火下的難童。為了不受國民黨的控制,他不要政府的經(jīng)費,組織師生四處募捐。他宣布一條紀律,募捐所得點滴歸公,任何人不得借故暫借或挪用。一次,他到很遠的地方募捐,收獲頗豐,此時他已經(jīng)饑腸轱轆、體力不支,但他也不肯動用一分公款,而是連夜趕回了古寺。面對責任,他一點也不含糊,堅持踐行自己的準則,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也正因如此,他贏得了后人的景仰。
社區(qū)教育從社區(qū)居民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認知層次出發(fā),將我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理念與精神品質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及其在現(xiàn)代社會的多種演變形態(tài),開展符合民眾接受力和認同度的各項活動,較之數(shù)字館藏、傳統(tǒng)節(jié)慶表演、民俗活動等形式,具有更穩(wěn)固、更深厚的認同感和民眾基礎,更有效地提升居民的精神需求和鑒賞能力。
合適的標準是正確定位人生的尺度。一個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當他攀到8000米時就返回了。下山后,很多人非常惋惜地對他說:“你應該繼續(xù)攀登,因為你離頂峰只有800多米的距離,這樣放棄真是遺憾!”但這個運動員說:“我知道我自己,我的能力只能達到8000米?!?000米,就是這個運動員的標準?。≡囅?,若他繼續(xù)攀登,面臨的結果有兩種:一是突破極限,到達山頂;二是在低溫低壓下永埋冰雪之中,前功盡棄。成功的標準有很多種,但試想,如果離開了生命的存在來談標準,意義何在?我們不得不對這位運動員肅然起敬,“我知道我自己”“只能達到8000米”,他用適合自己的標準來定位人生,最終找到自我價值,同樣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合適的標準是找到快樂幸福的路標。愛因斯坦一生過得極為快樂,秘訣在于他有一個生活標準,即“四不”:不求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掌聲。他還表示,“四不”使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從事科學研究,生活充實了,就有一種被幸福包圍的感覺。大豆命運的改變,正在于它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標準,讓生命價值得到了升華。讓我們放下工作的重擔,拾起生活的平淡,原來幸福就在身邊,合適的標準讓我們每天都能快樂盈懷。
面對責任,面對困境,面對生活,給自己定一個合適的標準吧,我們將迎來嶄新的人生。
[點評]這篇滿分作文開宗明義,首段即提出中心論點“給自己一個合適的標準,我們才能贏得人生”;接著對“合適的標準”進行界定,指出“合適”即“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不虛妄,不菲薄”;然后以三個分論點分層論證,運用了陶行知、登山運動員、愛因斯坦等事例,材料豐富,邏輯嚴密,結構清楚,尤其是對論據(jù)的分析,指向清晰明了,能切中問題的要害,比如“合適的標準是正確定位人生的尺度”這一層,將生命的存在與繼續(xù)攀登的選擇擺到讀者面前,讓人不得不選擇“合適的標準”;結尾段與開頭遙相呼應,點明題旨,發(fā)人深省。全文立意新穎,論據(jù)充足,能緊密圍繞論題層層拓展,語言簡潔流暢,是一篇富有理趣與文采的佳作。
依“法”才能“飛躍”
一考生
大豆是蛋白質含量極其豐富而又十分廉價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尷尬,煮熟的大豆難以引起人們的食欲,人們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來,取“法”于用鹽鹵點制豆?jié){而發(fā)明了豆腐,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從而讓普通大豆的價值得到了升華。
由大豆的升華,我想到了中國的書法藝術。
眾所周知,“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欣賞王右軍的《蘭亭序》,如臨習習清風,沁人心脾,東晉風流,宛在眼前。欽慕之情,從心中油然而生,多么想讓自己的字也充溢那樣的靈氣與風情!柳公權曾說:“用筆在心?!弊屑毚?,書家用筆于內則為心,用筆于外則為法。心隨其法,法現(xiàn)其心,于是就有了這流芳千古的《蘭亭序》。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如此的凄苦生涯,不僅沒有消磨去蘇軾的銳氣,反而促成了他浪漫不羈、蒼勁沉郁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的降臨人世。蘇軾通過科舉入仕,任史官,神宗時黨爭,被貶為杭州通判,同年因文字禍入獄,由于得到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的過問,被赦免死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動蕩,但其性情曠達,襟懷開朗,超于塵表。如果說《蘭亭序》重心,《祭侄文稿》重氣,那么《黃州寒食帖》則重意。曠達之意,脫俗之意,這便是蘇軾之“法”。
李叔同先生是近代罕見的全才式人物,而他這樣一位才華橫溢、名重一時的人物,竟拋妻別子,出家為僧。他的學生豐子愷說,弘一法師“憂時憤世,報國無門”,故而苦心向佛。他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耙幻鏆g慶自己的解脫,一面悲憫眾生的苦惱”,李叔同將佛學境界與書法形象相結合,他的“法”便是隨緣、隨性。
書法家們寫字各得其法:或為心,或為氣,或為意,或為性。法便是心中所想,便是志向所在,便是性情所趨,盡情書寫自己的生活與人生。
豆腐讓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變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軟變通的個性,給擅長烹飪的中國人留下極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人們將其提升、點化到“法”的最高境界,這才出現(xiàn)了大豆到豆腐質的飛躍的局面。大豆如此,書法亦然。由此可見,“法”在我們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點評]這位考生“由大豆的升華”,聯(lián)想到了“中國的書法藝術”。論題一旦步入到自身熟悉的軌道,那就自然不愁無話可說。在作者筆下,“如果說《蘭亭序》重心,《祭侄文稿》重氣,那么《黃州寒食帖》則重意”、“書法家們寫字各得其法:或為心,或為氣,或為意,或為性”等精彩論斷紛至沓來,給人以熠熠生輝、眼前一亮的感覺。文章結構安排很有特色,緊扣題目中的“法”與“飛越”,先摘引供料,再針對書法之“法”侃侃而談,其間很注意銜接與過渡,篇末處又一次回歸題目材料,并以“大豆如此,書法亦然。由此可見,‘法’在我們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自然地作結,可謂形散神聚。全文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底蘊厚實,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
方式改變命運
一考生
周國平說:“命運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環(huán)境和性格。環(huán)境規(guī)定了一個人的遭遇的可能范圍,性格則規(guī)定了他對遭遇的反應方式。由于反應方式不同,相同的遭遇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因而也就成了本質上不同的遭遇。”正如營養(yǎng)豐富而又廉價的大豆,煮好的豆子讓人腸胃脹氣,而當豆子換一種方式,做成美味豆腐,它的命運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方式改變命運,方式成就命運。信哉,此言不虛!
人生而為人,受造化的揉搓、搗煉而萬代延衍,革故鼎新,存續(xù)不斷。千百年以來,代代相承,正因為有一群人始終不放棄尋找最佳的方式。猶如最初的陶器,被用作水器、米器,卑微不過如此,但經(jīng)過烈火拉坯,終至成型成器。點點色釉,就使腳下的黃泥煥然而成瓷器,被奉之廟堂,受千萬人追捧。僅因方式不同,命運便重新洗牌,讓人不禁感慨:方式改變命運。
然而,又有多少人囿于平凡慘淡,終此一生?是的,不可否認,改變方式自有它的危險性,如跋山涉水或易墜入更黑暗的深淵,但是僅因畏懼,我們就該墨守成規(guī)嗎?
縱使尋找最佳方式需要背負百座十字架,需要戴上荊棘冠,但只要心中有光,堅信方式鑄就命運,我們就能心懷堅毅,奮力前行,無懼無畏,終至那絢爛輝煌之境。
不論尋找的過程有多么艱辛,也一定不可放棄,就算找到天之涯、海之角,找到生命的終結,也一定要堅信最佳的方式才是生命的金鑰匙,是它讓陳舊別開生面,讓希望驀然綻放,讓未來豁然就在眼前。
如果有人問:“一滴水可以穿越沙漠嗎?”墨守成規(guī)者一定啞口無言,然而,試著將一滴水化為冰,那么,帶著凍成冰的水跨越沙漠,如何?最佳的方式,可以改變一滴水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
哪怕生命是一匹千瘡百孔的綢子,有太多的破洞需要縫補,有太多的襤褸需要整葺,只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也可以織出經(jīng)緯,織出燦爛華章。
漲潮時,魚吃螞蟻;退潮時,螞蟻吃魚。選擇退潮時出行的螞蟻,就通過最佳方式,從盤中餐變?yōu)閷κ值闹髟渍?。螞蟻和魚并無絕對的強大,有的只是思維的強大。方式改變命運,方式鑄就命運,于斯可見。
破碎的葡萄可以成為甘醇的紅酒,軋碎的甘蔗可以釀出玉液瓊漿……唯有改變,才有醍醐灌頂?shù)男盐?;唯有改變,才有天眼乍開的洞見;也唯有改變,才有命運不敗的盛放。
[點評]這是一篇非常出彩的考場佳作。作者由周國平名言與題目供料引出了“方式改變命運,方式成就命運”的中心論點,然后緊緊圍繞這一觀點,充分地馳騁思維,讓眾多意象(包括“陶器與瓷器”、“螞蟻和魚”、“破碎的葡萄”、“軋碎的甘蔗”等)紛至沓來,從“意義、價值”說到“條件、途徑”(后一層又分解出“勇氣”與“思維”兩個要點),整篇文章循序漸進,井井有條。比喻論證的嫻熟運用,“一滴水可以穿越沙漠”等的新穎用例,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此外,行文表達也見功力,尤其整句的運用(如“是它讓陳舊別開生面,讓希望驀然綻放,讓未來豁然就在眼前”以及結尾段等),為全文增色不少。
自我的升華
一考生
豆腐的誕生是一場華麗的逆轉,徹底改變了黯淡無光的命運,讓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華。
自我的探索與改變,往往于平凡中促成偉大。也許只是寶刀佩于少俠,絲竹贈與巧手,也許只要一點柔軟的變通,一次幡然悔悟的轉頭,就能夠完成自我的升華。
倘若馬克·吐溫仍舊沉溺于商海之中不能自拔,那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將無法流傳于世。打印機計劃的血本無歸,出版公司的無奈破產(chǎn),無一不給他沉重的打擊。好在兩次失敗的教訓,終于讓馬克·吐溫意識到自己經(jīng)商的無能。他沒有選擇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而是選擇了自我的改變與升華。幽默風趣的他因巡回演講而名聲大噪,演講間隙埋頭寫作的辛苦也終于換來收獲。這一份成功,尤為可貴;這一份精彩,來源于突破的力量。
不滿現(xiàn)狀的人才能成就人生的精彩,不局限于困境的人才能拯救荊棘纏身的自己。愚者只是放錯地方的智者,智者只是在偌大的空間找尋到了自身的歸屬地,一步一步完成了自我的升華。
正如肯德基的創(chuàng)始人山德士,曾經(jīng)在無情的生活里摸爬滾打。參軍、賣保險、經(jīng)營渡船、學習法律,三百六十行似乎行行都對不上他的胃口。你可以認為他是天生愚笨,被社會所拋棄,但更多的可能是他在為自我的升華積蓄力量。于不變中尋求轉變,于束縛中求得升華,只要發(fā)現(xiàn)了密室里透進的那一縷微光,希望的火種便停留在了你的身上。
飛鳥翱翔得力于有力的翅膀,駿馬奔馳得力于發(fā)達的肌肉。這些自然的選擇讓升華得以久留,而我們的選擇也能因此鑄就不一樣的人生。勾踐轉變人生態(tài)度,忍辱負重,終于滅吳雪恥;魯迅棄醫(yī)從文,造就一代文豪大家;卓別林轉投喜劇之路,獲得事業(yè)輝煌……這些轉變或大或小,但卻給人生開啟了另一道門,一道充滿光明與成功的大門。
總有一些曾經(jīng)盲目地引以為豪的執(zhí)著,掰開、揉碎之后發(fā)現(xiàn)不過是固執(zhí)在作怪。堅持固然可貴,變通也不能缺少,大豆從尷尬境地一躍成為平民美食,恰恰說明了成功的自我改變便是一場完美的升華。
勇氣充盈內心,改變博得精彩。讓自我的升華,伴隨你追逐夢想的藍天!
[點評]本文以豆腐的自我升華、改變命運破題,快捷地亮出中心論點“自我的探索與改變,往往于平凡中促成偉大”。主體部分詳細列舉馬克·吐溫、山德士自我改變與升華的實例,有力地證明觀點;又以古今中外“面”上的一組例子,進一步深化主題,自然地得出結論:“勇氣充盈內心,改變博得精彩?!币源苏諔_頭,使結構更為嚴謹。文章不僅例證典型、思路清晰,而且語言表達富于美感,像“不滿現(xiàn)狀的人才能成就人生的精彩,不局限于困境的人才能拯救荊棘纏身的自己”、“只要發(fā)現(xiàn)了密室里透進的那一縷微光,希望的火種便停留在了你的身上”、“總有一些曾經(jīng)盲目地引以為豪的執(zhí)著,掰開、揉碎之后發(fā)現(xiàn)不過是固執(zhí)在作怪”等文句,讀來頗具意蘊。
大豆命運變化的啟示
一考生
人們將大豆變豆腐,一掃其曾經(jīng)尷尬的境地,使愛之者由少數(shù)到了多數(shù),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命運變化。大豆由普通到普遍,由普遍到升華,其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挖掘。大豆命運的巨大改變,給了我們諸多啟示。
改變,才能柳暗花明,打開境界。改變,有時就是在思想上轉個身,或者換個思路,從而柳暗花明。1916年,美國猶他州的一個小鎮(zhèn)準備修建一座銀行。準備過程到尾聲時,卻在如何運磚頭上出現(xiàn)了問題。因從鹽湖城用火車運磚過來,每磅要2.5美元,這一價格遠超鎮(zhèn)里的預算。就在人們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人說,郵寄啊!結果是,包裹每磅郵費是1.05美元,比火車便宜了一半多。思路轉個身,改變一個角度,運磚的難題迎刃而解。小鎮(zhèn)的人們懂得改變,善于變通,突破了傳統(tǒng)觀念,改變了習慣性思維,于是有了創(chuàng)見,打開解決難題的新境界。一如人們發(fā)明豆腐而使大豆不再普通,得以升華。
改變,輔以必要的智慧,能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任何事情處于艱難之時,要打破僵局,唯一的辦法就是求變,變則通,通則達。有一位裁縫在吸煙時不小心將一條高檔裙子燒了一個窟窿,致使裙子成了廢品。如何挽回損失,并從困境中走出來?困窘則思變,藝高則生智。裁縫憑借其高超的技藝,在裙子四周剪了許多窟窿,并精心飾以金邊,并將其取名為“金邊鳳尾裙”。于是裙子不但賣了個好價錢,還一傳十,十傳百,不少女士爭相求購,生意十分紅火。裁縫在意外的困境中,借助自身高超的技藝,開啟出智慧創(chuàng)意,變廢為寶,使裙子大放異彩,不能不讓人對其創(chuàng)造性的改變深深嘆服。
改變,才能有突破,成就自我。大豆因“煮熟的大豆難以引起人們的食欲,并且會使腸胃脹氣”而處境尷尬,人們想要改變大豆這種現(xiàn)狀的動因,促使了大豆命運的變化。大豆如果沒有這種對其命運至關重要的改變,仍將境遇尷尬。這對有充分自省意識的人來說,有強烈的啟示作用。有自我意識的我們,要發(fā)揮敏銳的自省意識,反思自身的現(xiàn)狀,并改變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成為更有價值的人。古代的周處,在年青時總是為惡鄉(xiāng)里,人們厭惡他、痛恨他,把他看作是與蛟龍、猛虎并稱的“三害”之一。周處不想再讓別人把自己當成禍害,他決心戰(zhàn)勝猛虎和蛟龍,為人民除害。后來經(jīng)過艱苦努力,他終于成功地除掉了二患,成為一個為百姓謀利益的好人,贏得大家一致的贊揚?!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周處是勇敢的、明智的,也是成功的。他有勇氣改變自己,從而突破過去的頑劣,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成就了自己的價值。
靈活的改變,是源自現(xiàn)實需要的機智變通,是人在困境與艱難中智慧之光的迸發(fā)與閃耀,更是人在知恥的引領下的勇敢自糾。改變,不是權宜,而是創(chuàng)造,是價值的升華。
[點評]這是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文章扣住“改變”這一契合寫作材料內涵的關鍵話題,側重于“人”的立場,從“改變,才能柳暗花明,打開境界”、“改變,輔以必要的智慧,能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改變,才能有突破,成就自我”三個角度展開論述,較有條理地論述了文題材料給自己的啟示,全文結構清晰,井然有序。
世界因“變”而精彩
一考生
大豆雖然營養(yǎng)豐富,卻因難以消化而不受青睞。但當大豆變?yōu)槎垢?,它柔軟的口感讓人們難以忘懷,大豆的世界因“變”而精彩!
大豆的搖身一變,便改變了自己的尷尬境遇,使自己得到了升華,也因“變”而從此與眾不同!
1958年以前,以愛惜時間聞名于世的日本人卻常常為了一碗熱面條而大排長龍。而安藤百福大膽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方便面,讓這種簡單快捷的食物迅速風靡世界。因為“變”,安藤百福不僅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升華,也讓更多人有了更多的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不是他,不知還有多少人在等待中浪費寶貴的時間。安藤百福的世界,因“變”從此更加精彩!
川大“劈磚”教授魏驍勇,因為其用“輕松趣味的方式傳遞科普知識”,不僅獲得2013年菠蘿科學獎,也讓更多人懂得了科普的趣味性。正是因為他的“變”,才讓他找到了能吸引大家進入科學世界的方法。他不拘泥死板,讓更多人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他的世界,也因“變”而精彩!
但是,反觀中國現(xiàn)在的許多傳統(tǒng)手藝,它們?yōu)槭裁磿u漸無人繼承?難道僅僅是因為人們不重視它們嗎?不完全是,還有部分原因是許多傳統(tǒng)手藝人不懂得“變”,不肯“變”。他們只是吃著老祖宗留下來的老本,自以為這是在傳承手藝,卻不知許多手藝若不隨時代一起改“變”,終將被淘汰。唯有傳承中伴隨著“變”,傳統(tǒng)手藝才能在“變”中擁有更為精彩的世界。
若不是勇于去“變”,蘇軾的詞哪能流傳千古;若不是勇于去“變”,辛亥革命哪能成功;若不是勇于去“變”,改革開放之花哪能開遍大江南北!我敢說,我們的世界正是因為“變”而精彩!
大豆因為“變”,而深受人們喜愛。它的“變”改變了它的世界,也改變了中華美食的世界;我們的“變”,也將給我們的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的世界,將因為“變”而精彩、而絢麗!
[點評]這篇文章以“世界因‘變’而精彩”為題,直接點透材料主旨,緊扣題意,立論準確鮮明。開篇簡要引述材料,接著以安藤百福發(fā)明方便面、川大“劈磚”教授魏驍勇實施趣味教學來進行正面論證;隨后,文章從反面舉例,寫中國的傳統(tǒng)手藝因不知變通而漸漸無人繼承,正反結合著論證,使觀點令人信服。全文反復凸顯一個“變”字,例證典型,行文氣勢充沛,很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