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強 戴 越
殷商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前8世紀),在使用實物貨幣和金屬稱量貨幣的同時,誕生了原始意義上的金屬鑄幣。到春秋中期以后,周王畿和三晉地區(qū)在“錢”、“镈”的基礎上終于誕生了完全意義上的鑄幣——“空首布”。
商代以后,在黃河流域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青銅制的農(nóng)具“錢”和“镈”(bó),因為家家戶戶都有用,都離不開它,所以被農(nóng)耕區(qū)人們用來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也可以說是取得了實物貨幣的職能?!对娊?jīng)·周頌·臣工》曰:“命我眾人,庤乃錢镈”?!墩f文》的解釋是:“錢,銚也。古田器”。銚即鍬,與鏟同類。《廣雅·釋器》的解釋是:“镈,鋤也”。所以,錢是向前推的鏟形農(nóng)具,镈是向后拉的鋤形農(nóng)具,“錢”和“镈”在當時都是農(nóng)具的一種名稱。中國人把貨幣稱為“錢”,便是原于此;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鏟形鑄幣稱為“布”,也是原于此,因為“布”和“镈”諧音。
從農(nóng)具“錢”和“镈”到原始鑄幣的誕生,從作為農(nóng)具的實用價值,到實物貨幣的兩重性,再到金屬鑄幣作為貨幣的專一性,經(jīng)過逐步脫胎、演變,使之最終適應于貨幣的流通和攜帶的需要。從殷商到春秋中期,大約經(jīng)歷了五百年的漫長歷程,期間必定會經(jīng)歷過多次大的改造、變革,才能完成質(zhì)的飛躍。其中又必定會包括兩方面的重要內(nèi)容:
一是減重。從現(xiàn)在掌握的資料可以知道,商周錢镈經(jīng)歷過逐步減重的過程,在西周時期還出現(xiàn)了專門鑄造的“半镈”。西周完整的錢镈大約通長160、寬100mm 左右,重約200g。而唐晉源收藏的一枚“半镈”通長90、寬55mm 左右,重量為112g(出土于山西運城和河南交界的地區(qū)。圖1),大致是“镈”重量的一半。“半镈”的出現(xiàn),顯然是因為貨幣實際使用的需要——減重。實測數(shù)據(jù)告訴我們:到西周后期原始空首布的通長一般為100mm 多、足寬為70mm 多,重約110g(圖2),這個重量正好和半镈的重量大致相當,器形卻類似完整的錢镈,應該說這不是偶然的巧合。“半镈”的出現(xiàn),是原始鑄幣誕生和演變過程中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的出現(xiàn)也成為后來貨幣分等制度的始作俑者,效仿“半镈”,時而推出一種新的半等制貨幣,成為戰(zhàn)國時期貨幣減重的一個重要手段。
貨幣減重不僅是先秦錢幣演變的一條主線,也是秦漢貨幣制度變革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它一直延續(xù)到西漢武帝鑄行五銖錢為止,貨幣的單位重量才最終確立為五銖,約相當于今天的3.5g 左右。
二是器形的改造。從農(nóng)具“錢”和“镈”到原始鑄幣的誕生,器形也經(jīng)歷了不斷演變的過程,到西周晚期以后,它們的錢體不僅較農(nóng)具“錢”、“镈”輕薄得多,而且原本用來插柄的“銎(qióng)”的下端已經(jīng)不再延伸到錢身的中部,而是退縮到了錢身的上部;原來錢身中部隆起的脊棱,已經(jīng)變成了一道象征性的豎文;錢面也開始出現(xiàn)了諸如“丄(上)”、“山”、“六”等簡單的銘文。這種“原始空首布”已經(jīng)從實物貨幣脫變出來,不再兼有農(nóng)具的實用功能,它們已經(jīng)是專門鑄造的貨幣。
錢幣器形的改變也是先秦錢幣演變的一個常制,到秦始皇統(tǒng)一貨幣,中國的古錢才最終定格為方孔圓錢的幣制,而這種幣制作為中國古代流通貨幣的定制,一直延用到清末、民國初年。
空首布由原始布改造演變而來??帐撞际菛|周時期的青銅鑄幣,主要流通于周王畿、晉、鄭、衛(wèi)、宋地區(qū),空首布沒有大小分等的制度,但有逐步減重的趨勢,其中大型者鑄造時期相對靠前,而形制較小者,鑄造時期或應相對靠后。以平肩弧足空首布為例,特大型者通長140~150、肩寬60~70、足寬70~80mm,重50~80g,平均重約60~70g(這個重量大約又相當于原始布的一半),多無銘文,銎部呈六邊棱形,它們應是原始布向空首布演變的早期制作。小型者通長63~81、肩寬35~39、足寬37~43mm,重約15g,應該是空首布的晚期制作。
因鑄行區(qū)域不同,空首布分有三種型制,即: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聳肩尖足空首布,茲分述如下。
春秋中期,周王室首先開始鑄造平肩弧足空首布,主要鑄行于周王畿地區(qū)。進入戰(zhàn)國以后,周王室的權力逐步萎縮,王畿地區(qū)逐步縮小,空首布的貨幣職能也隨之衰退,逐步由平首布取而代之。但空首布作為周王室權力的一種象征,卻一直陪伴周室走完了它全部的歷史過程。
平肩弧足空首布的主要特征是:與原始布相比較而言,布身更為輕?。浑m保留空首,但不再深入布身,布首的下部和布身的頂部直接相連;銎部一般呈方形,個別有棱形的;布身平肩弧襠,正背均有三條平行的豎線,以代表原始布中間凸起的筋和銎部兩側(cè)凸起的邊,四周有廓;因鑄造上的原因,布首范芯的支點會在銎部留有不規(guī)則的穿孔(圖3)。
圖1.1 镈(60∶100)
圖1.2 半镈(75∶100)
圖2 原始布(上)(75∶100)
圖3 平肩空首布(土)(75∶100)
根據(jù)平肩弧足空首布布身的大小,可分為特大、大、中、小等型,但都只是相對而言,沒有明顯的界限。錢面多鑄有文字,一般都是單字的,現(xiàn)見有銘文的種類達200 余種①,分別為記數(shù)、天干地支、方位、名物等,也有記吉語、族姓或地名的,內(nèi)容分散,涉及的面很寬。其中,記名物者或多與祭祀活動有關(圖4),如從“卯”、“田”,從“卯”、“貝”,從“卯”、“?!钡慕M合字等等,或許是指卯時祭祀用的供物。而從“雨”者當與天氣有關;從“木”、從“禾”者當與農(nóng)作有關;從“戈”者當與戰(zhàn)事有關;還有從“六牲”的、從“皿”的、從“ ”(雙手捧物狀)的,或許都會和祭祀活動有某種關系,這些都是早期鑄幣處于原始狀態(tài)的一種反映。
中型平肩空首布的銘文內(nèi)容開始出現(xiàn)和貨幣、經(jīng)貿(mào)活動有關的文字,如“钅斤”布的“钅斤”字,為貨幣單位(圖5);如“市南小化(貨)”、“市東小化(貨)”、“市西小化(貨)”、“市中小化(貨)”一類的銘文又和市井商貿(mào)活動有關(圖6)。
小型平肩空首布中,則有“東周”、“安周”、“武”、“安臧”等記地、記吉語的錢文(圖7)。
從錢文內(nèi)容的變化,可見大、中、小型空首布的鑄期應該有先后的區(qū)別,總的趨勢是:逐步減重,貨幣的理念逐步強化。大、中型者應該是春秋中、晚期的鑄幣;小型者或應是春秋末至戰(zhàn)國的鑄幣。
圖4.1 卯田
圖4.2 卯貝
圖4.3 卯牛
圖5 平肩空首布口钅斤(75∶100)
圖6 平肩空首布市南小化(75∶100)
圖7.1 平肩空首布東周(75∶100)
圖7.2 平肩空首布安臧(75∶100)
圖8 斜肩空首布武(75∶100)
斜肩弧足空首布鑄行于周王畿和晉的韓、魏地區(qū)。與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區(qū)別在于:一是斜肩,二是布身正、背面的兩側(cè)均鑄有兩條斜線(圖8)??煞譃榇蟆⑿傻?,大型者一般通長78~88、肩寬43、足寬49mm 左右,重約22~32g,相當于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重量。小型者一般通長72、肩寬37、足寬42mm左右,重約16g,和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重量大致相仿。
布面文字或為吉語,或為地名,有的也鑄明貨幣單位“钅斤”。其中“武”字布最為常見,說明鑄額較大,應該是一種記吉語的錢。馬昂《貨幣文字考》卷四曰:“武者,蓋取七德之義”?!蹲髠鳌沸暝唬浩叩拢胺蛭?,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也有說“武”字是記地名,但地望待考。此外,小型布中所見的錢文“武安”、“武采”等,或許也都是吉語。
“三川钅斤”、“盧氏”等則比較少見,應是記地名和貨幣單位。
斜肩弧足空首布的始鑄時間,大型者約相當于大、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后期,屬春秋晚期;小型者應和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大致相當,屬春秋末戰(zhàn)國初。
圖9 聳肩空首布二(75∶100)
聳肩尖足空首布也是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初期的青銅鑄幣,開始鑄行的時間或略晚于平肩弧足空首布,主要鑄行于黃河以北的晉(趙)、衛(wèi)地區(qū)。其最明顯的特點是聳肩、尖足。這類布的形體大,布身薄,布首較長,銎部呈上大下小的形狀(圖9)。仿照平肩弧足空首布,亦可分為特大、大、中、小型幾種,但也只是相對而言,沒有明顯的界限。
特大型者比較少見,應是原始布向聳肩空首布演變的過渡型。其特點是:錢體碩大、肩微聳、銎寬大呈六邊棱形,弧襠較深,布身正背均有三條平行的豎線,四周有廓,通長140~160、肩寬65、足寬75mm 左右,重約50g。多無銘文。大型者重約45g,中型者重約30g,小型者重約25g。此外,在山西榆次曾發(fā)現(xiàn)過5 枚異型的聳肩尖足空首布,器形和普通者有明顯區(qū)別,銎長、身短、足短、襠淺,應屬小形聳肩尖足空首布的范疇,重約15g,所見者,均無銘文。
聳肩尖足空首布的錢銘約有30 多種,多為單字,二字以上者少見;錢文有記數(shù)、記干支、記地等;錢文最多者見有五個字的,但前三字不可釋讀,僅識后兩字為“黃钅斤”。小型布中則見有“玄(幺)金”等幾種銘文。
綜觀三種空首布的銘文,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實物貨幣的雙重屬性,直接影響到早期的鑄幣,尤其在周王室的鑄幣上有明顯的表現(xiàn)。周王室鑄幣上的銘文有很多是與祭祀活動有關的,祭祀無疑是周王室最重要的禮儀活動,也是周王室權力地位的崇高象征,因此鑄有和祭祀相關銘文的布幣或許都曾經(jīng)兼?zhèn)浼漓胗闷返穆毮?。此外,在空首布中鑄吉語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這或許承繼于“厭勝”的習俗,因此它們也兼有厭勝錢的某種職能,自然應該是后來吉語錢的先河。這樣身兼兩職的情況,在周王室以外,后來鑄造的錢幣上相對會淡薄一些,所以在聳肩尖足空首布的銘文中,這種現(xiàn)象就比較少見。而在后期的鑄幣中,錢幣的兩重性逐步剝離開來,從而有了正用品(指正式發(fā)行的貨幣)和非正用品(指貨幣文化的衍生物)的區(qū)分。
注釋:
①參見戴志強、戴越:《古錢文字》,文物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