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隆中對》的戰(zhàn)略及其實施"/>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跨有荊益”與“天下有變”
        ——論《隆中對》的戰(zhàn)略及其實施

        2014-02-05 22:10:11于天宇

        于天宇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北京 100872)

        《隆中對》是中國歷史上一篇非常著名的對策,其文見于《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在這篇策論中,諸葛亮在認真、全面地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后,向劉備提出了奪取天下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進而對劉備的戰(zhàn)略舉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隆中對》確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它本身也因此而為史家所措意。

        歷來學者對《隆中對》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諸葛亮自身的才能、劉備在實現這一對策過程中的諸多舉措和《隆中對》與具體歷史事件的契合上。例如,尹韻公討論了關羽敗死與《隆中對》的關系,[1]朱大渭討論了《隆中對》與夷陵之戰(zhàn)間存在的關聯。[2]他們都認為,劉備死抱著《隆中對》不放,而《隆中對》與當時的社會條件有很大的沖突,因此,劉備失敗是必然的。田余慶在詳細考察《隆中對》后提出荊州之爭、夷陵之戰(zhàn)和北伐等事件之間的關聯,認為劉備并沒有執(zhí)行《隆中對》的戰(zhàn)略方針。[3]楊德炳也討論了《隆中對》與夷陵之戰(zhàn)的關系,他認為,是關羽的莽撞和剛愎自用毀了《隆中對》的戰(zhàn)略規(guī)劃。[4]

        我們不擬孤立地討論《隆中對》與單個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這一話題早已為前人所深入探究過了;然而,對于《隆中對》的最后一步宛洛、秦川二策的觸發(fā)條件“天下有變”中“變”的涵義,前人似乎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所要做的,是在綜述前人對《隆中對》分析的基礎上,深入討論“天下有變”,并簡要對《隆中對》的核心“跨有荊、益”一策之失敗,闡發(fā)自己的看法。

        一、《隆中對》前期方略的分析

        《隆中對》原文很長,其前期戰(zhàn)略是實現“跨有荊、益”,后期戰(zhàn)略則是宛洛、秦川二策,進而興復漢室。以此而分割,其前期戰(zhàn)略的敘述為: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5]卷35,912

        簡而言之,前期戰(zhàn)略就是在曹操“誠不可與爭鋒”、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的條件下,應該“跨有荊、益”。荊州戰(zhàn)略地位重要,益州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更重要的是,荊州牧劉表、駐守在蜀地的劉璋以及駐守在漢中的張魯都沒有能力守住荊州和益州,因此,劉備必須并且也有能力拿下這兩個地方。

        對《隆中對》發(fā)微最有成果者,為田余慶。對于《隆中對》的前期戰(zhàn)略,他在《〈隆中對〉再認識》中認為,其實在《隆中對》誕生前七年,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類似的建議,即“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5]卷54,1268魯肅之策,在于孫權先立足江東,爾后奪取荊州和益州,和曹操劃江而治,最后統(tǒng)一天下,成就帝業(yè)。由此可見,魯肅的看法與《隆中對》的基本構思相同。而后來孫劉聯盟的形成,也是魯肅看到天下形勢的改變而首先向孫權和劉備提出的。所以,孫劉聯盟的創(chuàng)始者應該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而魯肅的論斷相對《隆中對》而言,實際意義更強,受到的重視也更多。對于荊州問題,田先生從劉備的“棄”進行考察,認定問題不在于劉備之棄荊州,而在于荊州不得不棄。荊州和益州,是不可兼得的。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于是發(fā)動了夷陵之戰(zhàn),最終導致慘敗而歸,讓人唏噓不已。田先生最后認為,荊州的丟失,不是失在草廬對策之時,而是失在東吳已經成為荊州的支配力量之后。諸葛亮當初在《隆中對》對“跨有荊益”可不可行的問題上沒有作深入細致的考慮,是一個失誤;但限于當時的客觀條件,這一失誤是可以理解的。后來的形勢,一變于赤壁之戰(zhàn)以后孫權的勢力進入荊州,二變于劉備的主力入蜀,三變于關羽失荊州;所以,荊州之失不是因為《隆中對》的問題,而是因為劉備無視已經明朗化的形勢造成的。劉備死后,諸葛亮放棄了奪回荊州的想法,與孫權重歸于好,避免了兩面作戰(zhàn)的被動局面,“跨有荊益”政策也就至此而終了。

        二、《隆中對》后期戰(zhàn)略的分析

        后期戰(zhàn)略的敘述為: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5]卷35,913

        要之,進取之策的必要條件,在于“天下有變”,乘勢而動。但為什么沒有實現呢?前人指出了《隆中對》中的一些缺陷,如沒有考慮到孫權的利益、“跨有荊益”于“外結好孫權”不可兼得、對漢中重視不夠等等。

        尹韻公在《從荊州爭奪戰(zhàn)看三國前期的外交斗爭》中認為,劉備手下的謀士如龐統(tǒng)、法正等人曾勸劉備放棄荊州,專心治蜀,走劉邦的老路,但是劉備不聽,仍然堅持按《隆中對》的方針辦。實際上,在諸葛亮未走出草廬時,《隆中對》的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隨著時局的變化,《隆中對》所要求的社會條件與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大,完全有必要修改,而劉備卻死抱著不放。此外,《隆中對》里說“外結好孫權”,卻又賴著借人家的荊州不還,這從道義上說不過去,從根本上危及了聯盟大廈的基礎。這本身就反映了蜀漢的基本國策同現實的不一致。

        對于《隆中對》的后期戰(zhàn)略,田余慶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隆中對》能夠實行到什么程度,一靠客觀條件,二靠劉備堅定的追求。然而,劉備卻是一個不具有明確戰(zhàn)略思想的隨波逐流的人。他沒有軍事才能,政治聲譽也不是太好;其“帝室之胄”的身分,競爭者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都有,劉備并不顯著。最終奪取荊、益二州,靠的不是帝胄身分,而是權詐和對手的愚昧和軟弱。田先生尤其提到的是,劉備并未以《隆中對》的方略為念。在長時間內,諸葛亮都不在劉備身邊,戎機大政,諸葛亮也沒有參與其間。諸葛亮職責所寄,不過于荊州“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租賦以充軍實”,[5]卷35,915以及入益州后“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而已。[5]卷35,916此外,對于奪取益州,田先生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如果說劉備在荊州占有地盤是《隆中對》開拓性設想第一步的實現,那么進據益州就是《隆中對》開拓性設想第二步的實現。但是諸葛亮可能沒有想到的是,奪取益州之后,《隆中對》的進取就達到了極限,此后的任務,就是怎么抱住奪取的地盤而不是開拓。因為益州這個地方,受地理位置和財力、人力、軍力所限,是很難圖境外發(fā)展的,尤其是在益州外部有重兵把守時,出秦嶺的幾率幾乎為零。劉備進入益州后就應該認識到這一點,那就是他只能善保邊境、經營益州,所謂興復漢室,已是遙不可及了。

        三、 “天下有變”的實質及局限

        前文所論,主要是《隆中對》主旨在歷史事件中的作用。我們這里換一視角,集中討論《隆中對》后期戰(zhàn)略的環(huán)境,即“天下有變”。

        “天下有變”出現于《隆中對》的后期戰(zhàn)略中,是宛洛、秦川二策的觸發(fā)條件?!皾h室可興”的前提是宛洛、秦川二策能夠實現,而實現此二策的背景則是“天下有變”。只有“天下有變”,才能進行北伐。這種變,是一種對未來事件的預測。換句話說,諸葛亮作《隆中對》時,已經預測到某種事件的發(fā)生,并認為該事件是宛洛、秦川二策的根本。

        首先討論何為“天下”。漢代士人對“天下”的看法,有同有異。僅就東漢而論,士人對公羊學的尊崇乃是一以貫之的,[6]進而對“天下”的看法也就有某種連續(xù)性。要之,公羊家中所謂“天下”,乃是基于漢帝國視野范圍之“世界”與漢帝國政治控制范圍之“國家”的合一體。前者即董仲舒所謂“天下雖大,古今雖久,以是定矣”,[7]26以“天下”與“古今”相對應,分別作為空間與時間的極限;后者即董仲舒所謂“春秋明得失,差貴賤,本之天王之所失天下者,使諸侯得以大亂之說”[7]142中之“天下”,是政權的代稱。無論哪一種,在空間上的范圍都是類似的,即漢帝國所轄范圍。

        然而諸葛亮的“天下”似乎另有所指,比上述范圍要小得多。諸葛亮本人的天下觀未見記載,當與時人并無二致,不僅包括曹操所掌握的中原地區(qū),還包括漢朝故地、現在為孫氏掌握的的江東。因而后來孫權稱帝后遣使來蜀漢,敦睦盟好,諸葛亮評論此事為:

        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5]卷35,924

        視孫權乃不為“國家”所容之“僭逆”,意即孫權乃漢帝國政治控制范圍之內一勢力也??梢?,諸葛亮的“天下”,也包括江東孫氏。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對抗者,是曹操而不是孫氏;劉備復興漢室,所敵對的是中原地區(qū)的曹操勢力,其舉措也都是針對曹操的。從諸葛亮強調“簞食壺漿”情景來看,他并不認為漢室復興是刀光劍影,而是收納亡叛、天下歸順。因而,也只有曹操勢力瓦解、中原鼎沸,才能令這一愿景達成;否則,以曹操實力之強,中原地區(qū)懾于曹操之威,歸順云云自屬空談。事實上,諸葛亮對于孫氏割據江東、抗拒漢朝正統(tǒng)之事,除了上述道義指責之外,并無更多表現,尤其不見在為政舉措中針對孫氏。非但如此,在孫權稱帝一事上,他還主張不計較孫權之“僭逆”行為而維持雙方的盟好關系。這與諸葛亮對曹魏“僭逆”行為的矚目不同。因而,諸葛亮此處“天下”之所指不包括江東孫氏是有根據的。換句話說,“天下有變”,其所指應該是曹操勢力內部出現動亂,中原再度陷入混亂,如此一來,宛洛、秦川二策才能實現。

        那么,諸葛亮認為曹操勢力內部會有何“變”呢?筆者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士人群體的叛亂。東漢時期,南陽是文化異常發(fā)達、士人活動異常頻繁的地區(qū)。與明帝、安帝年間不同的是,東漢末年,潁、汝、南陽士人的學術成就逐漸被名譽清議之風掩蓋了,士人之間的交往和議論成為他們主要的事跡。唐長孺在《清談與清議》一文中著重指出,以汝南之“月旦評”為代表的漢末清談,帶有濃重的“人倫臧否”特色。[8]在這一情況下,南陽士人“慕名”而動,以博取政治及社會地位,名士的政治活動明顯增多了。[9]而曹操裁抑士人,重視功能之士,反對名士浮華清議之風,其“思想和政策,一般都帶有打擊大族的特點”。[10]東漢后期的名士多半來自大族,因而在曹操勢力進入南陽以后,勢必與當地盤根錯節(jié)的名士在政治上產生抵觸,甚至有可能出現對立。

        事實上,曹操勢力內部由于與士人的關系而發(fā)生叛亂的事例,此前就已經有過:

        (邊讓)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xiāng)人有構讓于操,操告郡就殺之。文多遺失。[11]卷80,2460

        田余慶的《曹袁之爭與世家大族》中就此考辨,以為《后漢書》誤系此事于建安年間,實應為興平元年。他進而提出,呂布攻擊濮陽,兗州州郡紛紛叛曹操而降呂布,原因正在于此。[10]陳琳為袁紹作討曹操的檄文,謂曹操殺邊讓,“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5]卷6,197

        邊讓的死并沒有讓曹操停止殺名士的腳步。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殺名士孔融。作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孔融在朝廷有著相當高的威望。由于看不起出身不好的曹操,他多次刁難曹操,特別是在官渡之戰(zhàn)時,他在朝廷散布袁紹不可戰(zhàn)勝的言論:

        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tǒng)其兵:殆難克乎!”[5]卷10,314

        對此,荀彧進行了駁斥,讓孔融無言以對。后來孔融上書朝廷,提出應該按照古代的制度,首都千里之內不封侯。對此,曹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11]卷70,2272但由于孔融“名重天下”,[11]卷70,2272所以曹操“外相容忍,而潛怨正議,慮鯁大業(yè)”。[11]卷70,2272不過,曹操已動了殺心,并很快就找到了機會。在用兵荊州之前,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了孔融,并在布告上寫道:“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盵5]卷12,373不僅從肉體上消滅了他,還從精神上消滅了他。

        之后,曹操又殺了名士崔琰。崔琰“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5]卷12,369相貌堂堂,一表人材。他清廉忠貞,正派儒雅,既有高風亮節(jié),又有遠見卓識。曹操曾贊他“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5]卷12,368但崔琰仍然沒有逃出曹操的魔掌,曹操最終還是逼他自殺了。陳壽說崔琰之死“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5]卷12,370當世之人也認為崔琰死得很冤。那么,曹操為什么要殺崔琰呢?對此,田余慶在《曹袁之爭與世家大族》中指出,曹操作魏王的時候,崔琰非常不滿,并在書信中“傲世怨謗”、“意指不遜”,自絕于曹操,走上了非死不可的道路。[10]可見,士人的身份及反對曹操當魏王是崔琰最終被殺的根本原因。此前,曹操的首席謀臣,也是士人群體代表的荀彧,因為反對曹操當魏公而被曹操逼死。由此可見,曹操并不信任士人群體。他和士人群體有矛盾,除了士人瞧不起他的出身,還因士人群體反對他獨攬大權;而曹操推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也侵犯了士人群體的利益。因此,曹操不得不小心防范他們,甚至對他們動刀。

        針對朝廷眾臣讓他放權的問題,曹操曾在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發(fā)布了一道教令,即《讓縣自明本志令》,也叫《述志令》。教令中,曹操回顧了自己做官的歷程,闡述了他當時的人生理想,并用歷史典故和自己的想法對獨攬大權作出了解釋,最后又強調了自己絕對不會交出權力和職務。盡管曹操寫得洋洋灑灑,直抒胸臆,卻并沒有讓朝廷中人,特別是那些士人信服,相反,反對他的人更多了。由于曹操的大本營是在朝廷,不像劉備、孫權那樣有自己獨立的根據地,導致朝廷里反對他的人勢力很大。為了加緊對最高權力的攫取和控制,曹操開始自封魏公,進而封魏王,從而控制了整個朝廷。對于反對他的人,特別是那些名士,曹操有選擇地進行殺戮,弄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這就是曹操勢力內部出現的“變”。

        除了與士人群體的矛盾,曹操勢力內部還會出現何“變”呢?以馬超、韓遂為首的關中諸將也是曹操的后患。消滅袁紹統(tǒng)一北方后,西邊的馬超、韓遂就成了曹操后方最大的威脅。在周瑜反駁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并向孫權闡述曹操南征的弊端時,就說“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5]卷54,1261認為馬超、韓遂能給曹操帶來一定的威脅。既然周瑜想到了這一點,諸葛亮同樣也會想到,并將其作為“天下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如此,曹操還是兵不血刃就破了他們,消除了這個后患。

        而在曹操的晚年,內部就爆發(fā)了一些叛亂。建安二十三年(218),金祎、耿紀謀反。第二年,又發(fā)生了三起謀反案:鄴城魏諷謀反案、宛城侯音謀反案和陸渾孫狼謀反案。其中,孫狼謀反之后向南投奔了關羽,使關羽威震中原,這直接讓曹操有了遷都的想法。雖然這三起叛亂都被曹操平定了,但也給其勢力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綜上所述,在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前前后后,曹操勢力內部確有“變”的跡象,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比較準確??芍T葛亮低估了曹操的實力,他把“天下有變”看成了必然,沒有考慮到不變的可能性:曹操的強勢,使內部一直保持著穩(wěn)定,直到關羽失了荊州也沒有“變”的跡象。諸葛亮以偏概全,過高地估計了南陽一地的動蕩情況,以南陽一地臆測天下,當是誤判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本人和士人關系又怎樣呢?就諸葛亮本人而言,他似乎并無明顯的學術貢獻?!度龂尽肪砣濉妒駮ぶT葛亮傳》注引《魏略》曰: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比藛柶渌粒恋Χ谎?。[5]卷35,911

        漢代學術以章句為要,諸葛亮屬“觀其大略”而非“務于精熟”,其間的微妙差異,不妨認為是陳壽對諸葛亮無學的委婉批評。后人輯《諸葛亮集》,也未見諸葛亮有學術成就。但諸葛亮所交往者,則率多名士。上述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俱有名,而且“務于精熟”,均有儒學根底。諸葛亮既然出入名士之間,則南陽一帶曹操勢力與名士對立之情狀,他應該是熟知的。僅就史籍所至而言,曹操勢力的影響,只有這個最為接近諸葛亮的生活,而諸葛亮對曹操勢力的理解,最為突出者也應該在此。

        諸葛亮“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5]卷35,920他在南陽隱居本是避亂之行,原非待機而動之策。他的交游面,在士人麋集的潁、汝一帶,也算不上寬。自己無學術,又無交游之資,從以上種種跡象來看,諸葛亮當時并無廣收天下消息的動機與可能,其《隆中對》大約僅僅是根據身邊消息而論的。在消息閉塞的古代,要諸葛亮在短期內從避亂隱居的狀態(tài)驟然得悉天下變故,未免強人所難??傊?,僅就諸葛亮個人經歷著眼,所謂“變”應該是指士大夫的叛亂。

        明了了上述事實,諸葛亮對于“天下有變”的估測,其偏頗之處就可以想見了。東漢末年,南陽一帶有非常劇烈的人口流動,尤其是初平二年(192)到興平二年(195)之間,關中流入荊州北部就多達十萬余戶,這些人都必須經過南陽;而到了建安年間,流民又紛紛返回關中。這種劇烈的人口流動對社會秩序造成的沖擊可以想見。諸葛亮生活在南陽,對這種沖擊不會一無所知。聯系到社會秩序的劇變,諸葛亮將曹操勢力在南陽地區(qū)受到抵觸的狀況,理解為“天下有變”的征兆,也就不難解釋了。然而事實上,他所期盼的“天下有變”卻并未發(fā)生。諸葛亮入蜀以后,未見對中原內變之事再加闡述,想是已經發(fā)現了其中的失誤。郝光陸曾經論及“天下有變”,以為此“變”與歷次北伐相對應,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看到了曹氏內部之“變”而起,如兵力空虛、邊將叛降等。[12]這一觀點既沒有考慮諸葛亮作《隆中對》時的社會環(huán)境,也沒有切合諸葛亮前后心理的變化。諸葛亮作《隆中對》時,目光所及僅為南陽一地,絕無準確預測曹氏政權具體兵力調動的能力,故郝氏之論并不符合諸葛亮的生活環(huán)境;而后一點就要麻煩得多,本文將在最后一節(jié)論及。

        四、“跨有荊、益”不成與北伐無功

        《隆中對》最終沒有實現,包括兩方面的失?。骸翱缬星G、益”落空與北伐無功。前面說過,田余慶認為劉備沒有對《隆中對》太重視,沒有把諸葛亮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此話有理。從赤壁之戰(zhàn)到劉備永安托孤之間,諸葛亮未予決策,僅是在處理劉備的日常政務,王夫之《讀通鑒論》謂劉備“乃分荊得益而忘之矣”。[13]劉備在奪取益州、平分荊州后,割據一方、成就霸業(yè)成為其目標,即只想實現《隆中對》的最低綱領,而放棄了《隆中對》的最高綱領。因此,關羽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劉備就默許了。而關羽剛愎自用,驕傲自滿,好大喜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一錯再錯,最終導致荊州失守。荊州的丟失是關羽和劉備的共同責任。

        諸葛亮不勸阻關羽與劉備東進,乃是因為其時諸葛亮并不為劉備信任。夷陵之戰(zhàn)后,諸葛亮見蜀軍慘敗之狀,有如下之論: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5]卷37,962

        諸葛亮如此評價法正,可以想見法正在劉備幕府地位之高;另一方面,亦可反證諸葛亮當時仍是人微言輕。直到劉備死時托孤于諸葛亮,諸葛亮才徹底掌握了蜀漢的大權。

        從開始治理蜀國到逝世,間隔十一年,諸葛亮進行了多次北伐,卻都沒有成功。當時的形勢,也注定了其北伐不可能成功。田余慶提到,由于地理原因,益州為一坐守之佳地,而非進取之地。本文贊同田先生的這一看法,同時認為北方曹氏勢力日漸穩(wěn)固,已不可能被推翻,這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曹操死后,他的兒子曹丕受漢獻帝禪,建立了曹魏政權。稍前,曹丕用陳群之議,實行九品官人法,并使之成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徑。至此,曹氏與士人之間的對立得到了調和,曹魏政權的不穩(wěn)定因素隱伏了下來。這又回到了前文提到的“天下有變”問題。當曹氏父子勢力內部穩(wěn)定之時,北伐的困難是很大的。

        此外,諸葛亮不是將略之才,這是其北伐失敗的短期原因?!度龂尽ぶT葛亮傳》說得很清楚:

        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5]卷35,930

        既然如此,為什么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北伐呢?從個人角度而言,諸葛亮早年似乎頗有理想主義者的風范?!度龂尽分^諸葛亮“獨得其大略”,而不“務于精熟”,可見其人志不在小。后來與劉備所談之《隆中對》里,涉及的內容皆是經略天下的帝王術,而非簡單的治國方略,更非儒生講經之語。以上兩點,足以說明諸葛亮隱居草廬之時,確實高屋建瓴,有一匡天下的抱負。但是這種大氣的理想主義性格到晚年似乎凋零了,變成了事必躬親、謹小慎微。觀《諸葛亮集》諸文章,所談多為具體而微的政事,至于像《隆中對》那樣高瞻遠矚的構思,則完全無處可尋。能夠為這種說法佐證的是,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暴露出的苛細與瑣碎:

        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5]卷35,926

        從當初的“獨得其大略”到晚年的“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這是諸葛亮前后性格的巨大變化在思想上必然有的反應。進而,諸葛亮北伐與《隆中對》中的北伐雖然都是對曹氏勢力的軍事對抗行為,但是二者所反映的想法卻是不同的,后者是理想主義的實踐,而前者就要復雜、沉重、艱難得多。田余慶認定諸葛亮北伐乃是“以攻為守”之策,[3]本文同意這種看法;同時認為,從理想化到“以攻為守”之間的轉換,就是《隆中對》與入蜀后諸葛亮北伐策略之間的變化,二者在時間上是同一的。

        此外,蜀漢政權內部“舊人”與“新人”的對立,也是一個異常重要的因素,而北伐則是消弭內爭的重要手段。

        有了這一背景,諸葛亮北伐便似乎有了一種不得不為之的意味。而《隆中對》以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分別由宛洛、秦川北伐,會師中原的一番構思,至此也徒留“縻軍”于祁山之實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的發(fā)展,提出了兩層戰(zhàn)略:一層是前期戰(zhàn)略,旨在奪取荊州,進而入蜀,跨有荊益;另一層是后期戰(zhàn)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這一舉措本身就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前期戰(zhàn)略因為孫權對荊州的戰(zhàn)略意圖而困難重重,所謂“跨有荊益”之策,因為劉備的割據心態(tài)、關羽的莽撞和諸葛亮的人微言輕而失??;另一方面,后期戰(zhàn)略依賴的是“天下有變”,即曹操勢力內部士人群體叛亂這一不可靠的假設。諸葛亮對“天下有變”一事認識的失誤,加上他晚年性格的重大變化,使得《隆中對》最終沒能實現。

        [1]尹韻公.從荊州爭奪戰(zhàn)看三國前期的外交斗爭[J].文史哲,1981(5):37-42.

        [2]朱大渭.《隆中對》與夷陵之戰(zhàn)[J].江漢學報,1962(9):25-31.

        [3]田余慶.《隆中對》再認識[J].歷史研究,1989(5):45-60.

        [4]楊德炳.《隆中對》“跨有荊益”得失再評說[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86-92.

        [5]陳壽.三國志:卷35[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陳蘇鎮(zhèn).漢代政治與《春秋》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399-445.

        [7]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76-284.

        [9]陳雁.東漢魏晉時期潁汝、南陽地區(qū)的私學與游學[J].文史哲,2000(1):71-75.

        [10]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M].北京:中華書局,2004:145-162.

        [1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郝光陸.“天下有變”析[J].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30-32.

        [13]王夫之.讀通鑒論:卷10[M].北京:中華書局,1975:175.

        国产午夜激情视频自拍| 国精品人妻无码一区免费视频电影|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无码专区| 俺也去色官网|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在线| 女同性恋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偷拍被偷拍在线观看|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老熟女一区二区免费| 蜜桃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的|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片区|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新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表情| 美女爽好多水快进来视频| av资源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 杨幂一区二区系列在线|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精品久久女同| 久久精品日本不卡91| 熟女体下毛毛黑森林|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点播|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精品黑丝美女啪啪啪|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日本熟妇高潮爽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乱码中文字幕|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的|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l| 天堂网www资源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