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古代的蚊香

        2014-02-02 12:54:52羅桂環(huán)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4年3期

        羅桂環(huán)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100190)

        中國古代的蚊香

        羅桂環(huán)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100190)

        基于傳統(tǒng)的燒香和端午節(jié)的衛(wèi)生習俗,以及對蚊子習性的了解,我國宋代發(fā)明了蚊香。當時稱“蚊煙”或“蚊蟲藥”,主要制作材料是艾草、雄黃和浮萍,產(chǎn)品類似線香,并出現(xiàn)專門的作坊。明清時期蚊香生產(chǎn)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原材料不斷增多,包括阿魏、羌活、川芎、硫磺、樟腦和煙草等等。產(chǎn)品類型也更多種多樣。19世紀中葉,我國的蚊香配方曾引起西方學者的關(guān)注。

        發(fā)明 蚊香 端午 宋代

        蚊子是我國各地常見的一類吸血昆蟲,古往今來,國人深受其害。尤其是在夏天,它大量繁殖,嗡嗡亂“叫”,吸血散毒,嚴重影響人們的休息和健康。為此,古人曾煞費苦心地設(shè)法避其傷害,“蚊煙”亦即后來的蚊香是其中一項很有意義的發(fā)明。前些年,筆者曾在臺灣的科普雜志《科學月刊》述及我國古代的此項發(fā)明[1]??紤]到蚊香發(fā)明的重要性,有必要詳加考證、研究,故在此全面補充史料,系統(tǒng)闡述其發(fā)展史。

        1 古人對蚊子危害和習性的認識

        蚊子形體雖小,對人的危害卻很大。其中之一就是叮咬人體,嚴重影響睡眠和休息。古代哲人老聃所謂“蚊虻噆膚,則通夕不寐矣”[2],是很多南方人都有過的切身體會。它繁殖迅速,能在短期內(nèi)大量形成,故《漢書》有“聚蚊成雷”[3]之說。尤其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一到傍晚,蚊子就如影隨形,團團圍在你的身旁,伺機攻擊,弄得你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人們厭惡這種蟲子由來已久,歷史上細數(shù)其吸血并破壞人類正常生活惡行的詩文不勝枚舉。晉代學者傅選《蚊賦》這樣寫到:“眾繁熾而無數(shù),動群聲而成雷?!瞬湍w體以療饑,妨農(nóng)功于南畝,廢女工于杼機?!保ǎ?],1683頁)形象刻劃出蚊子不但侵蝕人畜機體,讓人疲于奔命,嚴重影響人們的睡眠和休息,進而影響日常的生產(chǎn)和生活的種種“罪狀”。唐代詩人皮日休也曾在《蚊子》詩中寫道:“隱隱聚若雷,噆膚不知足?;侍烊舨黄?,微物教食肉。貧士無絳紗,忍苦臥茅屋?!鄙鷦拥氐莱龃罅孔躺奈孟x,對缺乏蚊帳的貧窮民眾的殘害。當時另一詩人韋楚老《江上蚊子》更是不無悲情地寫道:“飄搖挾翅亞紅腹,江邊夜起如雷哭。請問貪婪一點心,臭腐填腹幾多足?”對蚊子的丑惡、發(fā)聲的恐怖和叮咬吸血之無情和貪婪充滿無奈。

        蚊蟲危害之嚴重,還在于其危害地域廣且時間長,加上其行蹤飄忽、隱蔽,善于攻擊和潛逃,難以防范和消滅,越發(fā)讓人感到郁悶。唐代吳融的《平望蚊子》寫到:

        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膚。平望有蚊子,白晝來相屠。不避風與雨,群飛出菰蒲。擾擾蔽天黑,雷然隨舳艫?!崧勆吣荏?,避之則無虞。吾聞蠆有毒,見之可疾驅(qū)。唯是此蚊子,逢人皆病諸。

        詩人在比較了各地的蚊子之后,認為平望的蚊子最兇狠,在比較了各種毒物的情形之后,認為蚊子是讓人最無奈的毒蟲。

        在述及蚊子危害周期之長方面,宋代詩人秦觀《冬蚊》詩指出:“蚤蠆蜂虻罪一倫,未如蚊子重堪嗔。萬枝黃落風如射,猶自傳呼欲噬人。”認為在各類害蟲中,蚊之危害尤烈,直到寒涼的深秋初冬仍然還要叮人。而華岳(?~1221年)的《苦蚊》詩寫道:“四壁人聲絕,榻下蚊煙滅。可憐翠微翁,一夜敲打拍”。[5]它們都道出了對這種蟲子危害的憤懣和無奈。

        古人認識到,蚊子不僅叮人吸血,還傳播疾病,致人和動物病亡。宋人的《物類相感志》記載:“鱉與蝤蛑被蚊子叮了即死?!保?]明代宋濂“逐鷆①傳說中能吐蚊的一種鳥,又稱“蚊母”。文”指出:“蚊,害物蟲也,凡有血氣者,恒病焉?!保?]有人指出“蚊蚋噆草間,人馬俱病”[8]。宋代有人記載這樣一件事:“秦州西溪多蚊子,……有廳吏醉仆,為蚊子所嚙而死,其可畏有如此者”[9]。蚊子之毒,讓當時的人不寒而栗。在環(huán)境衛(wèi)生很差的社會條件下,有人不禁哀嘆:“晝苦青蠅夜苦蚊,乾坤無地著閑身。”[10]著名學者歐陽修寫的《憎蚊》也感嘆:“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1]

        由于蚊蟲危害慘烈,我國古人很早就開始關(guān)注其形態(tài)習性?!稏|方朔傳》②這個書并非《漢書》里的《東方朔傳》,應(yīng)該是《隋書·經(jīng)籍志》提到的《東方朔傳》,不過該書后來似乎失傳了?說蚊子“長喙細身,晝亡夜存,嗜肉惡煙”。[4]五代詩人楊鸞《即事》詩所謂“白日蒼蠅滿飯盤,夜間蚊子又成團”。都說其晝伏夜出。宋代博物學者羅愿在《爾雅翼》指出:“蚊者,惡水中孑孓所化,噆人肌膚,其聲如雷。東方朔隱語云:‘長喙細身,晝亡夜存。嗜肉惡煙,……。’其生草中者吻尤利,而足有文彩,吳興號豹腳蚊子?!保?2]當時人還指出:“蚊子初不能鳴,其聲乃鼓翅耳?!保?]注意到它們主要在水中繁殖,常潛藏草叢中。此外,對蚊子喜歡在溫熱水域的生活環(huán)境也有一定的認識。南北朝時期有人指出“漠北高涼,不生蚊蚋”。[13]明代學者指出,南京“后湖……夏月盛暑又多蚊蚋。兼以土地卑濕,水泉污濁,監(jiān)生到彼,多致疾病而死?!保?4]

        明清時期的學者對蚊子的習性和形態(tài)以及生長環(huán)境有更全面的認識。明代醫(yī)家李時珍指出:“蚊處處有之。冬蟄夏出,晝伏夜飛,細身利喙,咂人膚血,大為人害?!保?5]清代學者恰當?shù)赜萌缦伦衷~描繪這種毒蟲:體若粟,吻若錐;口銜鋼針、利嘴迎人,目察毫端,飛揚跋扈、飛成市、聚若雷、趁暗幸昏、投間抵隙、覓膏腴,惡毒;污水是宮;蛛網(wǎng)收拾、伏翼掃除。[16]形象地綜合出其形態(tài)特征,發(fā)育環(huán)境,以及其天敵有蜘蛛和蝙蝠等。其中頗為引人注意的是至遲從漢代(東方朔)開始,人們已經(jīng)注意到蚊子怕煙。

        2 蚊香的出現(xiàn)和制作材料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fā)明了蚊帳和蚊香。蚊香的發(fā)明可能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guān)。眾所周知,我國很早就有燒香祭祀的習俗。最早記載這一習俗的是《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意思就是周人通過燔柴升煙來祭天,稱作“禋”或“禋祀”。后來《周禮·春官·大宗伯》記有大宗伯之職包括:“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编嵭ⅲ骸暗氈詿?。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wù)?。槱,積也……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碑斎?,那時還沒有香,燒的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以形成煙?!吨芏Y·天官冢宰第一》提到“甸師”職責有“祭祀,共蕭茅”。這里的蕭是一種香草。漢代開始有真正的“燒香”,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香爐可以證明這一點?!段骶╇s記》記載西漢長安巧匠丁緩不但重新制作出“臥褥香爐”(也稱“被中香爐”);而且創(chuàng)制“九層博山香爐”。[17]《漢官典職》也記有“執(zhí)香爐燒薰”[18]這類事務(wù)。《漢書》提到“薰以香自燒”([3],3685頁);《后漢書》有“香薰之飾”的說法。這些史實說明當時確有燒香習俗,但意義不僅僅限于祭祀,也包括改善起居環(huán)境。同書“賈琮傳”有“交阯土多珍產(chǎn),……異香美木之屬”。[19]表明人們已經(jīng)注意邊遠地區(qū)的香料產(chǎn)地?!恫┪镏尽酚涊d,漢武帝時曾通過焚燒“香”以“避疫氣”[20]。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到“薰飾”、“避疫氣”。香隨材質(zhì)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由于蚊子危害劇烈,古人又知道它怕煙,因而在此基礎(chǔ)上衍化出以“驅(qū)蚊”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蚊香的發(fā)明還可能與古人端午節(jié)的衛(wèi)生習俗有關(guān)?!肚G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早年端午節(jié)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涂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記得筆者年幼的時候,村里的長輩常常會在端午節(jié)時,在小孩額頭點雄黃酒,據(jù)說可以防止蚊子咬。當然一般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掛上一個香袋,再吃一些蒜頭以增強防病和驅(qū)蟲的效果。

        蚊香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現(xiàn)在還不太清楚。歐陽修的《憎蚊》詩有“熏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用煙熏的辦法驅(qū)蚊。雖然歐陽修的詩中沒有提到用何種材料產(chǎn)生煙霧,但宋代的其他文獻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

        歐陽修的好友梅堯臣曾在詩中提到用艾驅(qū)蚊。在《和江鄰幾景德寺避暑》一詩中,他寫道:“枕底夕艾驅(qū)蚊蟲”;在《次韻和永叔夜聞風聲有感》,他寫道:“驅(qū)蚊爇蒿艾”。[21]另外,宋代《孫公談圃》也提及用艾熏蚊。書中記載:“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煙熏之?!保?2]上述史料表明,艾這種有特殊氣味、很早就被用于“辟疫”(禳毒氣)的菊科植物,至遲在北宋時已經(jīng)開始被用于熏蚊。當然,它被用來制作蚊香,可能與其易燃,長期以來被中醫(yī)當作灸的材料有關(guān)?!睹t(yī)別錄》記載它“主灸百病”。根據(jù)宋代《本草衍義》記載:“艾葉干搗,篩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炙’”。很可能是在這種“硫磺艾炙”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基礎(chǔ)上,使人們聯(lián)想到將其制作成實用的“蚊香”。

        據(jù)宋代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干,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23],15頁)這里說的以浮萍和雄黃制作的“紙纏香”應(yīng)是較早的蚊香,其形態(tài)為有芯的棒香(古代也稱棒兒香)。同書還記載:“水中浮萍,干,焚煙熏蚊蟲則死”;“燒鰻鱺魚骨,蚊蟲化為水?!保ǎ?3],7、13頁)。另一冒名蘇軾編寫的《物類相感志》記載:“麻葉燒煙能逼蚊子”([6],27頁)。說明浮萍干、雄黃、鰻魚骨和麻葉可能都是人們用作蚊香的材料。其中雄黃為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廣泛的殺蟲劑?!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雄黃“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唐代《本草拾遺》記載它“主惡瘡殺蟲”。浮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它主治“暴熱身癢”[24]。古人認為用之熏煙可以驅(qū)蚊,這二者的配合顯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另據(jù)《東坡雜記》、《紹陶錄》等書的記載,當時人們熏蚊的植物還有蒼術(shù)、蔞蒿等。值得一提的是,《格物粗談》還提到制作蚊香時,于端午節(jié)取材,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蚊香”的產(chǎn)生與這個節(jié)日的插艾草和使用雄黃酒“禳毒”有密切的聯(lián)系。

        在宋代“蚊煙”已經(jīng)是一種常見的日用品。宋人陳藻《樂軒集》的“入壽昌縣界”寫下“野店蚊煙接,官途松吹長”。南宋浙江魯應(yīng)龍所著《閑窗括異志》記載:“海鹽縣倪生,每用雜木碎剉炒磨為末,號曰印香。發(fā)販貨賣。一夜,燒熏蚊蟲藥,爆少火入印香籮內(nèi),遂起煙焰?!魏伪槭覠熋远荒艹霰?。須臾,人屋一火而盡?!保?5]這里“熏蚊蟲藥”應(yīng)該也是一種蚊香。不僅如此,南宋時期的《武林舊事》一書提到制作“蚊煙”的作坊和“小經(jīng)紀”。[26]說明早年的蚊香叫作“蚊煙”。周密的《武林市肆紀》也記有“蚊煙”作坊。[27]這些史實都表明蚊香在我國宋代確已開始有規(guī)模的商品生產(chǎn)。

        3 蚊香制作在明清時期的發(fā)展

        利用蚊香驅(qū)蚊的方法在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這一時期制作蚊香的形制趨向多樣化,原料也進一步增多。這種情形在明初朱橚組織編寫的《普濟方》中有充分的反映。

        《普濟方》的“驅(qū)蠅蚊”方記載:“用鋸末曬干,以硫磺多、信①指砒霜。少,用和作香筒燒之”。顯然是一種制作線香的方法。書中“辟蚊子”方記述:用“臭樗皮(細切),阿魏、芫花、夜明砂(炒)、羅木(鎊),右五味粗搗、篩,以慢火于房內(nèi)焫之”;以及“苦楝花、柏子、菖蒲各一兩,右為散,慢火燒,聞氣自去矣”。([28],4937頁)這兩類則是“散香”。書中“熏蚊子”方記載:“香附子、蒼術(shù)(半斤)、雄黃(別研)、樟腦(別研,各半兩),右為細末,入雄黃樟腦和勻,重羅,打作香印,爇之??终聊X難打,臨用時略焙令燥”;和“五月五日取浮萍草曬干,及三月收苦楝花、夜明砂合搗為末,作香印燒,蚊子盡去”。以及“驅(qū)蚊藥方”“每用木屑一斗,入天仙藤四兩,裁斷剉碎同研為末,如印香燃之,蚊蚋盡去”;記述的都是印香的制法。另有用:“浮萍、厚樸、羌活、芎各等分,……為末,作香篆燒”。記述的是香篆制法。書中還記載可“用皂角、蒼術(shù)、干浮萍等分為末,飯丸彈大,令干燒之”。說的是丸香的制法。

        書中還記載有其他數(shù)種蚊香的配方。其中“驅(qū)蚊蚋壁虱”方用:“蒼術(shù)一斤,木鱉子、雄黃各二兩半”;“去蚊蟲”方:“五月取浮萍陰干,燒煙”;“治蚊蟲”方有:“以鰻鱺魚干者,于室中燒之,即蚊子化為水矣?!庇址健耙愿∑肌⑶蓟顡v為末,加蒼術(shù)、白膠香亦得,如香焚之”;“辟蚊蚋“以送迷香合羌活,為丸散,夜燒之”。“驅(qū)壁虱”方有:“用雄黃一兩,信二錢,為細末和勻木滓作‘蚊煙’燒之”。([28],4622—4626頁)

        《普濟方》收錄的都是迄于明初時制作蚊香的各種成分配方。其原料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通常是由殺蟲劑構(gòu)成。如上述硫磺是一種易燃、有特殊氣味的殺蟲劑;砒霜是古代著名的毒藥,也可用作殺蟲劑;天仙藤、木鱉子也是有毒的藥物。臭樗即臭椿,和阿魏、芫花都是有特殊氣味,是可用于殺蟲的中藥,可能因為其特殊的氣味,焚煙能驅(qū)除蚊子??嚅?、皂角中醫(yī)常用于散結(jié)殺蟲。還有一類芳香或特殊氣味濃烈可驅(qū)蟲的藥物。其中蒼術(shù)焚煙古人認為可以辟“疫氣”;柏子、菖蒲、香附子、樟腦氣味芳香可以驅(qū)蟲,尤其是樟腦,至今仍為重要的驅(qū)蟲藥物,故也被用于蚊香制作。羌活、川芎、厚樸也都是氣味濃烈的中藥,用于煙熏蚊蟲應(yīng)該與艾有類似功效。還有一類是輔助性的成分,如鋸末、夜明砂等。主要的著眼點在于毒殺和驅(qū)趕,還要能夠燃燒。

        為了便于人們記憶,《普濟方》這部書中還收錄了當時制作蚊香原料的歌訣三首:

        夜明砂與海金沙,二味和同苦楝花。每到黃昏燈一捻,蚊蟲飛到別人家。木鱉茅香分兩亭,雄黃少許也需秤。每到黃昏燈一柱,安床高枕到天明。萍樸楝活芎,天仙術(shù)最雄。搗羅為香爇,一夢見周公。

        除《普濟方》外,明代一些養(yǎng)生類和本草著作,以及動物著作,甚至農(nóng)書,都有熏蚊藥物的記載。高濂的《遵生八箋》記載用肉桂和薰陸香燒煙可以辟蚊。[29]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辟除諸蟲(辟蚊蚋)”中也提到:“浮萍(燒熏,或加羌活)”([15],352頁)。其后《農(nóng)政全書》中則提到“鰻鱺魚干,于室中燒之,蚊蟲皆化為水?!保?0]同一時期的《譚子雕蟲》一書記載:蚊“性惡煙,舊云,以艾熏之則潰。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鰻鱔鱉等骨為藥,紙裹長三尺,竟夕熏之”。[31]上述記載說明古人確實認識到艾是一種很好的蚊香材料,但由于有些地方不易獲取,人們就設(shè)法用其他代用材料。上面的史實表明,雖然明代的醫(yī)家發(fā)掘了不少制造蚊香的新藥材,但傳統(tǒng)的艾、浮萍、鰻魚骨等,依然是當時常用的材料。

        明清年間,“蚊煙”仍然是一項可觀的產(chǎn)業(yè),售賣“蚊煙”也是小商販的一種謀生職業(yè)。著名文人歸有光的《可茶小傳》中提到:“可賣蚊煙涼箑遣日”。[32]《浙江通志》記載杭州府的物產(chǎn)有“蚊煙”。書中記述:“萬歷杭州府志,蚊,土人以艾煙裹紙熏之,輒避?!保?3]結(jié)合上述《武林舊事》等著作來看,杭州制作蚊香可謂歷史悠久。

        清代晚期,我國的蚊香制作技術(shù)開始逐漸為西方人所知。鴉片戰(zhàn)爭后,來華采集茶種的英國人福瓊(Robert Fortune),在其著作《居住在華人之間》(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中有這方面的記載。1849年,這個英國園藝學者在從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于氣候炎熱潮濕,他和隨從都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合眼。后來他的隨從購買了一些當?shù)厝耸褂玫囊环N蚊香,這種蚊香對驅(qū)殺蚊蟲很有效。后來他把這一信息帶回歐洲后,引起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詢問他這種蚊香是由何種物質(zhì)所合成。后來,他在浙江定海了解該蚊香的配方,發(fā)現(xiàn)此種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煙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34]從中可看出,當時,制作蚊香的藥物又有增加,明晚期傳入的煙草也被當時的人們用來制作“蚊煙”。

        綜上所述,我國發(fā)明的蚊香至遲在宋代即已出現(xiàn),古代的名稱是“蚊煙”。其產(chǎn)生可能與燒香的習俗和端午節(jié)的一些衛(wèi)生習俗以及傳統(tǒng)的針灸術(shù)有關(guān)。艾草、浮萍和硫磺等芳香、除癢的藥物和殺蟲劑是我國古人常用的原料。進入20世紀,與艾草同屬菊科的除蟲菊傳入我國后,逐漸成為制作蚊香的主要材料。[35]不過這已經(jīng)超出本文討論范圍,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1 羅桂環(huán).中國古代蚊香的發(fā)明[J].科學月刊,2005,(5):412.

        2 支偉成.莊子校釋[M].天運第十四.北京:中國書店,1988.111.

        3 班固.漢書[M].卷53.北京:中華書局,1997.619.

        4 歐陽詢.藝文類聚[M].卷97.北京:中華書局,1963.1683.

        5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55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4374.

        6 蘇軾.物類相感志[M]//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3~1935.25.

        7 宋濂.宋文憲全集[M].卷45//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1920~1936.154.

        8 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M].卷75.北京:中華書局,1977.1296.

        9 袁文.甕牗閑評[M].卷7//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3~1935.68~69.

        10 侯克中.艮齋詩集[M].卷10//四庫全書.1205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501.

        11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M].卷3//四部叢刊.191冊.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64.

        12 羅愿.爾雅翼[M].卷26.宋本重刊.5葉.

        13 魏收.魏書[M].卷35.北京:中華書局,1974.816.

        14 章懋.楓山集[M].卷1//四庫全書.1189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13.

        15 李時珍.本草綱目[M].卷41.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2331.

        16 何焯,陳鵬年.分類字錦[M].卷59//四庫全書.1007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681.

        17 葛洪.西京雜記[M].卷1.上海涵芬樓借印江安傅氏雙鑒樓明嘉靖孔天胤刊本,6葉.

        18 徐堅.初學記[M].卷25.北京:中華書局,1962.606.

        19 范曄.后漢書[M].卷31.北京:中華書局,1965.1111.

        20 張華.博物志[M].卷3//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3~1935.18.

        21 梅堯臣.宛陵先生集[M],卷15,卷21//四部叢刊初編.189~190冊.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22~1936.129,182.

        22 劉延世.孫公談圃[M].卷上//百川學海.北京:中國書店,1992.2葉下.

        23 格物粗談[M].卷上//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3~1935.

        24 名醫(yī)別錄[M].陶弘景,集.尚志均,輯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156.

        25 魯應(yīng)龍.閑窗括異志[M]//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3~1935.23.

        26 周密.武林舊事[M].卷6.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2.121,128.

        27 陶宗儀.說郛[M],卷60下//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01.

        28 朱橚.普濟方[M].卷306.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

        29 高濂.遵生八箋[M].成都:巴蜀書社,1988.146.

        30 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M].卷42.北京:中華書局,1956.871.

        31 譚貞默.著作堂集[M]//任繼愈.中國科學技術(shù)典籍通匯·生物二.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617.

        32 歸有光.震川集[M].卷26//四部備要.集部.上海:中華書局,1920~1936.205.

        33 程之章.浙江通志[M].卷101.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4.1823.

        34 Fortune R.A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inland,on the Coast,and at Sea.London:John Murray.1857.109~115.

        35 湖北省企業(yè)委員會……關(guān)于漢口化工廠創(chuàng)制驅(qū)蚊盤征購員工糧食、營業(yè)預(yù)算及修正組織章程的指令公函(1948)[R].湖北省檔案館,全宗號45-2-210.

        Mosquito Repellent Incense in Ancient China

        LUO Guihuan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CAS,Beijing 100190,China)

        The mosquito repellent incense was invented by the Chinese in Song dynasty,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habitude of burning joss sticks and ceremony of sanitation in dragon boat festival,aswell as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behavior ofmosquito.The incense was called“mosquito smoke”or“mosquito drug”.It was made up of argy wormwood and arsenic sulphide as well as duckweed mainly,shape liked stick,and produced in special workshops.The production of themosquito repellent incense was developed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ore and morematerialswere used to its production,including asafetida,notopterygium,wallich ligusticum,sulphur,camphor,and tobacco.Its types tended to becomemore varied.The composition of itsmaterials aroused the interest of western scholars in the 1850s.

        invention,mosquito repellent incense,dragon boat festival,Song dynasty

        N092

        A

        1000-1224(2014)03-0326-07

        2014-03-28;

        2014-08-06

        羅桂環(huán),1956年生,福建連城人,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生物學史研究。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高潮迭起av乳颜射后入| 人与嘼av免费|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一区| 性感美女脱内裤无遮挡|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视频 |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综合桃色| 国产激情综合五月久久| 午夜理论片yy6080私人影院|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亚洲夫妻性生活视频网站| 自拍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欧美日韩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v| 99久久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看黄网站又黄又爽又色| 国产91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山外人精品影院| 尤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观看一区二区| 成年美女黄的视频网站| 天天操夜夜操|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变态av一区二区三区调教|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韩国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中字| 污污污污污污污网站污| 久久久国产视频久久久| 国产高清乱码又大又圆|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