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麗文
(浙江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完善預算管理促進財政收支規(guī)范透明的相關意見,部署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推動大眾健身。讓各種體育資源活起來,適應群眾多樣化、個性化健身需要。要盤活、用好現有體育設施,積極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面向大眾的體育健身場所設施。
其實,早在1995年我國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簡稱《體育法》明確規(guī)定我國公民有享受體育、從事體育活動的保障,國家提倡公民參加體育活動,增進身心健康。可見,參加體育活動是所有人的基本權利。2002年4月,《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guī)定》為了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加快發(fā)展農村體育事業(yè)。這些政策法規(guī)的出臺,對發(fā)展農村體育有了更好的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有較大提升,他們逐步擺脫農村生活習慣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尤其是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民有錢又有閑,業(yè)余生活越來越豐富,開始關注生活品質,積極參加有意義的一些文體活動,重視健身、娛樂、旅游等。但是目前農村的體育設施與城市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還未完全享受城市居民應有的權利。在享有的體育權利不均等的條件下,城鄉(xiāng)社會發(fā)展處于極不平等的狀態(tài)。這些問題都影響著我國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實現。所以建立農村居民體育權利的保障機制,加快農村居民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有待于政策的完善。
采用分層分級隨機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法,對余姚市六個街道(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朗霞街道、低塘街道)發(fā)送農民問卷300份,收回287份,回收率95.7%,剔除10份無效問卷,剩余有效問卷277份,有效率92.3%;發(fā)送村委會、體育工作者問卷55份,收回50份,回收率90.9%,有效率100%。
深入余姚市實地考察法,通過聯系,剛逢余姚市政協就我市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工作組織委員進行視察。我以杭州市濱江區(qū)政協委員的身份一起隨同,對其公共體育服務場地設施、活動內容以及后續(xù)保障反饋工作等方面進行考察,實地調研、了解余姚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進一步夯實研究基礎。
對所搜集所有數據進行邏輯分析。
通過電話、面談等方式與余姚市體育局、公共體育服務部門的相關人員、研究人員交談并做記錄,針對余姚市農村地區(qū)公共體育服務目標、管理與組織、保障、運行機制、供給等方面重點探討。
2.1.1 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現狀。余姚市大部分農民選擇體育鍛煉場所依次為村委會公共體育場所、自家庭院、自然公園水庫邊空地、學校體育場地、企業(yè)或公司體育場地,所占比例依次為:31.2%、26.7%、15.6%、12.3%、9.8%。此外,1.0%選擇政府部門體育場地,2.0%選擇收費俱樂部,1.5%選擇收費運動場館,2.8%選擇文體中心。首先,當地公共體育服務的場地場館和設施主要是通過政府供給實現,政府絕對壟斷的地位并未發(fā)生根本性轉變,傳統意義上的政府單一供給模式還未被打破。其次,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尚未得到有效激發(fā),作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中三方部門中非常重要的社會營利性機構組織只占5%的比例。這一微不足道的比重顯然與其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也與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村體育設施不相符。但是應該可以看到,其自身所具備的優(yōu)勢依然能為本地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發(fā)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加強與社會營利性機構和組織的互動、聯動作用,一方面能發(fā)揮其作用,另一方面帶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拓寬了硬件設施的供給渠道。
2.1.2 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內容現狀。在調查的六個街道中,農村居民鍛煉項目選擇跑步、走路的133人占48.1%,選擇廣播操的35人占12.6%,選擇廣場舞的46人占16.6%,選擇氣功、太極的25人占9.1%,選擇其他的25人占9.1%,其中長年不鍛煉的超過2.3%。從中可以看出,由于農村公共體育活動內容單一,軟硬件條件差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農村居民大部分喜歡簡單易學的廣播操、廣場舞(女性為主)氣功、太極等徒手進行鍛煉的運動項目,不受場地限制的跑步、走路等。
2.1.3 農村體育活動組織與管理現狀。在調查中,農村居民對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組織與管理工作滿意度為:滿意的占5.5%、比較滿意的占32.2%、有點不滿意的占23.5%、完全不滿意的占21.6%、棄權票占17.2%;數據顯示:有一半多的農村居民對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組織與管理工作滿意度普遍較低。
2.2.1 體育場地設施缺乏及技術保障不足。場所是公共體育服務得以順利實施的物質基礎條件,體育場地設施實效性、安全性的保障直接影響鍛煉者參與體育鍛煉的質量。2010年以來,余姚市公共體育服務場地設施建設取得一定進展,但呈現場地設施技術保障環(huán)節(jié)缺失,健身器材損壞嚴重;廣大農村居民對于體育健身消費意識低;公共體育服務設施覆蓋嚴重地區(qū)不均衡,特別是被調查的蘭江、朗霞較偏遠的地區(qū);公共體育服務設施配置差;場地設施覆蓋率低、技術保障不健全,使得地區(qū)場地設施雖出現了問題,卻找不到問題源頭及解決辦法。
2.2.2 缺乏地方特色的體育項目。通過對余姚市鍛煉項目的調查,余姚市缺乏特色體育項目,甚至有些地方沒有地方特色體育項目,也沒有舉行特色體育項目比賽等;對有些地方特色體育文化、體育項目沒有很好地開發(fā)利用。
2.2.3 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與組織運行。真正能反應管理與組織機制的有效性關鍵在于受益群體對其的滿意效果。通過調查農村居民對體育服務組織與管理滿意度說明了,不管是政府管理與組織機構、盈利性和非營利性管理與組織機構均沒有對調查地區(qū)農村居民實施有效的行動;政府傾向的單一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原則服務對象有限,不能滿足大部分農村居民的需求,導致了農村居民對其滿意度較低;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監(jiān)控,政策執(zhí)行者的價值偏好競技體育,導致群眾體育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脫節(jié),群眾體育發(fā)展處于“自由化”狀態(tài),產生“執(zhí)行不力”“執(zhí)行折扣”,損害了群眾體育政策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執(zhí)行體育政策過程產生惰性。加之,體育工作者職能缺失,不能真實有效的指導、教授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公共體育服務相關管理與組織部門或個人,對其績效評估指標沒有切實做到督促各組織與管理部門或個人做出切實有效的行動。
2.2.4 現實困難阻礙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工作開展。通過調查,村委會干部及體育工作者認為阻礙本地區(qū)開展農村體育存在的困難度依次為缺乏資金、缺乏場地設施、缺乏統一管理、缺乏技術指導、缺乏健身器材。說明:余姚市政府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資金投入、場地設施建設、管理與組織缺乏針對性,特別是經濟發(fā)展水平比較落后的偏遠地區(qū);社會體育指導員及體育工作者分布不均衡,經濟發(fā)展落后的地區(qū)技術指導服務不能滿足需求;地方村委會干部缺乏必要的科學健身方法的知識儲備及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
一個公民權利的真正實現,依賴于法制的健全、制度的完善。在對我國體育類的相關法律和法規(guī)的研究中,很多學者都認為我國公民體育權利存在著制度障礙、觀念障礙和法律障礙。保障公民的權利是法治的最基本內容,《體育法》和《全民健身體育條例》對公民的體育權利均有明確的規(guī)定?,F階段我國《體育法》就面臨著執(zhí)法不嚴的尷尬局面,導致在執(zhí)行中遇到比較大的困難。關注公民的體育權利的實現,必須加強體育法制建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建立科學、完整、清晰的法律體系框架。
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逐步深入,人權與權利意識覺醒和提升,把人的自身發(fā)展放在法制建設的核心地位,才體現農村居民用法律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目前農村居民的體育權利實現過程存在一定的阻礙,我們應在街道社區(qū)建立相關的法律保障機制以保障體育權利的實現。
針對性地實施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與保障機制是在多元化、分區(qū)域的基礎上,針對公共體育服務建設落后地區(qū)實行特殊的供給與保障方式。目前,余姚市公共服務開展好的地區(qū)大都是經濟發(fā)展水平較快的城市郊區(qū),這說明余姚市公共服務開展得好壞與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水平呈正比例關系。按區(qū)域劃分,增加體育健身指導培訓機構、網絡電視信息服務平臺及文化站數量,定期對村委會干部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知識培訓,以確保應對不同情況的突發(fā)事件,切實發(fā)揮“全民健身宣講團”的作用;加大區(qū)域內體育工作者與技術人員投入,實行區(qū)域內體育信息供給與保障責任制,加強后期保障質量;提高村委會干部及體育工作者工作效率,使科學的體育信息及時傳達到農村居民手中。
完善的、可操作的、持續(xù)的公共體育服務評價體系是行使公共體育服務權利的后期保障,是評價政府、企業(yè)、非營利組織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標準。①完善法律法規(guī)及宣傳評價標準。完善公共體育服務相關法律法規(guī),做到有法可依;把宣傳法律法規(guī)次數及宣傳質量作為評價標準。②建立公共體育服務問責制。明確各級政府、體育工作者、村委骨干的服務職責,實現農村居民行使公共體育服務的權利;要建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基層干部績效考核制度,把農村居民對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滿意度作為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因素。③建立基層干部績效考核制度。建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基層干部績效考核制度,把農村居民對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滿意度作為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因素。
實行城鄉(xiāng)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模式,重點在于統籌城鄉(xiāng),綜合考慮,縮小城市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差距,實現城市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對余姚市農村進行針對性的策略、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方式,完善其供給體系、組織活動內容體系、保障體系、運行機制、激勵與評價體系是必要的,也是實現覆蓋全市公共體育服務這一目標的必經之路。
就進一步推進農村體育設施建設工作,政府職能部門要認真學習《體育法》和《全民健身條例》等文件,充分認識加強農村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堅持科學發(fā)展、統籌發(fā)展、均衡發(fā)展,建設和管理好農村體育設施,推進體育惠民工程。要加強農村體育設施的多樣化建設,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要加大投入,規(guī)范管理,著力提高農村體育設施建設的資金保障力度。要整合資源,創(chuàng)新機制,充分發(fā)揮現有農村體育設施的社會效益。
[1] 岳愛萍.論我國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J].體育文化導刊,2006(7).
[2] 饒曉紅,周愛光.體育權利運作及我國運作現狀之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8(1).
[3] 于善旭.體育法治發(fā)展的文化向度探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