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焊 將重力焊條的引弧端對準焊件接縫,另一端夾持在可滑動夾具上,引燃電弧后,隨著電弧的燃燒,焊條靠重力下降進行自動焊接的一種高效率焊接法。
熱劑焊 將留有適當間隙的焊件接頭裝配在特制的鑄型內,當接頭預熱到一定溫度后,采用經熱劑反應形成的高溫液態(tài)金屬注入鑄型內,使接頭金屬熔化實現(xiàn)焊接的方法。
閃光對焊 電阻焊件裝配成對接接頭,接通電源,并使其端面逐漸移近達到局部接觸,利用電阻熱加熱這些接觸點(產生閃光),使端面金屬熔化,直至端部在一定深度范圍內達到預定溫度時,迅速施加頂鍛力完成焊接的方法。
滾點焊 將焊件裝配成搭接接頭并置于兩滾輪電極之間,滾輪電極連續(xù)滾動并加壓斷續(xù)通電,焊出有一定間距焊點的點焊方法。
步進縫焊 將焊件裝配成搭接或對接接頭并置于兩滾輪電極之間,滾輪電極連續(xù)加壓間歇滾動,當滾輪停止?jié)L動時通電,滾動時斷電,交替進行焊接的縫焊法。
凸焊 在一焊件的貼合面上預先加工出一個或多個突起點,使其與另一焊件表面相接觸并通電加熱,然后壓塌,使這些接觸點形成焊點的電阻焊方法。
釬焊 釬焊是指用比母材熔點低的金屬材料作為釬料,用液態(tài)釬料潤濕母材和填充工件接口間隙并使其與母材相互擴散的焊接方法。
雙極性電極 不與外電源連接而置于陰極和陽極之間電解液中的導體,其面對著陽極的一側起著陰極作用,面對著陰極的另一側起著陽極作用的一種電極。
氣割 利用氣體火焰的熱能將工件切割處預熱到一定溫度后,噴出高速切割氧流,使材料燃燒并放出熱量實現(xiàn)切割的方法。
焊接機器人 具有3 個或3 個以上可自由編程的軸,并能將焊接工具按要求送到預定空間位置,按要求軌跡及速度移動焊接工具的機器。包括弧焊機器人、激光焊接機器人、點焊機器人等。
電阻焊機 利用電流通過工件及焊接接觸面間的電阻產生熱量,同時對焊接處加壓進行焊接的焊機。包括點焊機、凸焊機、縫焊機、電阻對焊機、閃光對焊機、電容儲能點火焊機、高頻電阻焊機等。
帶極堆焊機 用帶狀熔化電極,在焊劑或氣體保護下以電弧或電渣過程作自動堆焊的焊機。
共析組織 一定成分的固溶體冷卻時轉變?yōu)閮煞N或更多緊密混合的固體的恒溫可逆反應所形成的組織。
共晶組織 一定成分的合金液體冷卻時,由轉變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緊密混合的固體的恒溫可逆反應所形成的組織。
魏氏組織 焊接熱影響區(qū)中的過熱區(qū),由于奧氏體晶粒長得非常粗大,這種粗大的奧氏體在較快的冷卻速度下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過組織,其組織特征為在一個粗大的奧氏體晶粒內會形成許多平行的鐵素體(滲碳體)針片,在鐵素體針片之間的剩余奧氏體最后轉變?yōu)橹楣怏w,這種過熱組織稱為鐵素體(滲碳體)魏氏組織。
上馬氏體點 具有馬氏體轉變的鐵基合金經奧氏體化后以大于或等于馬氏體臨界冷卻速度淬火冷卻時,奧氏體開始向馬氏體轉變的溫度。
下馬氏體點 具有馬氏體轉變的鐵基合金淬火冷卻到上馬氏體點后,繼續(xù)冷卻時,馬氏體量不斷增多,當達到某一溫度,奧氏體停止向馬氏體轉變的溫度。
貝氏體 鋼在奧氏體化后被過冷到珠光體轉變溫度區(qū)間以下,馬氏體轉變溫度區(qū)間以上這一中溫度區(qū)間(所謂"貝氏體轉變溫度區(qū)間")轉變而成的由鐵素體及其內分布著彌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亞穩(wěn)組織,即貝氏體轉變的產物。
馬氏體 對固態(tài)的鐵基合金(鋼鐵及其他鐵基合金)以及非鐵金屬及合金而言,是無擴散的共格切變型相轉變,即馬氏體轉變的產物。就鐵基合金而言,是過冷奧氏體發(fā)生無擴散的共格切變型相轉變即馬氏體轉變所形成的產物。鐵基合金中常見的馬氏體,就其本質而言,是碳和(或)合金元素在α 鐵中的過飽和固溶體。就鐵-碳二元合金而言,是碳在α 鐵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奧氏體 γ 鐵內固溶有碳和(或)其他元素的、晶體結構為面心立方的固溶體。
滲碳體 晶體點陣為正交點陣,化學式近似于碳化三鐵的一種間隙式化合物。
二次滲碳體 高于共析成分的奧氏體,從高溫慢冷下來之際,在發(fā)生共析轉變之前析出的滲碳體。廣義則包括過冷奧氏體在形成珠光體(廣義的珠光體)之前析出的滲碳體。
脫溶物 過飽和固溶體中形成的溶質原子偏聚區(qū)(如鋁銅合金中的GP 區(qū))或化學成分及晶體結構與之不同的析出相(如鋁銅合金人工時效時形成的CuAL2)。
二次碳化物 高于共析成分的奧氏體,在高溫冷卻之際,發(fā)生共析轉變之前析出的碳化物。廣義則包括過冷奧氏體在形成珠光體(廣義的珠光體)之前析出的碳化物。
球光體 是指奧氏體從高溫緩冷時發(fā)生共析轉變所形成的機械混合物,其是由鐵素體和滲碳體呈交替重疊的層片狀復相組織,碳的平均質量分數(shù)為0.77%。
索氏體 馬氏體于回火時形成的,在光學金相顯微鏡下放大五六百倍才能分辨出為鐵素體內分布著碳化物(包括滲碳體)球粒的復相組織。
托氏體 馬氏體在回火時形成的,實際上是鐵素體基體內分布著極其細小的碳化物(或滲碳體)球狀顆粒,在光學顯微鏡下高倍放大也分辨不出其內部構造,只看到其總體是一片黑的復相組織。
共格界面 界面兩側的點陣在跨越界面處是一對一地相互匹配,就是說,在跨越界面的方向上,界面兩側的點陣列和點陣面都完全具有連續(xù)性的界面。
均勻化退火 為了減少金屬鑄錠、鑄件或鍛坯化學成分的偏析和組織的不均勻性,將其加熱到高溫,長時間保持,然后進行緩慢冷卻,以達到化學成分和組織均勻化為目的的退火工藝。
淬硬性 以鋼在理想條件下淬火所能達到的最高硬度來表征的材料特性。
正火 將鋼件加熱到上臨界點(Ac3或Acm)以上40~60 ℃或更高的溫度,保溫達到完全奧氏體化后,在空氣中冷卻的簡便、經濟的熱處理工藝。
淬火 將鋼件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并保持一定時間,然后以大于臨界冷卻速度冷卻,以獲得非擴散型轉變組織,如馬氏體、貝氏體和奧氏體等的熱處理工藝。
研磨 用研磨工具和研磨劑,從工件上去掉一層極薄表面層的精加工方法。
表面工程 經表面預處理后,通過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復合處理,改變固體金屬表面或非金屬表面的化學成分、組織結構、形態(tài)和(或)應力狀態(tài),以獲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統(tǒng)工程。
表面預處理 表面加工前,對材料及其制品進行的機械、化學或電化學處理,使表面呈凈化、粗化或鈍化狀,以便進行后續(xù)表面處理的過程。
雙極性電極 不與外電源連接而置于陰極和陽極之間電解液中的導體,其面對著陽極的一側起著陰極作用,面對著陰極的另一側起著陽極作用的一種電極。
溶度積 在一定溫度下難溶電解質飽和溶液中相應的離子之濃度的乘積,其中各離子濃度的冪次與它在該電解質電離方程式中的系數(shù)相同。
電鍍 電鍍(Electroplating)就是利用電解原理在某些金屬表面上鍍上一薄層其它金屬或合金的過程,是利用電解作用使金屬或其它材料制件的表面附著一層金屬膜的工藝從而起到防止腐蝕,提高耐磨性、導電性、反光性及增進美觀等作用。
電弧噴涂 利用兩根形成涂層材料的消耗性電極絲之間產生的電弧為熱源,加熱熔化消耗性電極絲,并用壓縮氣體將其霧化和噴射到基體上,形成涂層的熱噴涂方法。
線爆噴涂 利用電熔放電形成強的沖擊電流使金屬線材過熱熔化并爆炸成微粒,高速噴射到基體表面形成涂層的熱噴涂方法。
流化床涂裝 將粉末涂料置于裝有多孔隔板的圓筒或長方形容器中,壓縮空氣從底部通過隔板將隔板上的涂料粒子懸浮翻騰成液體沸騰狀的涂裝方法。
氣相沉積 利用氣相中發(fā)生的物理化學過程,在材料表面形成具有特種性能的金屬或化合物涂層的過程。
粉末冶金 制取金屬粉末(添加或不添加非金屬粉末),實施成形和燒結,制成材料或制品的加工方法。
工位 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一次裝夾工件后,工件(或裝配單元)與夾具或設備的可動部分一起相對刀具或設備的固定部分所占據(jù)的每一個位置。
工步 在加工表面(或裝配時的連接面)和加工(或裝配)工具、主軸轉速及進給量不變的情況下,所連續(xù)完成的那一部分作業(yè)。
光整加工 精加工后,從工件上不切除或切出極薄金屬層,用以改善工件表面粗糙度或強化其表面的加工過程。
旋風切削 裝在高速旋轉刀盤上的刀頭圍繞與其不同軸低速旋轉的工件,進行斷續(xù)切削的加工方法。
展成法 一種表面形成方法。加工時切削工具與工件作相對展成運動,即刀具(或砂輪)和工件的瞬心線相互作純滾動,兩者之間保持確定的速比關系,所獲得加工表面就是刀刃在這種運動中的包絡面。
滾壓 用滾壓工具對金屬坯料或工件施加壓力,使其表面產生塑性變形,從而將坯料成形或使工件表面變光滑的加工方法。
仿形加工 仿照模型輪廓或依據(jù)有關輪廓的數(shù)據(jù),通過隨動系統(tǒng)控制加工工具或工件的運動軌跡,加工出有同樣輪廓形狀的工件的加工方法。
同廓式拉削 按分層式切除加工余量,刀齒廓形與被加工表面最終廓形相似,僅最后一個切削齒和校準齒參與工件最終表面的形成。
組合機床 以通用部件為基礎,配以少量專用部件,對一種或若干種工件按預先確定的工序進行加工的機床。
柔性制造單元 由一臺或幾臺配有一定容量的工件自動更換裝置的加工中心組成的生產設備。能連續(xù)地自動加工一組不同工序與加工節(jié)拍的工件??梢宰鳛榻M成柔性制造系統(tǒng)的模塊單元。
讓刀 每一加工工作行程結束后,工具或工件返回初始位置時,使工具與工件相互離開一定距離的過程。
電子束加工 電子束加工是利用高能量的會聚電子束的熱效應或電離效應對材料進行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