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李安全
語文講堂
魯迅作品教學:從繁難走向簡樸
重慶 李安全
《風箏》從初中語文課本中刪除,于是引發(fā)了爭議,以為魯迅被弱化、淡化。其實,早幾年,《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為了忘卻的記念》《阿Q正傳》等作品也悄無聲息地“退”出語文課本,而且,也沒有引起什么“大驚小怪”的“尖叫”。因為,畢竟中學語文課本中還有“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故鄉(xiāng)》《藤野先生》《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記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等諸多名篇依然“存留”在語文課本之中。而且,我們的教師如果真的喜歡、熱愛魯迅,還可以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或者在課堂教學之中,將“魯迅”補充進去;甚至,在“校本課程”中開展魯迅的專題閱讀、專題研究。只是我們真要用心思考的是,為什么學生就害怕文言文,害怕周樹人,害怕寫作文。我們必須用實驗去探索,怎樣才能讓學生轉“怕”為“愛”,真的喜歡、懂得、尊重魯迅。筆者的幾點“經驗”未必科學,但的確是真實的體驗,而且是在試驗中獲得的。于此“拋出”,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我們的語文教學,總是少不了“作者簡介”,因為孟子有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于是就有了“知人論世”的悠久傳統(tǒng)。這本是無可厚非的,甚至是優(yōu)秀的??墒?,在實際的教學之中,我們常常是空洞的“大而化之”的“作者簡介”,結果造成的只是學生對“作家”的敬畏與疏離。聽過不少的課,我發(fā)現(xiàn)老師們在介紹魯迅時,總是少不了“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之類的“名號”,然后就是要列舉魯迅的作品或作品集,要求同學們記住,因為今后考試要用到。(那語氣和心態(tài)就恰似孔乙己教店小二寫茴香豆的“茴”字)還有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作者簡介”的基本“要素”,也就是姓名字號時間地點(籍貫)代表作,等等。顯然,這樣的“簡介”對于解讀文本的意義是甚為“渺茫”的。
“我從來不硬說魯迅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而是讓學生自己評價,并且將魯迅和其他作家進行橫向比較。”(孔慶東:《魯迅是語文的金鑰匙》,《語文建設》2013年第11期)孔慶東先生的做法似乎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我們也借鑒“這一套”,只是把魯迅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來介紹,在解讀課文需要的時候才適當地補充那么一點點“趣聞軼事”,或許,學生就會感覺到一個真正的活著的魯迅。這樣一來,學生可能會更加“親近”魯迅了,自然也可能會喜歡魯迅的作品了,而不至于因為特別的“敬重”而“畏懼”、而“疏離”了。比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之中,就給學生介紹少年魯迅讀書的真實情形,讓學生真的“認識”一個活潑、淘氣、聰明的魯迅,一個在課堂上有時偷著畫畫而不聽課的魯迅?;蛟S,學生就感覺到這魯迅就是他們的一個“同桌”,自然對“百草園”的“趣味”理解得更細,對“三味書屋”的“讀書”也感覺到更真切,而不至于形成一個“批判封建社會”的空洞結論。
再如,《風箏》的教學,也未必要介紹魯迅的“偉大”,只需要結合《魯迅自傳》(以前也是選入了初中語文課本的)介紹魯迅的童年,尤其是其父親的早逝給家庭帶來的不幸(用一個詞就是“家道中落”),自然就可以讓學生理解魯迅為什么希望弟弟要有“大出息”,不要“玩”“風箏”的“本心”了。而且,這篇文章所在單元的主題也是“親情”,教學之中,尊重教材,從這一個“角度”去處理教材,引導學生從這一個“角度”去理解教材也是最恰當的,而且是符合學生的心智的。
當然,本來魯迅及其作品就是“偉大”的,我們不可貶抑,只有敬仰??墒?,在教學之中,要根據學生的理解,根據語文教學的需要,讓學生首先把魯迅當作一個普通的“人”來“親近”,把魯迅作品當作普通的“課文”來閱讀,或許,就可以消除學生的“畏懼”,在與文字的親近中真正地走進魯迅、理解魯迅,然后,油然而生的可能就是對魯迅的敬重、熱愛。
“學生害怕魯迅主要有三個原因:一來魯迅文字本身艱深冷峻,非有較豐富的語言歷練和生活歷練很難體味其中的美;二來毛澤東給魯迅做出幾個偉大的結論后,魯迅被套上了‘神’的光環(huán),大伙兒對他只有頂禮膜拜的份兒,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第三,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存在著的對魯迅文本政治化、機械化的解讀,也使得魯迅及其作品的形象越發(fā)面目可憎?!保叻澹骸段覀兪侨绾巍白哌M魯迅”的》,《名作欣賞》2013年10月上旬刊)這一段話“遣詞造句”的藝術還值得推敲,但是,文中所指出的語文課堂將魯迅“神化”的弊端確實是存在的,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因為魯迅的偉大和魯迅作品的“深奧”,作為學者總是興味盎然地花很大的力氣來研究魯迅,對“魯迅”做出深刻、豐富、個性化的“闡釋”,逐漸“累積”,就形成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成為中學以及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于是,作為教師總是花很多的精力來查閱資料、設計教學,在教學時間上,更是要用更多的時間來“學習”魯迅。換言之,教師對魯迅的作品挖掘得很深,教學目標定得很高,教學內容設計得很多,花費的時間也很多,一般說來,一篇魯迅的作品,要講五六個課時。結果呢?卻是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苦而且煩。于是,學生討厭魯迅,覺得自己“讀”不懂魯迅,于是“害怕”魯迅。責任在誰?從直接的原因來看,責任在教師。教師教得太繁、太難、太深,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與廣度去教,按照學術界對魯迅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去教。這自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趣味,所以學生不買賬??梢?,讓學生了解魯迅、熟悉魯迅、親近魯迅,的確是一個值得在實踐之中去探究的問題。
如果我們換一個立場、換一種思路,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順著學生學習的思路去教,或許可以教得更輕松,學生學得會更愉快,教學效果也會更理想。比如《記念劉和珍君》,首先讓學生讀課文,至少讀兩遍,將自己認為重要的詞句勾畫出來;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文去思考幾個問題:劉和珍是一個怎樣的人?魯迅為什么要稱劉和珍為“劉和珍君”?要求盡量從文章中選擇相關的詞句來分析,進而“回答”問題。就這樣,一個課時,最多兩個課時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愉快。當然,有教師或學者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教學是“膚淺”的。我的思考:第一,學生只能理解這些,何必要將那些高深的研究成果“告訴”學生呢?第二,語文教學需要反復閱讀,尤其是經典作品,更需要“重讀”。在往后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重讀”,或許就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的“重讀”中理解得更為深刻、豐富,更為個性化。
再比如《阿Q正傳》的教學,也應該是很簡單。首先,學生自讀課文,做批注,曾經有一個版本的教材就是帶有批注的。然后,集中討論一個問題:阿Q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甚至連“典型”這個詞都不說)?要求自然是扣住課文,從對課文的分析中來尋求“答案”。當然,這也是一個難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適度的“解答”就可以了。未必需要按照那些研究成果來設計“預設答案”“參考答案”,更不可將那些高深的“研究成果”拿來做自我炫耀式的“宣講”。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心得寫一篇讀書筆記就好了。這不是很簡單輕松的事嗎?為什么我們總是要搞得那么復雜呢?
王旭明先生提出:“當下語文教材最大的問題是脫離語和文,片面強調價值觀,選文粗糙、練習空泛、知識割裂、銜接脫節(jié),淡化語文的學科特點,造成假語文流行”。(王旭明:《語文教材應該增加魯迅文章》,《語文建設》2013年第11期)什么是真語文?筆者在《語文教學的智慧境界》一文中也有“辯解”,茲不多言。簡單地說,語文教學就是教學生學語文,其含義有四層:一是要學“語文”;二是“學”語文;三是“學生”學語文;四是教師還得要“教”。相對文學作品的教學而言,多一點文本解讀,少一些“知人論世”及課外延伸。這可以使魯迅教學更單純,更有“語文味”。魯迅作品之所以難教難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參和教師“補充”“延伸”得太多,關于作者、寫作背景、相關的政治歷史事件等,似乎都成了相關的內容,甚至成了教學的重難點。于是,一篇魯迅的作品,大多要講五六個課時。只是學生卻因為種種原因未必喜歡這樣的“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深刻透徹”的解讀。
所以,魯迅作品的教學要返璞歸真,最好是多一點語文,少一點課外延伸;多一點文本解讀,少一點“知人論世”;多一點立足“文本”的“咬文嚼字”,少一點“由此及彼”的“拓展延伸”。比如《拿來主義》,一篇雜文,按照教參的說法,其立論在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其實,如果“僅僅立足文本”,文章中大談特談的還是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如果多在文本上下一些功夫,對“文本”所敘說的事實做深一層的“分析”,厘清文章的論題、論點以及論據之中所“隱含”的意義,就可能會發(fā)現(xiàn),魯迅極力倡導的“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主要是針對外國文化而言的。
再如,《祝?!肥歉咧姓Z文的傳統(tǒng)篇目。按照教參和一般的解讀,我們總會引導學生分析祥林嫂的死因,而且要歸結到“政權”“族權”“夫權”等“概念”上去,教師“引導”得非?!百M勁”,學生還是“不理解”。于是,教師就旁征博引很多的“資料”來求得“自圓其說”,結果卻常常是黃泥巴擦屁股——越弄越糟糕,反而讓學生敬畏、厭惡,因為他們根本讀不懂,也不愿意這樣去“讀”。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來教學,或許就自然得多,可能效果也會好得多。首先,就讓學生自己閱讀,提出問題(不過,現(xiàn)在的學生不善于或者不會“提問”,這也需要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之中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然后就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討論”,力求從解讀文本中去尋求“答案”;然后引導學生適度地“歸納”,以強調重點難點。此外,有時候,教師也可以講解自己的獨特體驗,供學生“參照”。就這樣,如同“散步”一般,慢慢地,悠閑地,就可以走進魯迅的藝術境界。這種“刪繁就簡”“化繁為簡”“自然而然”的教學難道不是更好的教學藝術嗎?這種融通自然、從心所欲的教學境界難道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美好的教學境界嗎?
可以肯定,中國語文離不開“魯迅”,但是,語文教師如何“教”“魯迅”,卻是需要用智慧去探究的。而摒除曾經的“繁雜”“艱澀”,而走向“簡單”“樸素”,或許是今天以及未來的最聰明的選擇。
作 者: 李安全,重慶外國語學校正高級教師,主要著作有《智慧語文: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手記》《語文教學的智慧境界》等。
編 輯:孫明亮 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