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耀軍
(寧夏中衛(wèi)市香山鄉(xiāng)畜牧獸醫(yī)技術服務站,寧夏中衛(wèi) 755000)
豬蛔蟲病是由豬蛔蟲寄生在豬小腸內而引起的一種線蟲病。豬蛔蟲病流行和分布極為廣泛,嚴重危害3~6月齡的豬只,患豬生長緩慢、發(fā)育不良,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豬蛔蟲是一種淡黃色、圓柱狀的大型線蟲,蟲體長而圓、酷似蚯蚓,兩頭較細。雄蟲長12~25 cm、寬3 cm,尾端向腹面彎曲;雌蟲長20~40 cm、寬5~6 cm。蟲卵大小為50~87 μm×40~50 μm,黃褐色或淡黃色,短橢圓形,卵殼厚,最外層為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卵內含一個未分裂的胚細胞。成蟲產出的蟲卵隨糞便排到外界,污染水源和土壤,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充足的氧氣環(huán)境中,發(fā)育為含幼蟲的感染性蟲卵,豬吞食了感染性蟲卵而致病。在小腸內,幼蟲逸出并鉆入腸壁毛細血管,經門靜脈到達肝臟,再由血液循環(huán)經心臟到肺臟。幼蟲在肺臟中停留發(fā)育,蛻皮生長后,隨黏液一起到達咽,進入口腔,再次被咽下,在小腸內發(fā)育為成蟲。在豬體內由蟲卵發(fā)育為成蟲需經2~3個月,豬蛔蟲在宿主體內可寄生7~9個月。
豬蛔蟲不論在幼蟲階段,還是成蟲階段,都對豬有致病作用。幼蟲在腸道內鉆入腸壁,損傷腸壁黏膜,因而為細菌感染打開了門戶。幼蟲隨血流進入肝臟,滯留在毛細血管內,因而發(fā)生小出血以及隨后的肝細胞的壞死和變性。幼蟲由肺毛細血管移行到肺泡,使血管破裂,因而在感染后最初幾天肺臟即出現(xiàn)大量的出血。由于幼蟲在肺內移行而引起蛔蟲性肺炎,尤其是缺乏維生素A的仔豬更容易發(fā)生死亡。
寄生在小腸內的成蟲,機械地刺激小腸黏膜,同時,引起腹痛;蛔蟲大量聚集時,往往結合成團,因而堵塞腸腔,可能使腸壁破裂。豬蛔蟲往往由腸管侵入膽管,鉆入的蛔蟲帶入細菌以及阻塞膽汁暢流,可引起膽管炎、膽囊炎。因炎癥變化或蛔蟲本身可使膽囊或膽道穿孔,引起膽汁性腹膜炎。
豬蛔蟲分泌毒素和排出有毒的代謝產物,使中樞神經和血管中毒,可引起各種神經障礙(陣發(fā)性痙攣或強制性痙攣,興奮和麻痹等)。
豬蛔蟲在腸道內,吸取并消化食物,可引起宿主營養(yǎng)障礙,使患豬消瘦,生長發(fā)育遲緩。
豬蛔蟲病流行甚廣,仔豬蛔蟲病尤其多見。主要原因:第1,蛔蟲生活史簡單,不需中間宿主參與;第2,繁殖力強,產卵量大;第3,蛔蟲卵對外界各種因素(如紫外線、干燥、缺氧、化學藥品等)均有很強的抵抗力。
豬蛔蟲病的流行與飼養(yǎng)管理、環(huán)境衛(wèi)生關系密切。在飼養(yǎng)管理不良、衛(wèi)生條件惡劣和豬只過于擁擠的豬場,在營養(yǎng)缺乏,特別是飼料中缺少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情況下,3~5月齡的仔豬最容易大批感染。
6月齡以內的仔豬和保育豬。大量幼蟲鉆入腸壁后,由于腸壁的損傷和細菌的感染可發(fā)生腸炎,此時患豬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口渴、嘔吐和腹瀉。大量幼蟲移行至肺臟時,可引起蛔蟲性肺炎,表現(xiàn)為咳嗽、呼吸增快、被毛粗亂,常是形成僵豬的主要原因?;紫x成蟲大量寄生時,可引起腸阻塞,甚至腸破裂,病豬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消化機能障礙,磨牙,發(fā)育不良、生長緩慢,部分病豬變?yōu)榻┴i,有的突然死亡。有時蛔蟲進入膽管,造成堵塞,引起阻塞性黃疸癥狀,表現(xiàn)為眼結膜和皮膚發(fā)黃。又因蟲體的毒素作用,可能引起仔豬痙攣、皮疹等過敏表現(xiàn)。
病初由于幼蟲在肝臟和肺臟的移行,肺臟表面呈現(xiàn)出血斑點,有時呈暗紅色,肺內有大量豬蛔蟲幼蟲。肝臟表面見有大小不等的瘢痕化的白色斑點。成蟲大量聚集在小腸時,可引起腸黏膜的卡他性炎癥。腸阻塞時,可見到互相扭結成團的蛔蟲。腸破裂時,發(fā)生腹膜炎和腹腔內出血。有時在胃和膽管內可發(fā)現(xiàn)蟲體。
對2個月以上的疑似仔豬,可采用直接涂片法和飽和鹽水漂浮法,檢出糞便中的蟲卵,做生前診斷。
可用左咪唑、丙硫咪唑、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等藥物治療。
(1)保持圈舍的清潔衛(wèi)生,及時清除積糞。將清出的積糞堆積發(fā)酵,通過生物熱的作用,殺死蛔蟲卵。
(2)定期用4%燒堿液噴灑圈舍的墻壁及地面,以殺死蛔蟲卵和病原微生物。
(3)要防止仔豬感染蛔蟲。在母豬產仔前,對產房進行徹底的清掃消毒,清除積糞后,用4%燒堿液噴灑消毒圈舍的墻壁及地面。
(4)認真做好水源和飼料的衛(wèi)生工作,防止被糞便污染。
(5)要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對豬群各進行一次預防性的驅蟲。母豬在配種前、仔豬在斷奶后必須進行1次驅蟲。服用驅蟲藥后,要隨時清理糞便,集中堆積發(fā)酵;仔豬驅蟲后7 d,對圈舍的墻壁和地面用4%燒堿液進行1次噴灑消毒,以便消滅在此時期內排出的蛔蟲卵。
(6)如果在仔豬和保育豬群中出現(xiàn)明顯的蛔蟲病癥狀時,應當進行緊急的治療性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