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達或愛欲》 納博科夫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定價:49元
【導讀】
《愛達或愛欲》為納博科夫的巔峰之作,創(chuàng)作于納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長、他自己最為鐘愛的小說。甫一出版便登上美國當年的暢銷書榜,產生了與《洛麗塔》比肩的轟動效應,書中的語言、結構、人物、道德內容曾引發(fā)廣泛爭議。小說流溢出五光十色的神秘氣息,集狂熱的激情與狡黠的轉折組合于一體,以輕快靈動的文字,狂野而錯雜的情節(jié)與文風,詳盡卻不時作著惡作劇般扭曲的描述,展現出納博科夫在處理單個場景上出神入化的天賦,又從整體上散發(fā)著童話般的魅力。
《未來是一只灰色海鷗》 西爾維婭·普拉斯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定價:59元
【導讀】
普拉斯用詩句描繪的意象有的宏大荒寂,有的怪誕戲謔,但幾乎都隱含著一種內斂的悲傷。因為這些是從一個悲傷的靈魂中自由流淌出的。本書收錄了普拉斯1956年后直至去世這一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所有代表作,由其丈夫、英國桂冠詩人特德·休斯親自編輯、注釋、作序,曾獲1981年普利策詩歌獎,也是作者最全面的一部詩集。詩人去世18年后這部詩集的出版,被譽為1981年最重要的文學事件之一,由此確立了普拉斯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天才詩人這一地位。
《博爾赫斯大傳》 埃德溫·威廉森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定價:59元
【導讀】
本書是完全涵蓋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整個一生和全部作品的第一部傳記。作者深入研究此前不為人知或難以獲取的資料,展示了博爾赫斯作為人的一面:他對阿根廷的眷戀,他政治主張的演變,他與家人及朋友的關系,他內心的矛盾、欲望和執(zhí)念,而正是這一切,塑造了他這個人和他的作品。這部權威傳記,終于揭開了博爾赫斯身上的諸多謎團。埃德溫·威廉森對博爾赫斯的描繪引人入勝,令人心碎,將徹底顛覆這位當代大師已經在世人心中形成的固有形象。
《間奏:余華的音樂筆記》 余華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定價:26元
【導讀】
本書收入了余華關于音樂的隨筆,是音樂與文學相融合的產物,體現了藝術是相通的這一特質。全書主要包括了音樂的敘述、高潮、肖斯塔科維奇和霍桑、《第七交響曲》和《紅字》、靈感、否定、色彩、字與音這幾個部分。余華用他的敘事天賦,講述音樂的激情與溫柔、藝術的糾葛與羈絆,讓我們意識到在那些最響亮的名字后面,還有一些害羞和傷感的名字,這些名字所代表的音樂同樣經久不衰,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
《尋找·蘇慧廉:傳教士和近代中國》 沈迦 著
新星出版社 定價:48元
【導讀】
西方傳教士蘇慧廉在年輕時千里迢迢從英國來到中國,并將其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用眉間滴下的汗水,收獲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在浙江溫州生活了20多年,他學習溫州方言,設立禁煙所,修建醫(yī)院和學堂,甚至充當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他編撰了供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四千常用漢字學生袖珍字典》。因為中國近代的變故,他們的故事一度銷聲匿跡。沈迦無意間遭遇蘇慧廉的故事,便感念心動不能自已,他從東方到西方,一路搜尋蘇慧廉的資料,用文字鉤沉軼事,重新啟明一個業(yè)已隱沒在歷史之后的人物的故事。
《夜航西飛》 柏瑞爾·馬卡姆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定價:39.9元
【導讀】
這本回憶錄以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亞為背景,真實再現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畢生鐘愛的兩項有趣又傳奇的事業(yè)——訓練賽馬和駕駛飛機。柏瑞爾·馬卡姆以非常動人的文字,鋪陳出她在非洲度過的童年、她參與狩獵的情景、她與當地土著的情誼、她訓練賽馬的過程,以及她獨自駕駛單翼雙座木螺旋槳飛機,在東部非洲從事職業(yè)飛行并獵隊搜尋大象蹤跡的往事。當年海明威讀完此書后說:“寫得很好,精彩至極,讓我愧為作家。”
《保安》 殘雪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定價:32元
【導讀】
作為當代最早具有尖銳的女性主義意識的作家,殘雪那若即若離的獨行氣質難以歸類。她以鮮明的個性化語言,成為中國文學界的一個獨特存在。新世紀以來,殘雪的小說進入了一個既保留先鋒創(chuàng)作精神、又延展先鋒創(chuàng)作領域的全新境界。她勇于進行小說實驗,同時又對世俗生活、世俗情感褒有一份人文關懷,從而使她的小說獲得了文學的深廣度和普遍性。在本書收錄的幾篇小說中,她用略顯荒誕的故事,從垂直切入的視界展示出對于人生、命運的深切關注。
《我是落花生的女兒》 許燕吉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定價:39.8元
【導讀】
本書是民國著名學者許地山之女的人生自傳,以近百年的人生體驗,勾勒了一個真實得近乎殘酷的20世紀中國史。1941年父親許地山猝死于香港,這一年許燕吉只有八歲。不久日本人占領香港,母親帶著許燕吉及其哥哥逃往內地,輾轉漂泊,流落于湖南、貴州等地。建國后,許燕吉考入北京農業(yè)大學畜牧系,隨后在反右斗爭中被隔離審查,入獄6年。期間,孩子夭折,丈夫與之離婚。1969年,她被疏散到河北一個極為艱苦的地方,竟為生活所迫,嫁給陜西一位老農。1979年3月平反,回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