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
(玉溪師范學院資源環(huán)境學院化學系 云南玉溪 653100)
滴定分析三步驟計算方法
林洪
(玉溪師范學院資源環(huán)境學院化學系 云南玉溪 653100)
提出了建立計量關系、確定量比等式及替換物質的量并計算的三步驟滴定分析計算方法。方法具有簡單和通用的優(yōu)點,有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
滴定分析 計算 計量關系 量比等式
普遍分析化學教材在介紹滴定分析中的計算問題時,大多從溶液的配制、稀釋與增濃,濃度的標定,濃度與滴定度之間的換算,被測物質的質量和質量分數(shù)等方面分門別類呈現(xiàn)相應的計算公式[1],學生往往在不理解公式建立的理論基礎時,就習慣于死記硬背,導致不理解公式內涵,在使用公式時就容易混淆和出錯。為此,筆者在教學中有意回避各種類型計算公式,代之以一種簡便而通用的三步驟計算方法,該法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滴定分析各類型的計算原理,減輕對繁多公式的記憶。
滴定分析計算的主要理論依據(jù)有等物質的量原則[2]和反應計量數(shù)比[3]兩種。前一種涉及基本單元的選取和濃度的換算,較為抽象和繁瑣;相比而言,后一種更為簡便。對于任意一個化學反應:
若用符號∝表示各物質間的反應計量關系,則有:
當各反應物和生成物均以化學式為基本單元時,它們的物質的量比等于對應的化學計量數(shù)比:
可統(tǒng)一表示為:
即在化學反應方程式中,各物質間的物質的量與其計量數(shù)的倒數(shù)之積相等,該式即為量比等式。采用此式有利于直接建立待求參數(shù)與已知參數(shù)的關系等式。
三步驟計算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在理解滴定原理的基礎上,分析題意,緊扣待求參數(shù),以物質的量n為橋梁,用相關參數(shù)巧妙表達n,從而搭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計算關系,得出結果。
①建立計量關系:aA∝tT,A代表待測物化學式,T代表已知物化學式。
例1稱取不純的草酸試樣0.1500g,溶于適量水后,用c(NaOH)為0.09000mol/L的標準溶液滴定,共用去25.00mL,求試樣中H2C2O4·2H2O的含量。
解:
①計量關系:
②量比等式:
③替換n,計算質量分數(shù)。
依題意,已知NaOH的V和c,需求草酸質量m,所以用cV替代n(NaOH);用替代n(H2C2O4·2H2O),從而可得:
例2要加多少mL純水到1.000×103mL 0.2500mol·L-1HCl溶液中,才能使稀釋后的HCl標準溶液對CaCO3的滴定度T(HCl/CaCO3)=0.01001g·mL-1?
解:
①計量關系:
②量比等式:
③替換n并計算。從滴定度T(HCl/CaCO3)=0.01001g·mL-1,可以認為有兩個已知條件:V(HCl)=1.0mL,m(CaCO3)=0.01001g;所以,用cV替換n(HCl),用替換n(CaCO3),得:
稀釋后為:
設加入純水的體積為V,則有0.2500×1.0000×103=0.2000×(1.000×103+V),求得V=250.0mL。若按教材關于滴定度的計算公式,學生往往容易記錯系數(shù),使用該法可使學生清晰理解滴定度的含義,解題變得輕松容易。例3取廢水100.0mL,用H2SO4酸化后,加入0.01667mol·L-1K2Cr2O7溶液25.00mL,在一定條件下,水樣中的還原性物質被氧化,然后用0.1000mol·L-1FeSO4滴定剩余量的Cr2O,用去15.00mL,計算廢水中的化學需氧量COD。
解:
①計量關系:氧化還原反應計量關系可根據(jù)電子得失數(shù)相等原則求出,如下:
②量比等式:
③替換n,進行返滴定計算。
例4一定質量的KHC2O4·H2C2O4·2H2O既能被20.00mL 0.2000mol·L-1的NaOH中和,又恰好被40.00mL KMnO4溶液氧化,試計算KMnO4溶液的濃度。
①計量關系:根據(jù)電子(質子)得失數(shù)相等原則,可列出計量關系。
②量比等式:
③替換n,計算濃度。
例5用碘量法測定0.5000g鉛樣品中的鉛反應過程為:
消耗濃度為0.1000mol·L-1S2O的體積為20.00mL,求試樣中鉛的含量。
解:
①計量關系:此為多步反應,可依據(jù)相關的反應物與生成物的系數(shù)關系:
得到待求物質與標準溶液物質的計量關系為:
②量比等式:
③替換n,計算質量分數(shù)。
不論對于何種類型的滴定分析計算,本方法的出發(fā)點均為先建立計量關系,然后確定量比等式。學生只要掌握這一思路,對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推理和轉化,便可得出計算式。這樣可使學生從公式的記憶者轉變?yōu)楣降慕⒄?,從而能輕松地應對標準溶液的配制、稀釋增濃、濃度的標定、滴定度、質量分數(shù)、多步滴定分析等計算問題,提高計算能力。
[1]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分析化學.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趙夢月,呂靈翠.化學通報,1992(3):13
[3]王瑞斌.延安大學學報,1994,13(2):10
[4]王令今,王桂花.分析化學計算基礎.第2版.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