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硯山縣中醫(yī)院肛腸科,云南 硯山 663100
三黃合劑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臨床體會
謝德正曹乾榕朱映蓉何廷芬卓春香潘波
云南省硯山縣中醫(yī)院肛腸科,云南 硯山 663100
目的觀察三黃合劑保留灌腸治療慢性腸炎療效。方法選取203例慢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均采用三黃合劑保留灌腸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采用三黃合劑治療后顯效75例,有效1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7.1%。結論三黃合劑保留灌腸治療慢性腸炎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值得推廣。
三黃合劑;保留灌腸;慢性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其病變主要局限于直腸、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呈連續(xù)性非節(jié)段性分布,以直腸和乙狀結腸受累多見,偶爾涉及回腸末段。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發(fā)病可緩漸或突然發(fā)生,多數(shù)病人反復發(fā)作,病程遷延,發(fā)作期與緩解期交替[1],后期易導致腸纖維化,甚則惡變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主要以抗炎、抑制免疫反應,對癥處理及支持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筆者采用中藥三黃合劑保留灌腸法治療,療效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1.1.1 診斷標準 根據(jù)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診斷標準: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有持續(xù)的反復發(fā)作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纖維結腸鏡或X線鋇餐檢查至少有一項特異性改變。不包括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克羅恩病、放射性腸炎等原因明確的結腸炎癥。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②有嚴重并發(fā)癥,如局部狹窄、腸梗阻、腸穿孔、直腸息肉、中毒性結腸擴張、結腸癌、直腸癌及肛門疾病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0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3例慢性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門診病例120人,住院病例83例。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113例,20~40歲100例,40~60歲90例,61歲以上13例,平均年齡42.3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15年。平均病程5.35年。病變部位主要集中在直腸及乙狀結腸,10例病人累及結腸下段,1例累及橫結腸,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
1.3 治療方法 三黃合劑組成:黃連20g,黃芩20g,黃柏20g,青黛20g,紫草20g,白芨20g,枳殼15g,半枝蓮10g,白花蛇舌草10g。上方水煎取濃汁300~400ml,過濾后均分裝入兩個輸液瓶內備用。治療加溫至39~41℃。治療前囑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時予39~41℃溫水清潔灌腸排空腸內容物,取左側臥位,臀部抬高20cm,將準備好的中藥藥瓶連接輸液管和1次性灌腸袋,前端涂石蠟油由肛門緩慢插入乙狀結腸(20cm)處,調節(jié)輸入滴速60滴/min。滴完后囑患者平臥位,用手從下腹部向上腹部輕推15~20次然后膝胸位、右側臥位各10min,最后再取平臥位,使藥液均勻流入結腸內腸粘膜病變部位直接吸收。一般使灌腸液保留腸道時間不小于1h。密切觀察記錄灌腸后有無腹脹,便意、排便時間、大便形狀改變或不良反應。每日2次,早晚灌腸,7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3個療程。兩療程之間可休息一天。
1.4 療效判定[2]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輕度炎或假息肉形成;無效: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檢查均無改善。
治療后顯效 75例,有效122例,無效6例??傆行蕿?7.1%。在治療過程中有1例患者訴肛門灼熱不適,余未見明顯異常反應。治療結束后半年隨訪,有效的197例患者中隨訪到153例,其中有3例復發(fā),均因飲食不節(jié)及情志不遂誘發(fā)。
慢性腸炎是現(xiàn)代醫(yī)學病名。中醫(yī)屬于“腸癖”、“泄瀉”等范疇。筆者認為該病主因飲食不節(jié)、六淫邪氣、情志內傷等多種原因導致患者脾胃腸絡受損,運化功能失司,濕熱之邪下注蘊結于腸腑,致腑氣不通,久病入絡,久病致瘀;濕熱、氣滯、瘀血相互致病,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故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本病濕熱為本,氣滯、血瘀為標,寒熱虛實錯雜,經(jīng)久不愈,瘥后易復。治療的關鍵在于祛濕,濕邪盡,則氣滯、瘀血除。
三黃合劑由黃連、黃芩、黃柏、青黛、 紫草、白芨、枳殼、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共九味藥物組成。方中黃芩、黃連、黃柏,簡稱“三黃”。是中醫(yī)臨床常用的清熱解毒燥濕藥,三者均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三者常相互配伍應用,以提高清熱解毒燥濕之力。方中青黛、紫草,主要加強清熱利濕、解毒、涼血止血;配伍白芨,是該藥不僅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作用,而且根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白芨能明顯縮短出凝血時間,并能在胃腸的潰瘍面上形成一層保護膜,進而保護胃腸粘膜,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方中枳殼歸大腸經(jīng),具有行氣寬腸之功效,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腹脹有良效;佐使以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抗?jié)儭⒖寡?、抗腫瘤,防止癌變。
保留灌腸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局部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并在腸道內形成保護膜;促進水腫、炎癥、潰瘍的吸收或消退,有助于清除腸腔及腸黏膜上的有害生物及產(chǎn)生的有毒物質等損傷黏膜的刺激因子,使藥物更容易為機體吸收并在局部發(fā)揮作用,產(chǎn)生更好的治療效果,明顯減少胃腸反應。灌腸前,囑患者排空糞便,一方面,可使腸腔容量增大,直腸壓力相應減少,避免因直腸壓力刺激而引起排便反射,對肛門括約肌的刺激強度減少,液體在腸內保留時間相應延長,另一方面可減少糞便對藥液與腸黏膜的阻隔。使藥液與腸黏膜充分接觸,有利于保留灌腸藥物的吸收,從而提高慢性腸炎保留灌腸的效果?;颊咴诠嗄c后采用不同的體位,主要是有利于藥物的分散及吸收,提高臨床療效。
[1]黃光斌.160例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效果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1,08(07):34-35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中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J].中國內科雜志,2008,47(1):73-79.
謝德正,男,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對肛腸病的診療,腸炎病與身心醫(yī)學。
R256.34
A
1007-8517(2014)20-0128-01
201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