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蕊, 顧晴, 趙智慧, 熊長明, 柳志紅
蛋白S缺乏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一例
伏蕊, 顧晴, 趙智慧, 熊長明, 柳志紅
患者男性,15歲,于2009-10開始出現(xiàn)活動后胸悶氣短,活動耐量減退,平地步行100米即心慌氣短。當?shù)匦呐K超聲提示肺動脈高壓,否認家族史。于2009-11-03入住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入院查體:心率100次/分,血壓 120/80 mmHg(1 mmHg=0.133 kPa),P2亢進,未及雜音。
輔助檢查 心電圖:電軸右偏,提示右心室肥厚;胸片:兩肺門動脈擴張,外周紋理纖細,主動脈結(jié)不寬,肺動脈段輕凸,右心室圓隆,心胸比0.48。心臟超聲:左心房前后徑29 mm,左心室舒張末徑43 mm,右心室前后徑33 mm,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71%,估測肺動脈收縮壓74 mmHg,肺動脈高壓(重度),右心擴大。肺動脈增強CT提示:多發(fā)肺動脈栓塞。肺通氣灌注顯像:雙肺多發(fā)血流灌注受損。下肢深靜脈超聲:左股淺靜脈—腘靜脈血栓形成。右心導管:壓力測定:右心房(A/V/M)20/15/15 mmHg,右心室92/2/20 mmHg,肺動脈101/39/60 mmHg。肺動脈造影示主肺動脈及左右肺動脈擴張、外周灌注不良,以左下葉、右上葉為主。故明確診斷“肺血栓栓塞癥、肺動脈高壓、深靜脈血栓形成(左下)、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為查明血栓形成的原因送血標本至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篩查自身免疫相關(guān)指標:ANA、抗ds-DNA、ANCA、抗ENA(雙擴散法)、狼瘡抗凝物、抗心磷脂抗體均正常;易栓全套:蛋白S 13%(52%~139%)明顯減低,蛋白C及抗凝血酶III均正常。
在強心、利尿等治療的基礎(chǔ)上,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并口服華法林,監(jiān)測INR維持在2~3。經(jīng)治療4個月后患者活動耐量較前增加,再次入院復查。查體:心率82次/分,血壓130/85 mmHg,P2亢進。心電圖:電軸右偏。深靜脈超聲:未見明顯異常。肺動脈增強CT:與前次相比,中心肺動脈及葉段分支內(nèi)充盈缺損基本消失。但超聲估測肺動脈壓無明顯下降。
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癥和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常見,易漏診、誤診。VTE發(fā)生的繼發(fā)危險因素包括高齡、長期制動、創(chuàng)傷、骨折、肥胖、妊娠、腫瘤、感染等。原發(fā)危險因素包括某些凝血、纖溶系統(tǒng)的先天性缺陷、抗磷脂綜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本例患者為少年男性,不具備VTE的常見繼發(fā)因素,應(yīng)想到易栓癥的可能,通過完善相關(guān)檢查,最后明確VTE的病因與蛋白S缺乏有關(guān)。
蛋白S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71 kDa的維生素K依賴的單鏈糖蛋白,是活化蛋白C的輔因子,其缺乏時主要導致蛋白C滅活因子Va和因子Ⅷa的活性降低,從而導致靜脈血栓形成。血栓尤其常見于下肢靜脈、鎖骨下靜脈、腎靜脈、脾靜脈、腸系膜靜脈等,30%合并肺栓塞。對于蛋白S缺乏癥合并VTE的患者,初次發(fā)病至少抗凝治療3個月,如再次發(fā)作需終身抗凝。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此類患者不能用香豆類抗凝劑作為初始治療,否則會加重病情,可能引起皮膚壞死。
本病例提示當患者有血栓事件或血栓形成時,特別是青少年、沒有其它引起血栓形成的常見原因,要想到易栓癥的可能,并盡早(在口服華法林抗凝之前)進行相應(yīng)檢查,以明確診斷、并給予有效治療。
(編輯:常文靜)
100037 北京市,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 心內(nèi)科
伏蕊 主治醫(yī)師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心臟內(nèi)科臨床研究 Email: fwfurui@163.com 通訊作者:柳志紅 Email:liuzhihong_fw@263.net
R54
A
1000-3614(2014)05-0381-01
2014-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