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周
魯作家具 異軍突起
——來自青島國際家具展的報道
■王 周
2014青島國際家具展開幕首日,筆者如約而至。受時間限制,當天就得離開青島打道回府;故而只能是走馬觀花。在幾個展館里走了一圈,來去匆匆地看了回“熱鬧”。身為資深媒體人,總得看出點“門道”來才能與身份相符,有個交代?!伴T道”何來?最終在展會的6號館里茅塞頓開,鎖定了山東家具協(xié)會著力打造的實木家具新勢力。
話說6號館“天地儒風”的展位入口的青瓦白墻上,一幅“魯作家具”的書法作品十分醒目!此乃中國家具協(xié)會副理事長陳寶光先生的墨寶大作。巧的是,此時此刻,陳寶光先生正步入“天地儒風”的“領地”;在我看來,這不無儒雅、清秀之風的“魯作家具”四個字,并非應景之作,而是表明一種態(tài)度,一種期待與希冀;或許也是一種認同;這悄無聲息的認同、遠遠勝過萬語千言的雄辯!
應當說,我是沖著“魯作家具”來青島的。兩年前曾在山東濟南與朋友們談起了“魯作家具”的話題;2013年里,山東家協(xié)牛廣霞會長與魯作家具研發(fā)中心盧克巖設計師在本刊發(fā)表了《有感于魯作家具的精神氣質》的署名文章(《家具與室內裝飾》2013年第3期P88-91),文章提出了魯作“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觀點,并強調指出,魯作雖不及蘇作、京作、廣作那么個性鮮明、突兀,卻包容有度、兼具京作、蘇作之風韻與時尚,盡顯其中庸之道,將“渾厚”、“質樸”內斂其中。究其根源,或許正是因為齊魯大地在地理位置正好介于京、蘇兩地之間;再者,魯班的后人世受儒家之道熏陶,因而在家具器物制作中就自然而然流露出中正平和、含蓄、內斂的品性,盡顯其彬彬君子之風。
庭風茶桌、茶凳:閑看庭前風雨驟,去留無意云卷舒。清茶半盞留余味,相逢一笑出江湖。疏影茶柜:泉鳴石上疏,鉤沉燈下影。所見非縱橫,如意未鎖香。
喜谷沙發(fā):窗外亂風堆雪,千頭萬緒難理。本著春種秋收,喜得一臥如谷。
此次青島觀展,與山東家協(xié)牛廣霞會長相見,自然圍繞“魯作家具”展開話題。她充分肯定了天地儒風與魯作家具研發(fā)中心所做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的探索和文化層面的考究,更在于對魯作家具原創(chuàng)設計的實干精神,本屆展會推出了相應的魯作家具產(chǎn)品,雖說只是初步探索與嘗試,還有待進一步豐富、完善,但的確開了個好頭!下一步將以“魯作家具”為題,積極在山東省立項。此外,魯作原創(chuàng)基地的建設也要抓緊落實,天地儒風。盧克巖設計師,以及魯作研發(fā)中心要集中精力干接地氣的事,山東家協(xié)將全力支持,盡可能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
筆者在6號展館見到了“山東影響力品牌實木家具”的門楣。門楣內即是代表山東原創(chuàng)設計新勢力的著名企業(yè)U+濟南優(yōu)再禮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展位首當其沖。該公司總經(jīng)理譚曉慧女士剛從意大利米蘭歸來,暢談了U+家具精品在設計之都米蘭亮相的見聞。該公司董事長沈寶宏總設計師因正在一個專題論壇上發(fā)表演講而未曾謀面,不妨讓我通過以下這段2013年有關“聽園”之樂與“善意之美”的敘說,來對沈先生原創(chuàng)設計理念有所了解。
2013年6月,U+家具總設計師沈寶宏先生,應邀參加由著名音樂人、策展人朱哲琴女士發(fā)起的2013“世界看見”中國創(chuàng)造設計之旅。與眾多圈內人士在江南一帶,尋訪仍舊活躍在當代民間的傳統(tǒng)手工藝,包括絲綢、燈彩、蘇扇、刺繡、玉作、大漆、銀飾等等,深入了解了當下傳統(tǒng)手工藝的生存模式與發(fā)展沿革。坦白說,其狀況并不能令人快樂。
沈寶宏先生在活動結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刺繡花了那么多的時間與功夫,還是在模仿繪畫、書法和照片,這個工藝本身能說點什么呢?
模仿與炫技,始終不是造物的長久之道。
拾金小凳:折不得,不可折。拾金者,坐下可矣。
提和衣箱:厚實箱體為基,空曠木枝為展,于收放之間,接納生活之美。
2013年9月上海國際家具展,U+家具攜全系新品“聽園”系列亮相上海展,主題是“致江南”。他們?yōu)橛^者寫下了這樣的文字——“2013年,對U+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江南”。設計師、客戶、代理商、客戶的客戶,都在江南玩得興起。何謂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白墻青瓦、小橋流水、才子佳人、溫柔富貴、咸鮮潤甜。盛產(chǎn)軟妹子。在歷史上,江南就很時尚。很有style。
關于聽園,一如承象系列的周正,頌之系列的空靈。秉承了U+家具獨特的寫意手法,文氣婉約之中透著心懷天下的格局。從江南園林文化中汲取“疊石理水”、“繁花異木”、“淡雅樸素”的美學基因,更多的曲線與材質的導入,帶來優(yōu)雅從容的江南風情。于我們,聽園系列是U+一年來在江南的林林總總,于聽園本身,家具便是室內的園林,是小橋、是山石、是流亭?!?/p>
于是,在“聽園”系列中,你可以在一張“中國沙發(fā)”上看到來自傳統(tǒng)服飾的盤扣,對襟。在一把“拾金”小凳上,看到牛皮、紅銅與柚木重新演繹的“馬扎”。在“疊山茶架”中,你能看到中國人對山水,對世界的理解。在“疏影茶柜”中,你能看到一個中國人是如何在煙雨江南里,月色清爽的夜,細碎樹影,透過窗欞灑在筆墨紙硯上。
U+,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手藝”與“生活”的理解。以獨有的語言去描繪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景”與“境”。一個設計品牌,正在從中國人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出發(fā),以中國人“道法自然”,“樂天知命”的“善意”的態(tài)度,去發(fā)現(xiàn)生活之樂,為當下生活造物。
從寶宏先生對于U+家具產(chǎn)品“聽園”系列的詮釋,不難看出,沈先生對于“江南”一往情深。之所以寄情于江南,是因為魚米富庶、白墻青瓦,再加上吳越軟語與蘇杭美女,江南不僅歷史上時尚,如今也很時尚!
其實,寄情于江南山水,采集蘇杭的靈動秀美,骨子里卻還是齊魯儒雅、地道的“魯作”——齊魯原創(chuàng)、山東制造,是經(jīng)歷了兼收并蓄的魯作家具。
天地儒風的創(chuàng)始者盧克巖先生,對古琴情有獨鐘,將生活趣味與喜愛器物與日常工作構建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關系,并在融合中如魚得水。其創(chuàng)辦天地儒風古典家具廠的目的在于研發(fā)、制造新明式家具;先從酒店家具入手,再延伸到民用家具領域。盧先生的“中國彩”系列在確立明式簡潔的同時,賦予產(chǎn)品油畫般的繽紛,經(jīng)“做舊”之后則大放異彩;“清平樂”系列更具“自娛自樂”精神,新增吧椅這傳統(tǒng)中本無的種類;欲愉人,則施以榆(老榆木)。“非常道”系列則以“古樸、純粹”著稱,而榫卯工藝是天地儒風旗下所有系列產(chǎn)品萬變不離其宗的根本,是所有造物成器的基礎與靈魂。
魯作家具究竟為何物件?魯作家具當下該如何造物成器?魯作家具未來該何去何從?是盧克巖2013年在題為《魯作家具與齊魯文化剖析》演講中的三個發(fā)問。為此,他旗下的團隊對于中國傳統(tǒng)家居文化作了大量的探究與長期關注。簡而言之地回答上述問題,就是山東人是什么模樣,魯作家具就應當是什么模樣;齊魯大地蘊含什么樣的人文精神,魯作家具就應當具有相對應的風骨。借用“文如其人”的說法,或許我們也能照葫蘆畫瓢地來一個“器如其人”、“器如其神”的概括性鎖定。
(責任編輯:方 舟)
Meteoric Rise of Lu Made Furniture: Reports from Qingdao International Furniture Fair
Wang 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