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宏
浙江省富陽市中醫(yī)醫(yī)院口腔科,浙江富陽 311400
烤瓷熔附金屬全冠 (porcelain-fused-to-metal crown,PFM)是在真空高溫條件下用低熔烤瓷熔附在合金內(nèi)冠上形成的一種理想的修復體,兼有金屬的強度和瓷的美觀,具有形態(tài)逼真、色澤穩(wěn)定、耐酸堿的特點,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1-3],但有研究表明,很多患者使用烤瓷冠修復后會出現(xiàn)齦緣黑線、紅腫、出血等牙周損傷現(xiàn)象[4-5],嚴重影響了牙冠修復的效果。 本研究通過觀察不同合金烤瓷冠修復前后齦溝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 中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及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變化,探討不同金屬基底烤瓷冠對牙周組織的影響,為臨床合理選擇全冠的制作材料提供參考。
收集2010 年1 月~2013 年1 月在浙江省富陽市中醫(yī)醫(yī)院口腔科就診行烤瓷冠修復的患者45 例為研究對象,共45 顆患牙。 其中,男19 例,女21 例;年齡24~52 歲。 按選擇材料不同,分為鎳鉻合金、鈷鉻合金、金鉑合金三組,每組各15 例,15 顆患牙。 納入標準[6]:①患牙牙周健康,牙齦無紅腫出血,X 線片示根周正常,無牙槽骨吸收;②有良好口腔衛(wèi)生情況,牙列較完整,咬合關系基本正常,無全身性疾??;③3 個月內(nèi)未使用抗生素,半年內(nèi)未接受過牙周治療;④婦女非妊娠。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肺功能異常,多器官功能不全者。 實驗期間患者均使用非藥物性牙膏,復診前勿進食酸堿性食物。 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鎳鉻合金(Bego 公司,德國):Ni 64.5%、Cr22%、Mo 10%、Si 2.1%、其他1.4%;鈷鉻合金(Bego 公司,德國):Co 60.2%、Cr 25%、Mo 4.8%、W6.2%、Ga 2.9%、 其他0.9%;金鉑合金(Bego 公司,德國):含金89.5%,鉑5.8%。
在局麻下進行牙體預備。牙體預備參照文獻[7],修復體邊緣均設計為無角肩臺,位于齦緣下0.5 mm。修復體制作均由固定臨床醫(yī)師和口腔修復技術人員完成,制備牙體時避免損傷牙齦組織,齦緣透色A~C 級,烤瓷冠邊緣與齦邊緣齊平,邊緣密合性達到A~B 級,無脫落。 觀察三組患者治療前及修復6 個月后牙周狀況。
1.4.1 GCF 檢測 濾紙吸著法采集,采集牙位為修復患牙及該患牙的對側同名牙,每牙4 個位點(近中頰、遠中頰、近中舌、遠中舌4 個軸角),將Whatman 3 號濾紙(Whatman international Ltd.,英國)裁成2 mm×10 mm的濾紙條,消毒,置于Eppendorf 管中,編號后用精確到0.01 mg 的電子天平稱重待用。 然后用濾紙條收集齦溝液,再置于Eppendorf 管中即刻稱重。前后兩次重量之差即為GCF 量。 然后取4 個位點GCF 量的均值作為該牙的GCF 量。 封口,-70℃保存待測。
1.4.2 sICAM-1、IL-1β 檢測 將每份GCF 樣本室溫解凍, 加入250 μL BSA-PBS 緩沖液, 震蕩60 min,4℃下10 000 r/min 離心10 min, 取上清液, 采用sICAM-1 及IL-1β 試劑盒,用ELISA 法進行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4.3 牙周狀況檢查 ①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PLI):每顆牙取近中唇、正中唇面、遠中唇面、舌面四個牙面,根據(jù)Loe 和Silness 法[8],分為4 度,0=牙齦緣無菌斑;1=齦緣區(qū)牙面有薄的菌斑,視診不可見,用探針可刮出菌斑;2=齦緣或鄰面可見中等量菌斑;3=齦溝內(nèi)或齦緣區(qū)及鄰面有大量軟垢。 ②齦溝探診深度(gingival crevice depth,GCD): 采用精確到1 mm 的牙周探針,每牙選取唇、舌側的遠中、中央和近中6 個位點,測量齦溝底到牙齦緣的距離,取平均值。③齦溝出血指數(shù)(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探針輕探至齦緣以下約1 mm 處, 觀察有無出血及出血程度。 按照Mazza 1981 年提出的方法共分6 級:0=牙齦健康,輕探齦溝后不出血;1=牙齦輕度炎癥, 輕探齦溝后不出血;2=牙齦輕度炎癥,有顏色改變,無腫脹、水腫,探診后點狀出血;3=牙齦中度炎癥, 有顏色改變、 輕度水腫,探診后出血,血溢在齦溝;4=牙齦重度炎癥,有顏色改變、明顯水腫,探診后出血,并溢出齦溝;5=牙齦顏色改變,明顯腫脹,可見潰瘍,探診后出血或自發(fā)出血。 每牙檢測6 個位點,取其平均值。
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各組內(nèi)各項指標比較采用t 檢驗,組間各指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q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治療前GCF 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6 個月,鎳鉻合金組GCF 量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且顯著高于鈷鉻合金組、金鉑合金組(均P <0.05);且鈷鉻合金組、金鉑合金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見表1。
表1 三組齦溝液量比較(mg,±s)
表1 三組齦溝液量比較(mg,±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 與鎳鉻全金組同期比較,*P <0.05;與鈷鉻合金組同期比較,#P <0.05
?
三組治療前GCF 中sICAM-1 及IL-1β 的表達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6 個月,鎳鉻合金組GCF 中sICAM-1、IL-1β 表達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且顯著高于鈷鉻合金組、金鉑合金組(均P <0.05),且鈷鉻合金組sICAM-1、IL-1β 表達高于金鉑合金組(P <0.05)。 見表2。
表2 三組sICAM-1、IL-1β 比較(ng/mL,±s)
表2 三組sICAM-1、IL-1β 比較(ng/m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同期鈷鉻合金組比較,▲P <0.05;與同期金鉑合金組比較,#P <0.05;sICAM-1: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IL-1β:白細胞介素-1β
?
三組治療前各項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6 個月后SBI、GCD 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金鉑合金組內(nè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見表3。
表3 三組牙周狀況比較(±s)
表3 三組牙周狀況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同期鈷鉻合金組比較,▲P <0.05;與同期金鉑合金組比較,#P <0.05;PLI:菌斑指數(shù);SBI:齦溝出血指數(shù);GCD:齦溝探診深度
?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種金屬烤瓷冠在牙科修復中廣泛應用,人們要求也逐漸提高,修復體材料與人體的生物相容性得到了廣泛關注。不同金屬對牙周組織細胞毒性、牙周免疫系統(tǒng)有不同影響[9]。鎳鉻合金修復體性能不夠穩(wěn)定,在口腔環(huán)境中,會發(fā)生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具有潛在毒性,其中鎳離子游離出來后可使白細胞、巨噬細胞等炎性因子分泌量增加,并改變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功能,使炎癥介質(zhì)持續(xù)分泌[10]。鈷鉻合金可含鉻量比鎳鉻合金高, 增加其耐腐蝕性能,生物相容性較好。而金鉑合金化學性能穩(wěn)定,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細胞毒性[11-12]。
本研究觀察治療6 個月后不同金屬基底烤瓷冠對牙周組織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鎳鉻合金組、鈷鉻合金組治療6 個月后SBI、GCD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金鉑合金組內(nè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說明治療6 個月后鎳鉻合金組、鈷鉻合金組牙周組織均有一定程度損傷,而金鉑合金組未見明顯損害。 三組治療前GCF 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6 個月,鎳鉻合金組GCF 量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且顯著高于鈷鉻合金組、金鉑合金組,鈷鉻合金組、金鉑合金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孟煥新[8]認為GCF 量的增加是牙齦炎癥早期變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說明三種合金對牙周組織的影響程度: 鎳鉻合金組>鈷鉻合金組>金鉑合金組。 與胡運東等[13]報道觀點一致。
ICAM-1 屬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之一,參與炎癥信號傳遞和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sICAM-l 為齦溝液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 有研究認為,sICAM-l 的含量變化有助于對固定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狀況的了解和檢測[14]。有研究顯示sICAM-1 表達增加能促進白細胞聚集、活化,可作為牙周組織炎癥變化的指標之一[15-16]。IL-1是重要的炎癥介質(zhì),IL-1β 能激活淋巴細胞、 巨噬細胞等釋放大量細胞因子, 使炎癥細胞在牙周組織聚集,破壞牙周免疫,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治療前GCF 中sICAM-1、IL-1β 的表達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6 個月,鎳鉻合金組GCF 中sICAM-1、IL-1β 表達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且顯著高于鈷鉻合金組、金鉑合金組,且鈷鉻合金組sICAM-1、IL-1β表達高于金鉑合金組。說明合金全冠對牙周組織的不利影響中, 鎳鉻合金對牙周組織的不良影響高于鈷鉻合金,鈷鉻合金又高于金鉑合金。與袁堂霞等[6]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全冠修復體對牙周組織的影響一直是口腔科醫(yī)生關注的問題,本研究顯示,治療后6 個月三種合金修復體比較,金鉑合金烤瓷冠對患牙牙周組織不良影響最小,與文獻報道臨床應用效果一致[17-19],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徐君伍.口腔修復學[M].14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52.
[2] 田國永,陳軍,武霞.常用金屬烤瓷全冠修復前牙缺損的遠期療效分析[J].武警醫(yī)學,2005,16(2):117.
[3] 屈道利,王佩麗,康雄俊.不同合金烤瓷修復體的臨床應用180 例[J].口腔醫(yī)學,2007,27(6):335-336.
[4] 楊志明.鎳鉻合金烤瓷冠修復對牙周組織影響的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9):68-69.
[5] 陳智濱,江泳,孟煥新.鎳鉻合金烤瓷冠修復牙與對照牙牙周微生態(tài)及齦溝液蛋白水平的比較[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8,20(1):54-56.
[6] 袁堂霞,張彥表,吳正華.不同金屬烤瓷全冠對齦溝液內(nèi)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 及白細胞介素-1β 水平的影響[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1,29(5):477-480.
[7] 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6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6-66.
[8] 孟煥新.牙周病學[M].3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18-120.
[9] 廖小平,葉芳,朱洪水.二種金屬烤瓷冠對基牙齦溝液量及其成分的影響[J].口腔材料器械雜志,2007,16(1):25-27.
[10] 許衛(wèi)星,蘇儉生.3 種金屬烤瓷冠修復后齦溝液中白細胞介素-8 水平動態(tài)測定[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30(3):255-258.
[11] 曾強,李玉玲.五種烤瓷合金在人工唾液中的離子析出研究[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2008, 22(6):621-623.
[12] Kida Y,Kobayashi M,Suzuki T,et al. Interleukin-1 stimulates cytokines, prostaglandin E2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produ ctionvia activation of MAPK/AP-1 and NF-kappa B in 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J]. Cytokine,2005,29(4):159-168.
[13] 胡運東,吳效民,于宏躍,等.金合金全冠和鎳鉻合金全冠對牙周組織影響的比較[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0,32(3):269-271.
[14] 王磊,陳杰,于肖鵬,等.固定正畸患者齦溝液中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 含量變化的研究[J].上海口腔醫(yī)學,2003,12(4):281-283.
[15] Papon JF,Coste A,Gendron MC,et al.HLADR and ICAM-1 expression and modulation in epithelial cells from nasal Polyps [J]. Laryngosco Pe,2002,112(11):2067-2075.
[16] 劉貴臣. 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療過程中齦溝液及血清中多項白介素、PGE2、sICAM-1 及PAK5 水平的變化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6):989-990.
[17] 張雪晶,韋紀英,陳芳,等.金鉑合金烤瓷冠對牙周組織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38):7157-7160.
[18] 繆羽,劉靈軍,張曉敏,等.鈷鉻合金烤瓷冠對齦溝液中天冬氨酸轉氨酶和堿性磷酸酶的影響[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0,28(6):580-583.
[19] Sarafianou A,Seimenis I,Papadopoulos T.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adhesive primers on the bond strength between anindirect composite resinanda base metal alloy[J].J Prosthet Dent,2008,99(5):37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