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憶伶
第一次與立體書結緣是為當時三歲的小侄女選購圣誕禮物。兒童書店的櫥窗里陳列著多款國外進口的童話故事立體書,每一本都深深吸引著我,若非因為荷包不夠飽滿,真的很想豪氣萬千地把它們通通包起來帶回家。最后還是屈服于經(jīng)濟現(xiàn)實,只能買下一本羅伯·薩布達(Robert Sabuda)的《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它的內頁一翻開就刮起一股龍卷風,繼之還有透過絲線拉力往上飄起的熱氣球,連身為大人的我都忍不住驚呼連連。
結賬時和書店店員聊起,得知臺灣進口立體書的購買者大多是收藏家。咦?這就奇怪了,童話立體書不就是為了給小朋友邊看邊玩的嗎?隨后想想可能是大人擔心小孩翻閱時會把售價不太便宜的立體書撕壞吧!
知名紙藝設計大師馬修·萊因哈特(Matthew Reinhart)曾說:“我小時候拿到玩具書(立體書),總是忍不住要把它們拆開看看里面藏著什么,記憶中常常把一本書撕得面目全非?!比舴怯辛送陼r期這段破壞的過程,也許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了不起的紙藝創(chuàng)作家了。
《臺灣彈起》的作者劉斯杰小時候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他從小喜歡繪畫和變形玩具,總是自己動手組裝玩具或模型,在過程中慢慢了解各部零件的設計結構,外觀組合完成后,他還會自行上色彩繪,讓玩具本身更顯得活靈活現(xiàn)。
寶貝女兒出生后,為了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他決定離開異常忙碌的動畫電影工作,開始自學立體書的制作,2009年初試啼聲推出《香港彈起》立體書,隨即獲得第二屆“年輕作家創(chuàng)作比賽”獎項,作品因此備受矚目。
2010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時,他又為此國際盛會創(chuàng)作了《中國彈起》,內容主題包含故宮、渾天儀、敦煌石窟等。在他之前,市面上看得到的立體書大多為西方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殷殷期盼了這么久,終于出現(xiàn)了一位華人創(chuàng)作者,以東方文物、建筑及生活為創(chuàng)作題材。雖然我并非立體書藏家,但多年來可算是持續(xù)關注劉斯杰作品的書迷。
在出版業(yè)工作多年,編輯過上百本各類書籍,壓根兒沒想過居然會負責編一本“只有十頁”的書,而且竟是我非常欣賞的作者以臺灣南北各地特色為主視覺創(chuàng)作的最新立體書作品。接到總編輯告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差點跳起來大叫:“天??!我是中樂透了嗎?”
身為讀者時,眼光只顧盯著翻頁瞬間畫面的巧妙設計,在每個彈起環(huán)節(jié)間盡情馳騁好奇;然而擔任編輯時,必須與作者密切聯(lián)系與溝通,才發(fā)現(xiàn)立體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竟然隱藏著這么多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細節(jié)與難題。例如:紙張結構需要經(jīng)過不斷測試,要考慮到拉起的力度夠不夠強、彈性空間夠不夠,否則一開一闔之間,紙張可能會出現(xiàn)變皺或卡住、扯裂的問題;又例如:每個零組件上色后要確認前后左右相關組件的色調一致,若出現(xiàn)色差或顏色不對位的狀況,都是不行的。
《臺灣彈起》全書零組件總數(shù)高達一百九十三個,每片組件都必須單獨開立刀模,印刷后依刀線精準裁切,再以手工方式逐一折迭、黏合、組裝。樣本的設計及組裝是由作者獨力完成,而正式量產(chǎn)時則由一百多位師傅分別負責不同部位的組裝工作,亦即每本新書都必須由一百多人合力完成,其做工之精細,幾乎是藝術品等級了。
立體書生產(chǎn)必須經(jīng)過折紙、軋洞、貼合、拉力等各種機關的精密計算與設計,再經(jīng)由翻拉、觸摸、轉動等觀賞方式,讓書本身不是只能平面閱讀,而是成為一幕幕具有神奇動態(tài)效果的視覺魔術,讀者和書籍之間則隨之產(chǎn)生了互動。因此立體書藏家、書展策展人楊清貴老師說:“立體書是一種互動的視覺藝術?!?/p>
立體書制作的工序繁復,純手工生產(chǎn)的成本高昂,《臺灣彈起》在創(chuàng)作之初,計劃由香港的出版社與時報出版同步在香港及臺灣發(fā)行,以兩地市場預估的總量進行生產(chǎn),以量制價,希望能在制作成本與售價間取得最佳平衡。
看似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卻因原定發(fā)行的香港出版社對內頁部分文字的用法持有異見,幸好作者也認同文化創(chuàng)作應獨立,經(jīng)與作者取得共識之后,文字維持原樣,香港版《臺灣彈起》改由卓念創(chuàng)作公司出版,臺灣版《臺灣彈起》則由時報文化出版。
具體評估目標讀者群時,除了針對喜歡立體書的收藏家之外,同時發(fā)現(xiàn)2013年來臺灣觀光的境外旅客超過八百萬人次,而這本書也非常適合讓旅客帶回家作為珍藏旅行記憶的紀念品;為了讓不懂中文的外國旅客也能了解書中介紹的臺灣特色,整本書的文字全部采用中英對照方式呈現(xiàn),而我們非常熟悉的各種小吃及宗教傳統(tǒng)活動要達意地翻成英文,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不容易把中文和英文如實翻譯完成后,還需要配合版面位置大小而調節(jié)增減文字量,力求圖文畫面的完美平衡。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卻足以影響整體視覺的美觀。不論是作者、譯者、編輯或視覺設計者,在求好心切的前提下,沒有一個人愿意為了避免麻煩而在質量上妥協(xié)或打折扣,畢竟誰都不想當那個搞砸完美成品的害群之馬。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機會親身參與史上第一本以臺灣為題材的立體書的編輯工作,所有過程中的困難與辛苦,在看到新書完成的那一刻,真的都算不上什么了。
同時藉這個機會,謝謝作者劉斯杰與視覺設計師包容我們針對市場性與讀者喜好一再提出的修改要求,也因為他們無可挑剔的專業(yè)與敬業(yè),總讓修改后的效果比預期的還更好。
翻開《臺灣彈起》猶如參加一場視覺盛宴,歡迎每位讀者一起來參加這場最具臺灣味的pop-up party,并好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