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陳穎青
首頁頭條采用“幻燈片式輪播”是許多網(wǎng)站流行的作法。這一陣子我發(fā)現(xiàn)自己非常喜歡這種設計,打開新聞網(wǎng)站,就首頁輪播區(qū)的下一頁箭頭(>)按鈕,按按按就把當日頭條重點快速地掃描完畢。相對的,某些新聞站輪播區(qū)采用的是“頁標簽分頁”方式的設計,雖然大家都是在同樣大小區(qū)域內(nèi),層層迭上盡量多的新聞,但“幻燈片式輪播”卻給我更容易閱讀的感受。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對讀者而言,同樣是在相同區(qū)域內(nèi)切換下一頁內(nèi)容,兩者最大的差別是,閱讀“幻燈片式輪播”的時候不需要尋找“下一頁”按鈕,而閱讀“頁標簽分頁”的網(wǎng)站時,因為頁簽(tab)位置并不固定,因此如果要看下一頁內(nèi)容,第一件事是你得先找到“下一頁”的頁簽位置。
不幸的是,尋找是一種狩獵采集場合的心智狀態(tài)。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jīng)科學家史穆爾在他的重要論文中發(fā)現(xiàn):“相對于簡單的閱讀,網(wǎng)絡上豐富的選擇,需要人類決定到底該點什么以便獲得更多信息,這樣的活動需要動用大腦中很重要的認知回路?!?/p>
為什么搜尋會啟動大腦重要回路呢?因為這是人類百萬年采獵時代的生存訓練所演化出來的大腦模式,人類的大腦處于搜尋狀態(tài),所有感官和知覺都被啟動,去辨認任何風吹草動、蛛絲馬跡。只有這樣在野外才有較高的生存機會。
只要需要尋找,我們的大腦就會動用龐大資源,而這正是我們?yōu)槭裁礋o法專注的重要原因:因為大腦需要分心照顧其他感官,讓聽覺、嗅覺、觸覺,隨時在計算哪里有異常變化,隨時處于可接收突發(fā)情報的熱機狀態(tài)(現(xiàn)在你知道為什么社群網(wǎng)站一直跳出的動態(tài)更新數(shù)字,會逼迫你趕快去點它的原因了吧)。
雖然在在線我們不可能遭遇任何死亡威脅,但搜尋模式對大腦的影響,不是短短幾十年的計算機時代所能改變的?!绊摌撕灧猪摗本W(wǎng)站雖然只需要我們把鼠標移動兩公分,但后果卻是我們得啟動整個大腦的的搜尋模式。相對于紙書閱讀時,在斷層掃描下顯得分外安靜的大腦,搜尋模式的大腦可說是熱鬧極了。閱讀因此而分心,我們因此焦躁而缺乏耐心,原因都是為此。
網(wǎng)絡頁面的顯示模式還有另一種對比。有些網(wǎng)站會把一篇在線文章用程序拆成數(shù)頁,這樣你看了起頭,后面就要再點第二頁、第三頁,才能一路把文章看完。這樣賺取更多點擊流量。長文分頁到底有效無效很難說,但對閱讀體驗絕對是負數(shù),在線看過去幾乎沒看過有人喜歡這種設計。
但另一種長文分頁獲得的評價卻完全不同,那就是在線閱讀的電子書。許多在線閱讀程序會模仿 iPad 或 Kindle 之類的閱讀機器,在在線仿真卡片式的整頁翻頁。于是我們再次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對比:同樣都是在屏幕上分頁,但“程序拆分頁”和“電書分頁”卻有截然不同的使用者閱讀體驗。這又是怎么回事?
仔細分析起來,原因還是出現(xiàn)在大腦是否進入“搜尋模式”的問題。對“程序拆分頁”而言,下一頁的按鈕位置不固定,所以看完第一頁以后,你必須分心去找第二頁的按鈕;而按了第二頁,你發(fā)現(xiàn)整個 HTML 頁面都重新下載了,以至于新頁的閱讀起點也一樣需要尋找。尋找就會使大腦進入搜尋模式,而搜尋模式正是大腦無法專注的基本原因。
至于傳統(tǒng) HTML 的卷軸式翻頁和電子書的卡片式翻頁,在閱讀專注力上又如何呢?有一年寒假,我注意到我侄子在在線讀網(wǎng)絡小說,為了在卷軸拉頁的時候確保迅速找到剛剛看完的位置,他會一路看完,一路反白,這樣在卷軸往下拉時就很容易找到接讀位置。
卷軸閱讀何必額外花力氣反白已讀文字呢?原因就是這樣可以避免大腦花力氣去尋找新畫面的閱讀起點,因此也避免大腦進入過度活躍的搜尋狀態(tài)——我們知道大腦一旦進入搜尋狀態(tài),大部分感官區(qū)都會活化,大腦工作量大增,而專注的持續(xù)力衰退,無法應付長篇閱讀。
維持卡片式分頁對讀者的效益是,內(nèi)容和頁面的相對位置是固定的。翻下一頁一定從右上角(直排書)或左上角(橫排書)開始閱讀,讀卷軸你一個不留神,要重新找回你剛剛讀到哪里,需要花工夫。卡片式分頁完全不需要煩惱接讀位置的問題。
這正是紙書接口為什么能讓我們更專注閱讀的原因,因為紙書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一路往前翻,紙書也只有一個閱讀起點,你不需要費神尋找,下一頁的起點位置一定跟上一頁一樣,不會變化。讀紙書讓我們進入享受模式,不需要啟動全身感官警戒,因此大腦可以專注處理內(nèi)容所提供的知識或情節(jié)。
紙書接口不只是表面所見那么簡單。當年蘋果 iPad 上面的閱讀程序模仿紙書翻頁的動畫,甚至還加上音效,許多人嘲笑喬布斯模仿實體過了頭。事實上以事后的先見之明來看,喬布斯恐怕才是真正睿智的接口設計者。因為到現(xiàn)在我們才漸漸開始明白,簡單的書頁后面也藏著驚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