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里和票房一路飆升不同,《變形金剛4》的口碑卻一路下滑,國內觀眾對《變形金剛4》進行了諷刺、打出低分。而造成《變形金剛4》遭此待遇的主要原因是,該片對中國元素的運用,太過漫不經心甚至粗暴無趣。
總的說來,《變形金剛4》的中國元素分別有:李冰冰、韓庚等華語明星;以某樓盤、某牛奶、某銀行卡為代表的中國商品;后半部分以香港為背景的汽車人大戰(zhàn)。對于商品植入,有人用“喪心病狂”對其進行了評價;對于明星植入,無一例外都是“打醬油的”。放著繁華香港的代表街道與建筑不用,把鏡頭對準舊樓破巷,也與影片的未來感、科幻感不搭。不客氣地說,《變形金剛4》所有中國元素的運用都可以用“失敗”一詞形容。
中國觀眾用不著好萊塢電影來討好,相比種種生硬的植入,觀眾更愿意看到一個純粹有趣的故事?,F(xiàn)在都什么年代了?中國觀眾為好萊塢大片出現(xiàn)幾個漢字而激動的年代早就過去了,以為中國元素越多觀眾就越會踴躍買票,這種思維只能說太混亂。
以往總有一種聲音說,好萊塢電影除了商業(yè)目的之外,還肩負著對外輸出價值的功能。《變形金剛4》各種近乎變態(tài)的植入,充分表明把賺錢當成唯一目的的電影商品,在利益面前毫無節(jié)操可言。面對廣告植入商的要求,制片方俯首帖耳,放棄了電影創(chuàng)作的尊嚴,寧肯讓電影被植入搞得支離破碎,也要讓演員呆子一樣舉著那杯牛奶在鏡頭前傻乎乎地晃。
對于中國元素,好萊塢也分成兩派。有真心熱愛的,比如《功夫熊貓》,該片主創(chuàng)通過博物館研究相關資料多年,影片除了對中國山水、器樂、功夫進行了逼真地呈現(xiàn)外,對中國的文化精神也給予了不帶任何偏見的表達。而像《變形金剛4》這樣出于商業(yè)利益的植入,不但會引起中國觀眾的反感,也會讓人對好萊塢大片一貫堅持的品質底線產生懷疑。如果對中國元素的使用一直保持敷衍、糊弄的態(tài)度,這類影片將很快被拋棄。
同樣是植入,《碟中諜3》就顯得聰明許多,該片把上海、杭州的景色拍得很美,也很少有人對此提出異議。好萊塢大片在使用中國符號化的元素時,應啟用同步平等的思維,不要迷戀于對封建時期中國的笨拙想象,在表現(xiàn)中國的文化精神時,應多理解中國文化含蓄內斂、收放有度的特點。如此,才能真正讓中國觀眾對片中的中國元素產生親切感,而非像《變形金剛4》這樣,花了高票價,看得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