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春婷 施鶴皋
圖2-41
1.螺角(Nagak),氣鳴樂器,簡單圓號類,朝鮮、韓國的傳統(tǒng)樂器。其外殼是一個非常大的海蝸牛,以此為管腔。螺角只產(chǎn)生一個單一的音,擁有深沉的音色,主要用于軍隊儀仗樂中,與喇叭交替使用 (圖2-41)。
2.太平簫(T'aep'yongso),即中國的嗩吶,民族簫管類樂器,雙簧管樂器。該樂器起源于波斯,由中國傳入,但具體時間待考?!稑穼W(xué)軌范》(1483年)是目前最早記載太平簫形制的文獻,書中載,太平簫用山柚子、烏梅、大棗、黃桑、黃楊等性剛木材制作,其音管中空,為竹制,上、下端是銅制。簧片是蘆葦,共八個孔,一孔在后。今日之太平簫與《樂學(xué)軌范》中所描述基本一致,只是錐形的管身改為木制,簧片改為金屬制,音孔為前六后一。古代的太平簫除了運用在鄉(xiāng)間,也運用于佛教、儒教的儀式音樂中,還運用于宮廷的儀仗音樂(軍樂)中(圖2-42)。
圖2-42
3.喇叭(Nabal),氣鳴樂器,簡單小號類,器形簡單,全身為一條又長又直的銅質(zhì)管,喇叭口。它沒有鍵閥或指孔,因此它不是一個旋律性樂器,而多是吹奏一個單個的持續(xù)音,在演出的開始或結(jié)束作為信號。喇叭是朝鮮、韓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應(yīng)從中國傳入,具體時間不詳。喇叭常用于軍隊中的游行樂、農(nóng)村的農(nóng)樂中(圖2-43)。
圖2-43
4.編鐘(P'yonjong),體鳴樂器,敲擊鐘類,由中國傳入。高麗國的編鐘懸掛在一個裝飾得很精致的框架子上,鐘架上端常常探出兩個龍頭。編鐘一套16個,分為兩排,每排8枚,銅質(zhì),鐘口為多見的圓形,可以奏出半音。鐘的大小和形狀完全一樣,但是鐘壁的厚度不同,因此,每個鐘都發(fā)出一個不同的音高。演奏者一般坐在編鐘后面,席地而坐,用小槌敲擊鐘體。編鐘用于高麗國宮廷音樂中(圖2-44)。
圖2-44
5.大金(Large gong),又稱大鑼。體鳴樂器,鑼類。自中國傳入,具體年代不詳。銅制,圓盤形,單面,用蒙布(罩棉網(wǎng))的小木槌敲擊鑼面。大鑼的中心發(fā)音較低,鑼邊較高,演奏時,通過敲擊鑼中心、鑼邊來表現(xiàn)不同的音高和音色,多用于民間器樂合奏(圖2-45)。
圖2-45
6.小金(Small gong),又稱小鑼。體鳴樂器,鑼類。自中國傳入,具體年代不詳。銅制,圓盤形,單面。演奏時,一手提鑼,一手拿著木槌敲擊,常常用于農(nóng)樂和宗教音樂中。在農(nóng)樂中,有領(lǐng)敲小金的演奏者,為其他演奏者定節(jié)奏(圖2-46)。
圖2-46
7.柷(Zhu),體鳴樂器,梆鼓類,自中國傳入。在中國,專門用于宮廷雅樂。《尚書·益稷》載,“合止柷敔。”漢鄭玄注:“柷,狀如漆桶,而有椎,合樂之時投椎其中而撞之?!睎菫槟局?,形狀如盛米的箱子,上面寬下面窄。用木棒撞其內(nèi)壁發(fā)聲,以此表示音樂的開始(圖2-47)。
8.敔(Yu),體鳴樂器,刮奏樂器類,由中國傳入。在中國,專門用于宮廷雅樂?!渡袝ひ骛ⅰ份d,“合止柷敔。”漢鄭玄注:“敔,狀如伏虎,背有刻,鉏铻,以物擽之,所以止樂。”敔為木制,形狀猶如臥著的老虎,演奏時,用一支一端破成細(xì)條的竹筒逆向刮老虎背部上的鋸齒,以此來表示音樂的終止(圖2-48)。
9.座鼓(Tower Drum),膜鳴樂器,圓柱形鼓。它是一種懸掛在框架上的圓筒鼓,鼓面上的顏色和圖案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用槌敲擊。座鼓在演奏時起到增強長鼓音響效果的作用,主要用于宮廷音樂中(圖2-49)。
圖2-49
10.龍鼓(Yonggo),膜鳴樂器,圓柱形鼓。它是一種鼓梆上裝飾龍紋圖案,并用于軍樂的膜鳴樂器,也用于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演奏時,將鼓拴在胸前,用雙槌(軟頭)擊打,多用于軍隊儀仗樂中(圖2-50)。
11.教坊鼓(Jiaofang Drum),膜鳴樂器,圓柱形鼓,主要用于高麗宮廷音樂中的“唐樂”演奏。從其名可以看出,這種鼓來源于中國唐代。并且,高麗宮廷完好地保存了唐代樂器。教坊鼓是一種扁平的圓柱形鼓,放置在專門的鼓架上,右手執(zhí)木槌敲擊(圖2-51)。
12.玄琴(Komun'go),彈撥弦鳴樂器,長形齊特爾類,一名玄鶴琴?!度龂酚洝罚ㄈ┹d,晉人贈七弦琴予高句麗人,后高句麗第二相王山岳在晉人所送七弦琴的基礎(chǔ)上,改易法制而創(chuàng)制出玄琴,還為這種玄琴創(chuàng)作了100余曲?,F(xiàn)代玄琴的體形如琴,張有六根弦。其中的三根弦有16個固定的弦柱,另外三根弦各有一個可移動弦柱。玄琴琴面用桐木,背面采用栗木,琴體為空心,背面有3個孔。演奏的方法是:演奏者席地而坐,琴體一端置于膝蓋上,另一端則放置在地上,右手執(zhí)一個細(xì)片彈奏。在朝鮮、韓國,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玄琴較伽倻琴更男性化一些(圖2-52)。
三味線(Samisen),彈撥弦鳴樂器,民族琉特類。它是日本傳統(tǒng)弦樂器,一般認(rèn)為源于中國的三弦,三弦最早傳至琉球王國(現(xiàn)在的日本沖繩),發(fā)展出早期的沖繩三味線,之后傳到日本本土,逐漸形成了日本的傳統(tǒng)樂器三味線。由于江戶時代以其為歌舞伎伴奏音樂的道具,因而迅速普及成為日本代表性的樂器之一。三味線分為膛部和桿部,種類有粗桿、中桿和細(xì)桿三種。粗桿會發(fā)出強而大的樂聲,細(xì)桿則發(fā)出十分細(xì)膩的樂聲。為方便攜帶,三味線的琴桿可以拆卸為三段。三味線的音箱為木質(zhì),音箱呈四方形,雙面蒙以貓皮或狗皮。一般采用絲弦,演奏時用象牙制成撥子撥奏。撥子的大小與形狀依據(jù)三味線流派和演奏者習(xí)慣而定(圖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