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希
【摘 要】郭沫若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在文學,戲劇,古文字學,書法等領域都頗有成就。然而,大多數(shù)人都只知道郭沫若具有頗深的文學造詣,并不知道其實他還是個大翻譯家。本文簡要地介紹了郭沫若的翻譯思想,并以郭譯本《魯拜集》為例分析郭沫若譯詩的優(yōu)美之處。
【關鍵詞】郭沫若;翻譯思想;魯拜集;風韻譯
1.郭沫若的翻譯思想
郭沫若的翻譯思想根據(jù)時間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20年代前期和20年代中后期。
1.1 20年代前期
郭沫若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風韻譯”的說法,他曾說:“詩的生命,全在它那種不可把捉之風韻,所以我想譯詩的手腕于直譯意譯外,當?shù)糜蟹N‘風韻譯”。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郭沫若在譯詩上很反對直譯,傾向于意譯,提倡風韻譯,強調譯者要譯出原作的“神韻”來。
郭沫若還強調譯者的主觀感情投入,在《雪萊的詩》的小序中,他寫到:“譯雪萊的詩,是要使雪萊成為我自己?!覑垩┤R,我能感聽得到他的心聲……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的詩。我譯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在創(chuàng)作的一樣?!笨梢姽糇⒅刈g者對原作者的了解,譯者不僅要弄清原文字句的含義、意義以及原作的韻味,更要真正從原作者的角度出發(fā)去翻譯一部作品。
1.2 20年代中后期
郭沫若還對重復譯問題發(fā)表過見解。《屠爾格涅甫之散文詩》中,他寫到:“翻譯不嫌其重出,譯者各有所長,讀者盡可能自由擇選?!?/p>
這一時期,他糾正了“翻譯是媒婆”這一比喻。在20年代后期的《<浮士德>簡論》中,郭沫若寫到:“……翻譯工作絕不是輕松的事體,而翻譯的文體對于一國的國語或文學的鑄造也絕不是無足重輕的因素……這責任并不輕松?!边@段話能看出在這一時期他對翻譯的目的和意義及翻譯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肯定了翻譯這項勞動,并且指出翻譯對于各個國家的文學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著重要的影響。
2.從《魯拜集》分析郭沫若譯詩的特點
《魯拜集》是11世紀波斯人莪默·伽亞謨所著的四行詩集。郭沫若采用了使《魯拜集》變得永垂不朽的美國人愛德華·菲茨杰拉德的英譯本。“魯拜”這種詩形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韻,第三行一般不押韻,與我國的“絕詩”相類似。
2.1押韻
《魯拜集》中詩的不朽,既來自詩中所表達的思想觀念這種情感的真切,又來自韻律的精確。郭沫若譯的《魯拜集》盡量做到了追隨原詩的韻律,按照譯入語的表達習慣重述原書作者的情感并作與原文最相近的押韻,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Now the New Year reviving old Desires,
The thoughtful Soul to Solitude retires,
……
新春蘇活著舊時的希望,
使沉思的靈魂告了退藏,
……
在這首詩中,原文的第一、二行的結尾單詞分別是:desire, retire,分別讀作[di'zai']、[ri'tai'],音標的最后一個音節(jié)都是 [ai?],這里原文作者做到了押韻。郭沫若為了達到以詩譯詩的效果,分別將desire與retire譯成了“望”和“藏”?!巴迸c“藏”同樣押韻于[ang]。同原詩一樣,郭沫若在這兩行的行末處進行了押韻,使譯成漢語的詩更便于譯入語讀者的閱讀,譯文讀起來起伏跌宕,朗朗上口。
2.2移譯
郭沫若在《討論注釋運動及其他》中提出:“我們相信,……原文中的字句應該應有盡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譯,或先或后,或綜或析,在不損及意義的范圍之內,為氣韻起見可以自由移譯。”由于英語術語拉丁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因此英語與漢語在修辭,語法,句子結構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郭沫若強調,翻譯英文原文時,在不損及源語意義的情況下,要盡量做到按照譯入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轉述原文內容。為了使譯入語的讀者享受同原文讀者一樣的讀書效果,譯者難免要在翻譯的同時對原文的語句順序進行調整,以方便譯入語讀者的閱讀。郭沫若在翻譯《魯拜集》時就充分運用了“移譯”這一翻譯方法。我們看下面這首詩:
Into this Universe, and Why not knowing
Nor Whence,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飄飄入世,如水之不得不流,
不知何故來,也不知來自何處;
飄飄出世,如風之不得不吹,
風過漠地又不知吹向何許。
郭沫若采用“移譯”的手法翻譯了這首詩的前兩行。為了使譯入語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思,他將原文第二行后半部分的“l(fā)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抽出來與第一行前面的“Into this Universe”一同翻譯,將人類出生的不可逆轉比喻成“水之不得不流”,這種比喻既恰當又十分有詩意;郭沫若又將第一行的后半部分“Why not knowing”與第二行的“Nor Whence”串在一起,譯成“不知何故來”和“不知來自何處來”,這種“移譯”的手法使譯文讀起來更加富有詩意,原作者的意思也傳達得更加全面準確。
2.3風韻譯
郭沫若曾說:“詩的生命,全在它那種不可把捉之風韻,所以我想譯詩的手腕于直譯意譯外,當?shù)糜蟹N“風韻譯”。”郭沫若本身就是一位詩人,他對詩歌駕馭十分熟練,這使他在翻譯《魯拜集》時經(jīng)常運用“風韻譯”這一手法,來看下面這首詩:
YESTERDAY This Days Madness did prepare;
TOMORROWs Silence, Triumph, or Despair:
Drink! For you know not whence you came, nor why:
Drink! For you know not why you go, nor where.
昨日已準備就今日的發(fā)狂;
明日的沉默、凱旋、失望:
飲罷!你不知何處來,何故來:
飲罷!你不知何故往,何處往。
這首詩的漢譯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詩行讀起來蕩氣回腸,發(fā)人深思。前兩行中的“昨日,今日,明日”引起讀者的思考,三四行中兩個祈使句“飲罷!”的使用使讀者感到神清氣爽。郭沫若翻譯此詩的巧妙之處在于后兩句,他譯時跳過“for”不譯,而直接引出原因—— “不知何處來,何故來”。
2.4了解原作者的生活
郭沫若曾經(jīng)說過: “創(chuàng)作要有生活體驗,翻譯卻要體驗別人所體驗的生活?!边@充分說明他強調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之前,要充分了解原作者的生活閱歷及創(chuàng)作風格等各個譯者能夠了解的方面對原作者的了解能使譯者的翻譯過程進行的更加順利。這點在郭譯本《魯拜集》中也有體現(xiàn): (下轉第230頁)
(上接第221頁)With them the seed of Wisdom I sow,
And with mine own hand wrought to make it grow;
And this was all the Harvest that I reapd-
“I came like Water, and like Wind I go.”
我也學播了智慧之種,
親手培植它漸漸蔥蘢;
而今我所獲得的收成——
只是“來如流水,逝如風”。
郭沫若在《魯拜集》的序言中提到,詩人莪默·伽亞謨早年在納霞堡讀書時結識了兩位好友——尼讓牟與奔沙伯。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尼讓牟后來被奔沙伯刺殺。尼讓牟將死時說:“啊,大神呦!我在風的手中去了?!薄洼姟皝砣缌魉湃顼L”句相類。這說明了郭沫若在譯莪默的詩之前對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歷程進行了比較深入細致的了解。 [科]
【參考文獻】
[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創(chuàng)造季刊(第二卷).上海書店.
[3](波斯)莪默·伽亞謨.(美)愛德華·菲茨杰拉德英譯.郭沫若漢譯,魯拜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郭沫若譯詩選.
[5]莪默絕句甲集譯箋_伯昏子.
[6]佳譯共賞:納霞堡之莪默伽亞謨絕句集(伯昏子譯).
[7]譯:Now the New Year reviving old Desires 附:黃克孫郭沫若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