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緬懷張學津先生暨先生藝術資料捐贈母校紀念演出,在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少兒戲劇場舉辦。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宇輝,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呂先富,張學津先生夫人張麗敏女士,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北戲名譽院長孫毓敏,中國京劇研究所所長趙景勃,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關正,中國京劇雜志主編封杰,咚咚鏘戲曲網負責人孫覺非,馬連良先生嫡孫馬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學浩、董翠娜女士,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院長劉侗、黨委書記劉寶華、黨委副書記畢兆煒、副院長黃珊珊、黃平、吳蕾等人出席了演出活動。
演出開始前,按照張學津先生遺愿,北戲院長劉侗從張先生家屬張麗敏女士手中接過了張學津先生生前的藝術資料。珍貴的資料中不僅包括張先生在學習馬派藝術時用過的影音資料,還包括先生成名后的相關演出資料。北戲院長劉侗表示,感謝張先生相信北戲,把畢生所學、所用、所創(chuàng)作出的資料捐獻給北戲。這對北戲的老師、學生們是一份極其珍貴的資料,對于馬派藝術的傳承,對于將張先生的藝術精髓傳承下去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北戲將以此為契機,在學院建設流派傳承基地,將中國的戲曲文化流派藝術保留并傳承下去。
隨后,在紀念演出中,張學津先生的親傳弟子高彤帶領北戲師生,演出了《蘇武牧羊》《打侄上墳》以及《畫龍點睛》選段等張學津先生代表劇目。其中,《打侄上墳》這出戲由張學津先生生前與葉少蘭先生親授。北戲師生將這些劇目上演,以此緬懷張先生對京劇事業(yè)所做的貢獻,并借此宣誓將馬派藝術發(fā)揚光大。
被譽為“馬后第一人,余苑再傳子”的張學津先生是京劇大師張君秋之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派傳人。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自幼受家庭熏陶,7歲開始學戲。1951年考入北京藝培學校(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前身),曾師從王少樓、陳少武學習老生宗余派。1961年,正式拜京劇大師馬連良為師,先后演出了《借東風》《趙氏孤兒》《清官冊》《甘露寺》等馬派代表劇目。在近些年的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中,他幾乎為所有的京劇馬派劇目配了像。當今活躍在京劇舞臺的很多馬派老生,如朱強、高彤、杜鵬、穆雨等都是他的徒弟。張學津先生在病重期間還在為眾位弟子親授,為馬派藝術的傳承鞠躬盡瘁,貢獻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