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
賞石是健康高雅的精神生活之一。
先秦《山海經》有“岷山,江水出焉,其下多珉”句。珉,即是一種白色似玉的美石。“多白玉”、“多水玉”、“水精石”、“文石”等語,書中曾多處表述。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尚書》也記載了“鉛松怪石”、“泗濱浮馨”,并將它們列為進貢物品。
從現(xiàn)有資料可知,我國賞石文化起步于秦,發(fā)展于唐,成形于宋,恢復于明,繁榮于今。在歷史的更替演變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貌,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對賞石對象的稱謂還比較繁多,有奇石、怪石、巧石、頑石、雅石、水石、壽石、靈石、趣石、珍石、丑石、美石等等。我們不妨暫將這些名詞,統(tǒng)歸于觀賞石門下,可能更為妥帖。
觀賞石,顧名思義,即天然形成、可移動置放、具有觀賞價值的石頭。它具有三個基本特性:一是天然性。觀賞石必須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天然生成,不能人為地通過雕刻、打磨、拼接、染色等手段去改變石頭的天然面目。天然性決定它獨一無二,不可復制。這是觀賞石與工藝石的重要區(qū)別。二是觀賞性。任何一塊天然石頭都是奇特的,但奇特的石頭未必就具有觀賞價值。必須使人能產生獨特感受、喚起自由想象和體會愉悅享受的石頭,才能成為觀賞石。這是普通石頭與觀賞石的重要區(qū)別。三是采置性。觀賞石應獨立成塊,可以挖采、移動、隨意置放。這是觀賞石與自然景觀石的重要區(qū)別。
至于觀賞石的分類,方法較多。下列三種方法較為簡便實用。一是以大小和置放位置可分為:園林石、廳堂石、幾案石和把玩石。二是以外部形狀和特征可分為:造型石、圖紋石和色彩石。觀賞石的意趣主要通過這三種形式來表達。奇妙的是,有些觀賞石同時具備兩種或三種構成特征。如圖1趙立云收藏的戈壁石《歲月》,就是把造型、圖紋、色彩同融一體,將老嫗飽經風霜、慈祥仁愛、倔強不屈的精神和氣質表露無遺。又如雨花石,它主要靠圖紋和色彩表現(xiàn)造型功能,如圖2王慶中收藏的雨花石《蘆葦蕩》。盡管一塊觀賞石幾種構成因素同時存在,但其中必有一種因素起主要作用,我們就把起主要作用的這個因素當作劃定歸類的依據。三是以與自然對象象形程度分為:具象石、意象石和抽象石。一看就知道形象,與自然對象基本相似或極為相似的石頭叫具象石,如圖3邱秀敏收藏的泥石《吉祥鳥》。關鍵形態(tài)或形勢,能引起賞石者聯(lián)想到某種自然對象,并賦予它某種情景或情感的石頭叫意象石,如圖4李明收藏的大化石《月光曲》。與自然對象完全沒有相近之處,不能對應客觀世界的對象,更多地表現(xiàn)主觀世界的認識和感受的石頭叫抽象石,如圖5林同濱收藏的摩爾石《太古》。
賞石,屬于動詞范疇,是觀賞者與觀賞石之間的互動過程。其效果如何,既取決于觀賞石本身的品質,也取決于觀賞者本人的素質。同一塊石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和認識,這種差異來源于人們思想、知識、性格、閱歷和對賞石標準認識上的差別。
判斷一塊石頭的優(yōu)劣,我們應從六個方面去觀察考慮。
一是形。指形狀,形態(tài),形勢,形象等因素。形貴在自然,最忌雕琢。代表石種有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摩爾石等。如圖6太湖石《云骨》,就是以形取勝。太湖石的價值主要是在形上,“瘦、皺、透、漏”其實都是形,是形的細化和具體所指。
二是質。指質地、質感、結構、密度、硬度、質量等因素。多以細、密、溫、蒼、古、潤為好。硬度適中,一般在4~8摩爾度之間,太低易風化剝蝕,不易保存,過高則不易具有委婉多姿的曲線。代表石種有大化石、戈壁石、黃蠟石、松花石等。如圖7陶之白收藏的黃龍玉《金不換》,就是以質取勝。
三是色。指色彩。有單色、兩色、多色之分。以色沉、靜、純、雅、艷、亮為上,多色還要求色彩結合自然、巧妙、靈動、協(xié)調。代表石種有靈璧石、彩陶石、雨花石、礦物石等。如圖8陳應書收藏的朵美石《紅運當頭》,就是以色取勝。
四是紋。指紋理、紋路。以紋路清晰、節(jié)奏明快、構成奇妙為佳。代表石種有靈璧紋石、八公山石、來賓紋石、云錦石、徐公石、泰山石、泥石等。如圖9李明收藏的來賓紋石《律動》,就是以紋取勝。
五是圖。指圖案、圖形、圖畫。代表石種有雨花石、黃河石、魯彩石、長江石、菊花石、景紋石等。如圖10劉開建收藏的三江石《荷塘春雨》,就是以圖取勝。
六是聲。指聲音、聲響。代表石種有靈璧馨石、響石、音樂石等。
若從賞石的角度,在以上六項基本條件外,還應加上“名”和“座”。前六項乃石頭本身之美,后兩項是因石而作,屬畫龍點睛,錦上添花。好的底座能起到穩(wěn)固主體、烘托主體、展示主體的功能,并能補石之不足,掩石之瑕疵。而好的名字,更是能起到提煉、升華主體的作用。如圖11《不暮紅塵只愛家》,主體是一塊靈璧石小狗,若起名小狗、臥狗、黑狗,則降低了這塊石頭的品位。現(xiàn)在的名字,對主體加入人格化的成分,從道德與精神層面寓于新意,就豐富了內涵,提升了意境。
觀賞石的美感、美妙和意韻,正是通過其自身的形、質、色、紋、圖、聲中的一項或幾項共同作用,而引起賞石者的自由聯(lián)想和有趣意象,產生出象、勢、意、韻、境。并且這種象、勢、意、韻、境,又能給賞石者帶來美好的感受、審美的體驗和心靈的啟示。這就是賞石的意義與價值。如圖12楊振華收藏的靈璧石《泥公雞》,是通過形、紋、色而產生出象與意;圖13筆者收藏的靈璧石《御風》,主要是通過形產生出勢與意;圖14李澤華收藏的羅甸石《母與子》,則是通過形與質產生出勢與意、韻與境。
石不能言,境由心造。石中天地,暢達萬里。面對這些大自然的精華,我們除了驚喜、嘆服、沉醉和感動,更多的只能是與石共語、與石交融了。賞石者追求的是過程的高雅、精神的純粹、心靈的靜樂和思想的洞達。通過賞石,力求達到人石合一,心物合一,逸情勵志,實現(xiàn)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共振、共進和共和。賞石,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藍天白云的大門。也許,我們所有對精神的渴望,自由的熱愛,心靈的修飾,品質的堅守,都能在這里得到實現(xiàn)和滿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