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萍 倪志強
(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1100)
文獻[1]圖文并茂地介紹了“等量分解法”求牽連運動的速度,避免用分解與合成解決牽連運動的速度.但這種方法不是物理教學中的常用方法與主干知識,牛頓運動定理和功能關系才是中學物理的核心.筆者嘗試用更加簡潔,也更易被學生接受的功能關系解決牽連運動中的速度.
原理:系統(tǒng)內一對內力做的總功就是力與力方向的相對位移乘積,若由不發(fā)生形變的輕繩、輕桿連接著兩物體.則它們對兩物體做的總功為0,則做功的功率也為0.
例1.如圖1甲所示,A、B兩車通過一不可伸長的細繩跨接在定滑輪兩側,若A車以速度vA向右勻速行駛,拖動B車以速度vB向右運動,當繩與水平面的夾角分別為α和β時,求兩車的速度關系.
圖1
解析:對系統(tǒng)中A、B物體的速度和細繩對它們的作用力分析如圖1乙所示,細繩對系統(tǒng)做的總功應為0,所以圖中所示時刻,細繩對A和對B做功功率的和也為0.即
因為F=F′,所以vBcosα=vAcosβ.
例2.如圖2甲所示,均勻直桿AB放在光滑的墻角,當桿滑到與豎直方向成α角度時,求直桿兩端的速度關系.
圖2
解析:對系統(tǒng)中A、B兩點的速度和桿對他們的作用力分析如圖2乙所示,桿對A、B做的總功為0,所以圖中所示時刻,桿的彈力對A點和B點做功功率的和也為0.即
因為F=F′,所以vA=vBtanα.
例3.如圖3甲所示,已知三角形物體B的傾角為α,方形物體A沿墻面勻速下滑,現(xiàn)推動三角形物體沿水平右滑,求兩物體的速度關系.
圖3
解析:對系統(tǒng)中A、B物體的速度和他們間的作用力分析如圖3乙所示,彈力對系統(tǒng)做的總功應為0,所以圖中所示時刻,彈力對A和對B做功功率的和也為0.即
因為F=F′,所在vA=vBtanα.
例4.(曲面)如圖4甲所示,球形物塊質量為M,方物塊帶桿及小球總質量為m,現(xiàn)用一水平力推動物塊M以速度v向右勻速運動,使桿豎直向上運動.若不計一切摩擦,試求桿上升到如圖位置時(頂角為α)桿的速度.
圖4
解析:對系統(tǒng)中M、m物體的速度和它們間的彈力分析如圖4乙所示,彈力對系統(tǒng)做的總功(總功率)為0.即
因為F=F′,所以v′=vcotα.
例5.(多物體)如圖5甲所示,輕繩中間掛有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A,繩的兩端經過定滑輪也分別掛有質量為M的物體B和C.當中間物體在圖示位置以速度v下降時,兩側物體上升的速度各是多大?
解析:對系統(tǒng)中A、B、C物體的速度和繩子的作用力分析如圖5乙所示,AB繩對A和B物體做的總功為0,所以AB繩對A和B物體做功功率和也為0.
圖5
即F1vB+F1′vcos(π-α)=0.
因為F1=F1′,所以vB=vcosα.同理vC=vcosα.
例6.(多個力)如圖6甲所示,小環(huán)P、Q分別套在兩根平行的豎直固定桿上,在B點連接一根繩,繩穿過小環(huán)P與Q相連.當小環(huán)P以速度v0勻速向下運動到圖示位置時,小環(huán)Q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對系統(tǒng)中P、Q環(huán)的速度和繩子的作用力分析如圖6乙所示,繩子的張力對環(huán)P、Q的總功(功率)為0.即
圖6
求解牽連運動的速度關系涉及題型廣泛,求解方法靈活,既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往往也是解答某些綜合題的關鍵.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多樣,有速度分解法,位移分解法(也稱微元法),求導法等,筆者認為這些方法有的過于復雜難懂,有的超出了高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利用功能關系解決牽連運動中的速度關系,思路清晰,容易理解,不易出錯,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
1 張登奇,李冬冬.例析牽連運動中的速度關系[J].物理教師,201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