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莎·卡斯頓/文 王琛/譯
你知道“最遲銷售”日期嗎?它也叫“保質期”,甚至有人更委婉地稱之為“享用日期”。無論哪種叫法,其實它們基本上都屬于商業(yè)營銷中的措詞,而與食物本身的新鮮和安全與否甚至沒有太大關系。
最近,哈佛大學食品與政策法研究所編制的美國各州簡報顯示,雖然保質期并非是政府要求或規(guī)定的,但是它已經融入到美國的食物與消費文化中,沒有標注生產或限用日期的食品是絕不可能在超市銷售的,而且食品一旦過期,就要馬上下架銷毀。隨之而來的后果是,美國人開始忘記如何去明智地購買食物、有效地烹飪,也不會用嗅覺去辨別食物是否變質。
如今,餐桌上食物的浪費程度已經大到驚人,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難以保障的背景之下。在全球范圍內,我們浪費掉將近40%的種植物與加工食物。人類加工、運輸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延遲,使得很多食物在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就已經變質。而根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數(shù)據,全世界捕獲的魚類有20%甚至在船只抵岸之前就因不符合質量標準而被扔掉了。
就“保質期”來說,這是由生產廠家、包裝商和銷售商共同決定的,雖然依據的是產品原料、運輸和儲存條件,但定這個日期,也與營銷環(huán)節(jié)相關。
實際上,設立食物的保質期對提高食品安全和改善公眾健康并無太多益處。世界上由食品傳染的疾病幾乎都不是由長期存放的食品引起的。例如,常見的污染菌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并非是因為食物在冰箱里存放過久而產生的。
在我小時候,母親總是相信任何食物都是可以食用的,在飲食上并沒有太多的顧忌。然而,盡管從小接受的是這樣的教育,長大以后我卻認為,如果孩子們喝了過期兩天的牛奶就會生病。如今,我正在反思自己對標簽的這種迷信,避免成為一名保質期的“癮君子”。
現(xiàn)在我知道,如果食用了過期的蛋黃醬,天不會塌下來,我們也不會因此而生一場大病。當然,如果它聞起來或者嘗起來味道很怪,則另當別論了。但這不正是我們的嗅覺和味蕾所應當起到的作用嗎?標簽上的保質期也許并不是唯一值得依賴的。
因此,請無視那些“最遲銷售日期”吧!嘗一口牛奶,用不太新鮮的蔬菜燉湯,用自己的鼻子和眼睛來辨別食物的好壞。讓我們重新用常識和自己的感官來正確對待食品的質量。如果我們能減少自家的浪費,也許我們能扭轉只迷信保質期的負面效應。最終,這樣的習慣能大量減少食物的浪費,而照樣保證我們的健康。
(江南客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3年第40期,鄺 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