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與探討脂肪肝患者肝功能酶學指標與血脂檢測結果。方法 選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通過B超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的患者共110例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正常人共110例作為對照組。抽取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液,并進行肝功能酶學指標檢查與血脂指標檢查,對比兩組患者的上述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與γ-谷氨酰轉移酶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患者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脂肪肝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其肝功能酶學指標與血脂指標均具有顯著性差異,因此檢測上述指標能夠輔助醫(yī)生診斷患者的肝功能損害情況。
關鍵詞:脂肪肝;肝功能;血脂;健康人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也使得日常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發(fā)生較大的改變。脂肪肝與人們的飲食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根據(jù)相關研究顯示,脂肪肝為發(fā)病率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肝臟疾病[1]。脂肪肝患者不僅會出現(xiàn)肝細胞病理性損傷,還可能發(fā)生血脂代謝紊亂,對于患者的肝功能酶學指標與血脂指標進行準確的檢查能夠有助于醫(yī)生科學診斷、治療、預防疾病[2]。本文就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酶學指標與血脂檢測指標進行分析與探討,旨在為脂肪肝患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具體報告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通過B超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的患者共11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60例,女50例,年齡30~65歲,平均50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肝臟病學會對脂肪肝的診斷標準[3],并在接受本文研究前簽署知情同意書。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正常人共11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齡29~67歲,平均52.0歲。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檢查方法 兩組受試對象均抽取其空腹靜脈血3~5ml,常規(guī)肝素抗凝后,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液樣本進行分析。主要檢查項目如下: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②γ-谷氨酰轉移酶;③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④總膽固醇;⑤高密度脂蛋白;⑥甘油三酯。
1.3統(tǒng)計學方法 對于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與計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
2 結果
2.1肝功能酶學指標比較 比較兩組受試對象的肝功能酶學指標檢測結果可得,觀察組各項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血脂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比較兩組受試對象的血脂指標檢測結果后可得,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均得到較大的改善,但暴飲暴食、酗酒、吸煙、長期食用過油膩的食物等不良生活與飲食習慣,均是導致高血壓、高血脂以及脂肪肝等疾病的罪魁禍首[4]。脂肪肝患者在早期通常不會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但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若不得到及時的控制,則可能導致肝臟脂肪過度累積,并最終引起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是死亡[5]。臨床上檢測肝功能的指標較多,主要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γ-谷氨酰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脂肪肝患者由于肝臟細胞中累積過量脂肪,使肝臟的正常結構受到影響并發(fā)生改變,最終引起肝功能異常[6]。
根據(jù)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γ-谷氨酰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受試者,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脂肪肝患者存在肝功能病理性損傷。而對比兩組受試對象的甘油三酯與總膽固醇可得,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在于肝臟作為人體代謝的重要器官,對于脂肪的消化、運輸、分解均具有重要的價值,當肝功能發(fā)生異常后,脂肪的動態(tài)平衡被打破,從而容易發(fā)生血脂代謝紊亂。而對比兩組的高密度脂蛋白可得,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脂肪肝患者不僅會發(fā)生肝功能病理性損傷,還會發(fā)生血脂代謝紊亂。
綜上所述,對于脂肪肝患者進行檢查與診斷時,應動態(tài)監(jiān)測其肝功能各項指標與血脂各項指標,通過科學的檢查與準確的診斷,不僅能夠有助于醫(yī)生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還能有效控制脂肪肝患者病情的發(fā)展。因此本文認為,肝功能檢測與血脂檢測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趙小琳.138例脂肪肝患者的血脂檢測和肝功能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12):114-115.
[2]樸香淑,任香順.超聲診斷脂肪肝與血脂、血糖、肝功能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32(19):3919-3920.
[3]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中華肝臟病學雜志,2010,18(3):163-166.
[4]Angulop L. Non-alcoholic fatty disease[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18(10):922-923.
[5]孟衛(wèi)東,范存士.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各期血清學指標變化的臨床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0,31(12):1398-1399.
[6]任國慶,牛海玲.脂肪肝與血脂、肝功能指標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21):51-52.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