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綜合干預對腦損傷綜合征患兒運動、智力發(fā)育的影響。方法 75例患兒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均應用神經節(jié)苷脂營養(yǎng)腦細胞治療,干預組在藥物治療同時按\"0~2歲早期干預大綱[1],以運動功能訓練、Bobath治療方法、Vojat誘導療法、智力訓練等治療為主,配合電療、水療等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僅予以神經節(jié)苷脂營養(yǎng)腦細胞治療。每1個月進行1次復診,治療3個月后進行綜合評估。結果 干預組復查運動和智力發(fā)育達到正?;蚧謴驼5睦龜得黠@高于對照組。結論 早期綜合干預能夠促進和改善腦損傷綜合征患兒神經系統(tǒng)損傷的代償和發(fā)育,防止和減輕患兒的后遺癥,減輕傷殘,改善預后。
關鍵詞:腦損傷綜合征;早期綜合干預
腦損傷綜合征[2]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個月內各種因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已有臨床異常,尚不能診斷為腦癱或其他腦功能障礙者,根據中樞神經損傷后功能恢復理論,0~2歲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迅速,可塑性最強,代償能力最強的腦發(fā)育關鍵期,而此時運動、智力的發(fā)育直接關系到患兒的最后恢復程度。我科對腦損傷綜合征患兒進行早期綜合干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我科門診、住院的腦損傷綜合征患兒75例,均在我科進行治療,且符合腦損傷綜合征診斷標準:有腦損傷或高危病史并具有下列條件之一:36項檢查中出現3項以上或癲癇發(fā)作、眼不追光、對格格聲無定向反應3項中一項明確存在,總發(fā)育商≤85%或一個單項≤70%,36項中存在一項加總發(fā)育商≤90%或一個單項≤80%,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定(NBNA)≤35分。診斷年齡均在3~9個月。根據家屬意愿及經濟因素,家屬同意行早期綜合干預的45例設為干預組,僅同意使用營養(yǎng)腦細胞治療的30例設為對照組。以上病例均無視聽覺障礙、癲癇發(fā)作以及出現治療中止情況。
1.2方法 根據鮑秀蘭\"0~2歲早期干預大綱\",向患兒家屬交待患兒病情,腦損傷綜合征的并發(fā)癥及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取得家屬理解及配合后進行早期綜合干預,干預內容:運動功能訓練、Bobath治療方法、Vojat誘導療法、智力訓練等治療為主,配合中頻脈沖電治療、低頻脈沖電治療、慢性小腦電刺激術、水療及藥物治療,運動訓練40min/次,智力訓練3次/w,藥物予以神經節(jié)苷脂營養(yǎng)腦細胞治療,1支/次,1次/d,10d為1療程,中間間隔1w后再次使用,共4~6療程,治療1月后評估一次,直至臨床近愈。
1.3療效判定標準[3] 治療3個月后,根據GMFM80項及M法評估。顯效:運動發(fā)育恢復正常,肌張力恢復正常,無異常姿勢。好轉:運動發(fā)育提高,M法評分平均智齡提高2個月齡以上,肌張力和異常姿勢好轉。無效:與治療前無變化。
2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療效比較干預組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為93.33%,對照組有效率73.33%,干預組優(yōu)于對照組(x2=5.75,P﹤0.05)。見表1。
3討論
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新生兒搶救技術不斷提高,早產兒及危重新生兒搶救成功率不斷提高,腦損傷患兒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我國1997對歲兒童抽樣調查發(fā)現,智力低下兒童發(fā)病率達到1.07%[4],在胎兒發(fā)育的任何階段,各種因素都會導致胎兒嚴重畸形、早產、低體重等。
從腦的生理來看,人腦發(fā)育具有關鍵期,出生后的最初2年是小兒大腦發(fā)育最快的時期,尤其是6月前的嬰兒,可見出生后最初6個月嬰兒腦神經細胞功能可塑性最強,在此時期內予以早期綜合干預,一方面可促進腦膠質細胞的增殖,大腦皮層和小腦皮層的移行得到恢復,樹突和軸突可以得到良好的刺激;另一方面可以使腦神經細胞的功能代償得到適應,從而能盡早恢復腦損傷患兒腦神經細胞的能量代謝,減少和避免形成壞死。本研究觀察顯示早期綜合干預3個月后,患兒運動、智力發(fā)育得到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早期綜合干預能夠促進和改善腦損傷綜合征患兒神經系統(tǒng)損傷的代償和發(fā)育,防止和減輕患兒的后遺癥,使患兒身心功能和運動功能都能全面兼得,達到生活自理,回歸社會,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鮑秀蘭.塑造最佳人生開端[M].北京人民商業(yè)出版社.2001.102-240.
[2]任世光.2歲內腦損傷綜合征及腦性癱瘓康復程序及方法探討[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5):264-266
[3]任世光,王淑哲,張育錦.蕾波法對小兒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7(4):163-165.
[4]石堅,封志純,劉利輝,等.高危腦癱嬰幼兒早期康復療的效與價值[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5,24(8):462-464.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