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曲”原是作曲家們?yōu)閷W生練習某種演奏技巧而創(chuàng)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據(jù)單一的音樂動機寫成的。這類曲子很多,僅19世紀歐洲作曲家就寫有上千首。最早和系統(tǒng)地寫鋼琴練習曲的是巴赫。他的《12平均律鋼琴曲集》里的“前奏曲”有很多都帶有“練習曲”性質(zhì)。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也系統(tǒng)地寫過一些鋼琴練習曲,例如《12首超級技巧鋼琴練習曲集 》,著名的鋼琴曲《鬼火》就是其中的一首。此外,像克拉莫、瑪麗亞等人也寫了不少練習曲,巴赫的《12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李斯特練習曲中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克拉莫等人為特定技術(shù)寫的練習曲,都給了肖邦很多啟示,促使他創(chuàng)作了27首鋼琴練習曲。他把其中24首分成兩集,每集12首,編為作品10號和作品25號,另外還出版了一卷沒標明作品號的練習曲,起名為《三首新練習曲》。
肖邦的27首練習曲,幾乎全都有特定的技術(shù)性,除七八首為中速或慢速外,其它都是快速度,它們帶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但是肖邦的練習曲不同于前人所寫的練習曲,沒有那種常常流于單純的、機械的技巧練習和枯燥、平庸的缺點。它們不僅有針對性強、較難的技巧練習,有些還有比較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就像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詩。因此,人們常常把肖邦的練習曲說成是綱琴音樂史上的一種“革命”。
肖邦的12首練習曲,作品10號,1832~1836年間的作品,1837年出版。獻給李斯特的夫人阿古爾特伯爵夫人,后來他們的女兒科西瑪嫁給理查特·華格納。雖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時間寫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來更像音樂作品,而不是一些技術(shù)難題的攻破。
■ 第1首《C大調(diào)練習曲》
它明顯受到巴赫的影響,表現(xiàn)在音型上都是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它的音調(diào)明朗、和聲嚴謹、情緒莊重,接近“圣詠”。所以有人玩笑地稱它為“逃跑的眾贊歌” 。
■ 第2首《a小調(diào)練習曲》
它是一首快速的半音階練習曲,其目的是使右手3、4、5指在力度、靈活性及獨立性方面得到均衡的發(fā)展,俄國著名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曾稱之為“憂郁的小情緒畫”。
■ 第3首《E大調(diào)練習曲》
它的曲調(diào)優(yōu)美,速度徐緩,但又是一種觸鍵練習,樂曲具有深刻的含義。有一次,肖邦聽他學生古特曼彈奏這首練習曲后,竟感慨地喊道:“啊,我的祖國!”這句話使后人對他的這首練習曲有了開鎖的鑰匙,作曲家是懷著思念祖國之情而寫出這支曲子的。肖邦本人認為,比《E大調(diào)練習曲》更美的主題他是再也寫不出來了。這是一首發(fā)自心靈深處的哀歌,樸素的和聲、“風笛式”不斷重復的低音,都顯示出它的民間色彩。中段情緒起伏,帶有戲劇性,使抒情的主題顯得更為突出。
■ 第4首《升c小調(diào)練習曲》
這是一首以練習重音為目的的練習曲,是手指速度的練習曲,復雜的右手,同時左手有很多大的跳躍。鋼琴家彪羅認為,“這是純粹古典、典型的練習曲。”
■ 第5首《降G大調(diào)練習曲》
人們稱之為“黑鍵練習曲”。在這支曲子里,肖邦是第一次嘗試性用有明確練習目的的手法,把旋律和主題交給左手,而讓右手持續(xù)地彈奏特定的練習音型(Etude-figure),好像是對主題進行注解。它給以后一些練習曲的發(fā)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彪羅認為:“這是女人用的練習曲,令人感覺像是蠱惑著一般?!?細心聽,動機的一再出現(xiàn),的確像調(diào)皮的女人,不時搞點新花樣,讓人心里癢癢的卻又無處發(fā)火。
■ 第6首《降e小調(diào)練習曲》
夜曲形態(tài)的練習曲。它是一首浪漫氣息的哀歌。包含有深沉的憂郁、抒情的沉思和明朗的幻想。它的旋律如歌,但半音進行以及復雜的和聲轉(zhuǎn)換,使它又染上了不安的氣氛。
■ 第7首《C大調(diào)練習曲》
類似托卡塔的練習曲,具有斷奏的特色。它的重點是練習右手的技巧。高音聲部用連音(Legeto)來彈奏,而低音聲部要求用斷奏(Stccato)旋律隱伏在連奏聲部高音之中。
■ 第8首《F大調(diào)練習曲》
是練習曲中最輝煌明亮的一首,在音樂會上也經(jīng)常被演奏。這支曲子左手是主題的主要演釋者,而右手用“練習”音型來修飾它。全曲具有活潑的性格,四個結(jié)束和弦,從左手低音用琶音手法一直傳送到右手最高音,這是肖邦慣用的演奏手法,因為古典的琶音多是兩只手同時進行的。
■ 第9首《f小調(diào)練習曲》
它是一首難度極大的觸鍵練習曲,強烈的悲憤之情以及尖銳的對比性,和李斯特的某些作品有相似之處,肖邦寫這首練習曲時,還不認識李斯特,這說明浪漫主義使他們內(nèi)心是相通的。
■ 第10首《降A(chǔ)大調(diào)練習曲》
它的目的主要是訓練節(jié)奏。樂曲情調(diào)是明朗的,開始比較平穩(wěn),隨著節(jié)奏的變化,就像波浪一般向前沖擊,中間也出現(xiàn)幾個和弦,就像是幾片云彩,暫時擋住了燦爛的陽光。此曲是同類型作品中最積極的一首。有人說它達到了鋼琴技巧的顛峰,具有浪漫主義的詩意。彪羅認為此曲充滿幻想的常動性格,除李斯特的《鬼火》外,沒有其他的練習曲可以比擬。
■ 第11首《降E大調(diào)練習曲》
琶音練習曲。大距離伸張手指,是這首練習曲首要的技術(shù)目的,同時,它也是一種“觸鍵練習”,因為,它的旋律不僅出現(xiàn)在高音聲部也有時出現(xiàn)在其它聲部。另外, 在這首練習曲里,從頭到尾都要采用從左手低音傳遞到右手高音的琶音演奏手法。鋼琴家哈聶卡對此曲評價:“纖細的蔓藤花模樣,猶如吹進靈魂的吉他一樣,它的和弦構(gòu)成的豐饒使我們感覺到一種無窮無盡的力量?!?/p>
■ 第12首《c小調(diào)練習曲》
這是肖邦所作27首練習曲中,流行最廣、最著名的一首,又稱“革命練習曲”以下是它的產(chǎn)生背景:1830年11月,肖邦離開祖國以后,自然非常關(guān)心祖國波蘭革命事態(tài)的發(fā)展,他懷念祖國和人民,寫下了許多懷念和關(guān)心祖國命運的作品。當肖邦在維也納演出后,動身前往巴黎,途徑德國斯圖加特時,聽到“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使他感到震驚,并激起他極大的悲憤,在這種感情的支使下,他創(chuàng)作了《c小調(diào)“革命”練習曲》,從這支曲子里,我們可以體會到作曲家悲憤的情感:嚴正的抗議、有力的號召、波蘭人民前仆后繼的奮勇精神以及他對起義終將會成功的必勝信念。樂曲用復三部曲式寫成,左手將失望與憤怒表現(xiàn)于上下行音階上,右手奏壯麗的八度。全曲洋溢著熱情和光輝,賦予了作品10號的12首練習曲一個戲劇化的、驚人的結(jié)尾。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