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劉香成30年攝影展”冒著申城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在由曾經(jīng)的世博會中國館改造而來的中華藝術(shù)宮展出?;蛟S是考慮到許多觀眾可能會因為酷熱而錯過展覽,同名的《中國夢》影集也幾乎于同時由后浪出版公司整理上市,這便給了我們一個更近的觀察和欣賞劉香成的機會。相對于展覽,影集中的作品稍多,累計共有111幅。劉香成的這些“中國夢”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間上可分為兩段:拍攝于1976-1983年的這部分作品,選自1983年出版的那部《毛澤東以后的中國》;剩下的30多幅作品則均創(chuàng)作于1996年以后。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影集也可看作是對劉香成30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中國主題”作品做的一個梳理。
第一部分攝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照片,曾被畫家陳丹青評價為見證了中國的“第二次解放”(相對于布勒松用以見證中國“第一次解放”的那些照片而言)。在這部分作品中,舊時代的特征還未全然褪去:譬如第4幅中的上海外灘,第41幅中的北京軍事博物館,巨大的偉人肖像顯出革命年代尚未遠去的背影。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新時代已悄然而來:攝于上海豫園茶室的第18幅照片中,人們在悠然自得地飲茶聊天,這一場景我們似乎在安東尼奧尼的《中國》中似曾相識,不過在劉香成的鏡頭前,飲茶的人們已不再像面對安東尼奧尼時那樣警惕。這幅照片的注釋里也標注到:這里鼓勵待業(yè)青年賣瓜子、花生和香煙。日常生活回歸正?;咽菚r代重要的命題。同樣第29幅照片中,那些在天安門廣場上復習的青年,也都明白新的時代已經(jīng)橫亙在面前了,自己應該開始做好準備。劉香成在這些照片中,用冷靜的鏡頭語言告訴我們,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是“多么想要趕緊奪回時間,想要彌補‘失去的幾十年’”。
另外,中國與西方的交流當然更是那個時代的重要話題,劉香成自然不會錯過捕捉這方面的場景:第14幅照片里小澤征爾與中央樂團的合作瞬間,第57幅作品中拳王阿里在參觀故宮時的調(diào)皮神情,無不散發(fā)出一種奇特的氣息,正如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對西方人普遍表現(xiàn)出的好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第34幅作品中拍攝的美國設計師來華舉辦新中國首場時裝秀的場景,在更衣室里,設計師正與模特交談,他們的上方則懸掛著領袖的大幅畫像,這樣的鏡頭語言顯得格外意味深長。
似乎是突然,劉香成鏡頭的焦點就從1983年大幅跨越至1996年。在這后一階段里,1996年以后的中國進入了一種天旋地轉(zhuǎn)的發(fā)展進程。在第80幅作品中,1996年時,模特出現(xiàn)在中國最時尚的城市——上海的街頭時,依然會引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但在時隔14年的2010年,中國就已經(jīng)有了不亞于世界其他地區(qū)的藝術(shù)展館和欣賞群體。在第100幅作品中,觀眾在美術(shù)館前擺資自拍,他們是藝術(shù)和時尚的圍觀者,卻同時希望能成為14年前的那位模特,能吸引到眾人的目光。同樣的,在第85幅照片里,1996年的“搖滾青年”崔健右斜的臉上掛著的叛逆表情中,還藏著一些羞澀;但在第105幅照片中,新一代“叛逆者”郭敬明在鏡頭前卻充滿了自信和驕傲。兩代“叛逆者”間的不同,顯示的正是中國人在過去十幾年間心理上經(jīng)歷的巨大變遷。
這個“中國夢”里,前后兩個時代是如此涇渭分明,但劉香成在其中的“敘事風格”卻一以貫之。無論站在鏡頭前的是政治人物,還是名流明星,抑或是普通人,他們都成為訴說歷史的“字符”。在這種安靜的鏡頭語言里,歲月緩緩流淌,生活一如往常,但是時代卻在悄悄變換著面龐。
很多評論家認為,劉香成的作品(尤其是《毛以后的中國》中的作品),讓外國人看到了一個革命之外的日常中國。那么對于中國人來講,劉香成則是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生活在其中的這個國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當我們從他的鏡頭下,漸漸拾起回憶中早已被隱藏起來的片段時,我們是否會再度記起,自己曾經(jīng)擁有過的那些夢想——這才是劉香成鏡頭下真正的“中國夢”:那些在巨大的社會變遷下,在日漸功利的時代面前,被我們或遺忘或懷疑或急于丟掉的夢想、目標和豪情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