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長大后自己站在講臺上,對著臺下的聽眾/學生說話時,才赫然發(fā)現(xiàn),原來從臺上往下看,每一個人在做什么,其實都一目了然。
學生時代,自以為高明地躲在課本背后、桌子底下偷偷摸摸地做一些上課不能做的事情(如吃零食、寫/傳紙條),老師都看得到(甚至有熱心的同學下課后跑去跟老師報告),也都很清楚我們在搞什么鬼,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某種程度內默許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
雍·卡拉森的《這不是我的帽子》,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在大海的深處,有一條小魚,趁著大魚在睡覺的時候,不告而取了他的帽子。小魚兒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可他實在喜歡這頂帽子,且他以為自己是神不知鬼不覺地趁著大魚睡覺的時候拿走,還打算到手之后跑去大海深處中水草茂密的地方躲起來。他天真地相信,大魚不可能知道是他不告而取,就算知道也不知道去哪里找他!
小魚兒逃離事發(fā)現(xiàn)場,打算前往藏身處時,碰到了一只(好心的?)螃蟹,承諾絕對不會對大魚透漏他的行蹤,讓他放心地去吧!
結果,螃蟹不但向大魚告密,且大魚早就胸有成竹,知道事情是誰干的,且一直尾隨在小魚兒的后面,也不急著戳破,就等小魚兒自以為完成了天衣無縫的計劃后,再出手!
小魚兒自以為天衣無縫的計劃,不但執(zhí)行過程有了破綻,還過分信任路上遇到的陌生螃蟹,過分天真的諸多假設,讓他只看見了他想看見的結果,卻看不見真實世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
卡拉森的《這不是我的帽子》,以極其簡單的文字,優(yōu)美洗煉的圖畫,交織堆棧出一個完整而精彩的故事。
出場人物僅有三(大魚、小魚、螃蟹),事件進展過程也很簡單(小魚不告而取了大魚的帽子、逃走中遇見了承諾不會告密的螃蟹、螃蟹背叛指出小魚去向、大魚取回帽子),卻點出了許多值得深入思辨的道德議題。
像是,碰到自己很喜歡卻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時,到底可不可以不告而???如若不能不告而取,是否有其它好方法令自己的心愿得到滿足?
螃蟹算是說謊、背叛嗎?螃蟹為什么一方面承諾不泄漏小魚的行蹤,一方面又對大魚泄漏小魚的行蹤?他要不可以不要承諾小魚,要不就應該堅守承諾,還是承諾在某些特定時刻可以被打破?
小魚兒自以為天衣無縫的計劃,最后為什么會失???是因為他做錯事所以失敗,還是因為他計劃不夠縝密所以才失???如果行動夠縝密,確定不會失敗時,就可以不告而取嗎?
常常我們是否就像小魚兒,自以為做了個天衣無縫的計劃,去做一些在道德上不是那么站得住腳的事情?其實背后早有人(或神?)監(jiān)控著一切?(卡拉森的故事,頗能夠與創(chuàng)世紀的人類始祖吃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的故事放在一起來探討)
卡拉森的《這不是我的帽子》的篇幅雖短,卻從頭到尾毫無冷場,也的確只是寫給孩子們讀的故事書,卻不代表沒有深度,沒有值得深入探索的議題。文字與圖畫配合得天衣無縫,各自說著一個故事的不同部分,兩者所呈現(xiàn)的反差成了故事的幽默與高潮所在。這是一部精彩的開放式多元解讀文本,全書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張圖片都可以反復深入閱讀與思辯,難怪一出版就在國際上獲獎無數(shù)。
卡拉森的《這不是我的帽子》示范了一部好的作品,未必要字數(shù)多或概念難,關鍵在于,能否透過文字的鋪陳排比,將所討論的問題矛盾點凸顯出來。因此,清楚、簡單、明了地說好一個故事,也可以是極為優(yōu)秀的作品。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用來引導孩子思考諸多道德規(guī)范的作品,不用擔心故事講了一個不道德的事件會誤導孩子錯誤理解不告而取,作者透過反面推論的方式,以更令人信服的方式鋪陳了一個幫助孩子建構道德思考規(guī)范的步驟。道德規(guī)范其實常常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灰色地帶,好的社會化機制應該是幫助孩子透過細膩的個案解析理解各種思考的取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同理犯錯者的內心,培養(yǎng)孩子同理與憐憫人的寬容力。
童書是現(xiàn)代社會非常重要的社會化工具,許多父母都透過童書教導孩子學習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與道德規(guī)范。但是,常常有些童書先帶著非得如何的預設進行書寫,結果童書成了大人灌輸社會主流價值的工具??ɡ摹哆@不是我的帽子》透過先行松動原本的道德規(guī)范,讓讀者先以同理心接受犯錯者的作為,之后再以一系列的故事推進導引孩子深入思考。試著跟你的孩子分享這本書的故事,聆聽他們的解讀。我相信,那會是很有意思的一趟思辨之旅,念讀此書的大人也一定會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