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你,它將會在地平線上消失!
對當下的新生物文明來說,摧毀一片草原,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基因庫,還毀掉了一座蘊藏著各種啟示、洞見和新生物文明模型的寶藏。北極熊(POIar Bear)是陸地上最大的肉食動物,其拉丁語名“Ursus marltimus”,譯作“海熊”,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它們作為海上征服者的生存姿態(tài),更確切地說,是“海冰之上的征服者”。論據(jù)之一就是它們42顆剃刀一樣的利齒,比陸地生灰熊更大的臼齒和犬齒呈鋸齒狀,擁有超常的剝撕獵物的能力。熊掌寬達30厘米,是北極熊得以在危險冰層和深厚雪地終年跋涉的天然防護雪靴;為保護眼睛不受暴風雪的傷害,它們甚至進化出三層眼瞼;而皮下10厘米厚的脂肪是抵御極地嚴寒的利器。這種皮黑、毛白、藍舌的華麗極地征服者體重352~680公斤不等,體長在2~3米之間,雖然體態(tài)略顯笨拙,但奔跑的最高時速可達40公里。北極熊是游泳健將,但它們理想的棲息地是北冰洋上方常年覆蓋的海冰層,它們在這里交配、獵食和撫育幼兒。對人類來說,北極熊之所以如此重要,還因為它們是整個北極圈海洋生態(tài)的“晴雨表”,它們的危險處境往往暗示了極地海洋生態(tài)的某種異常。此外,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生存狀況直接決定了北極圈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與否。預計到2040年,北冰洋的夏季海冰線將退縮至加拿大和格陵蘭島北海岸范圍極小的淺薄冰層,這里將成北極熊最后的樂園。
你可以為它做些什么?
少開車,多使用公共交通,為抵御“大氣變暖”出一份力。登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wǎng),捐款支持WWF在北極圈地區(qū)的北極熊護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