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作物秸稈是農業(yè)生產中的重要副產品,也是可利用、可開發(fā)的重要資源。立足天津市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系統(tǒng)分析當前農作物秸稈的利用方式及其制約因素,從推動綜合利用方式轉變的角度,提出一些具體措施和建議,供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決策參考。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途徑;方式
中圖分類號:S216.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21
農作物秸稈是農產品生產中的重要副產品,也是可利用、可開發(fā)的重要資源,其綜合利用問題歷來是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所關心的話題[1-6]。隨著我國現代農業(yè)建設步伐的加快,農作物秸稈資源總量、資源結構等呈現出新的變化。如何抓住科技、經濟、政策等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良好機遇,推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式的轉變,是當前和今后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立足天津市農作物秸稈利用的基本現狀,系統(tǒng)分析當前農作物秸稈的利用方式及其制約因素,從推動綜合利用方式轉變的角度,提出一些具體措施和建議,供決策參考。
1 天津市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利用現狀
1.1 天津市農作物秸稈資源概況
天津是我國華北地區(qū)比較重要的農業(yè)產區(qū),也是農作物秸稈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據《天津市統(tǒng)計年鑒2012》[7],2011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為46.8萬hm2,其中:糧食31.08萬hm2、棉花6.00 萬hm2、花生等油料0.22 萬hm2、蔬菜8.71 萬hm2,其他0.79萬hm2。從小麥、玉米總產量上看,分別達到了54.2 萬t和94.38 萬t。按照李茂松研究確定的小麥、玉米秸稈系數1.03和1.37計算,小麥、玉米秸稈理論總產量分別為76.2 萬t和168.2 萬t。若考慮稻谷、棉花、油料等其他可利用作物秸稈的數量,全市秸稈理論資源量約為294.11 萬t,秸稈實際可收集資源量約為258.85 萬t,其中稻谷9.75 萬t,小麥54.14 萬t,玉米150.01 萬t,大豆6.09 萬t,薯類0.30 萬t,油料1.77 萬t,棉花36.79 萬t。按作物品種劃分,秸稈實際可收集資源量主要集中在小麥、玉米和棉花3大作物上,總量為240.94 萬t,約占全市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的93.1%。
1.2 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
據天津市發(fā)改委和農業(yè)局調研數據,在各類作物秸稈可收集資源量258.85 萬t中,用于肥料、飼料、燃料、食用菌基料、造紙原料、廢棄及焚燒的秸稈資源量分別為48.88,41.63,79.21,0.02,
11.74,77.37 萬t。全市作物秸稈的總利用量為181.48 萬t,約占可收集資源量的70.1%,其中用于肥料、飼料、食用菌基料、造紙原料的秸稈利用量102.27 萬t,約占可收集資源量的39.5%。而用于傳統(tǒng)上的燃料或直接焚燒的秸稈達到156.58 萬t,占可收集資源量的60.5%。通過上述調查得知,長期以來,天津市大部分農戶對秸稈的利用還處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秸稈利用方式的認識上。傳統(tǒng)上,農村各地處理農作物秸稈方法有以秸稈代替煤燃燒、就地焚燒和用秸稈作飼料、肥料、食用菌基料等幾種形式[8]。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相當一部分人對秸稈利用認識不足;二是部分人雖然知道秸稈是一種具有利用潛力的資源,但因缺乏很好的秸稈利用技術及政府政策扶持不多,利用技術經濟效益不顯著,對農民缺乏吸引力;第三,就是目前成熟的秸稈利用技術投資回收周期長,對企業(yè)投資開發(fā)的吸引力不強。
2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方式及限制因素
受傳統(tǒng)觀念、技術、經濟、政策等影響,當前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式主要有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工業(yè)及手工藝原料化等。
2.1 秸稈肥料化利用
秸稈肥料化利用是指通過秸稈還田,將秸稈中豐富的碳、氮、磷、鉀等養(yǎng)分回歸于土壤,達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地力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秸稈覆蓋或粉碎直接還田;二是利用高溫發(fā)酵原理進行秸稈堆漚還田;三是秸稈養(yǎng)畜,過腹還田;四是利用催腐劑快速腐熟秸稈還田,即在秸稈中添加一定量的生物菌劑及適量的氮肥和水,再經高溫堆漚,可使秸稈腐熟時間提早15~20 d。秸稈還田是補充和平衡土壤養(yǎng)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高產量建設的基本措施之一[9]。但是,由于受機械化作業(yè)帶來的根茬高、秸稈快速腐解技術缺乏以及連作制度要求等影響,我國農作物秸稈還田還存在較多問題,應用比例較低。
2.2 秸稈飼料化利用
秸稈飼料化利用是指通過微生物發(fā)酵等手段,將秸稈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等大分子物質分解為低分子的單糖或低聚糖,供牛、羊等動物飼用。一般的玉米等秸稈富含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等非淀粉類大分子物質。作為粗飼料營養(yǎng)價值低,必須對其進行加工處理。處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微生物發(fā)酵法。經過物理法和化學法處理的秸稈,其適口性和營養(yǎng)價值都大大改善,但仍不能為單胃動物所利用。秸稈只有經過微生物發(fā)酵,通過微生物代謝產生的特殊酶的降解作用,將其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等大分子物質分解為低分子的單糖或低聚糖,才能提高營養(yǎng)價值,提高利用率、采食率、采食速度,增強口感性,增加采食量[10]。但是,目前由于受到秸稈飼料技術的影響,秸稈飼料化程度很低。
2.3 秸稈燃料化利用
秸稈燃料化利用是指通過微生物發(fā)酵、化學裂解、氣化等方式,將農作物秸稈中的生物質能轉換成沼氣、燃料乙醇等可燃物質,或通過壓塊、炭化等提高燃燒值的過程。作為最重要的生物質,農作物秸稈生物質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總消費量中占14%。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資源量約占生物質能資源量的近一半。目前,秸稈燃料化利用的主要方式是生產沼氣、制取乙醇、氣化成可燃氣體、機械壓塊與炭化等。由于受到生物質木質素及纖維素生物降解技術、秸稈裂解氣化技術以及炭化技術等不成熟,目前大部分秸稈依然采取傳統(tǒng)的直接燃燒等方式來利用,大規(guī)模、工廠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沼氣、乙醇和可燃氣等還需要在技術等方面不斷提升。
2.4 食用菌栽培基料化利用
食用菌栽培基料化利用是指在食用菌人工栽培過程中,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中富含的植物蛋白、礦物質以及木質素、纖維素、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通過配比制成食用菌栽培基質,供食用菌種及菌絲體的著床和營養(yǎng)生長利用。秸稈作為食用菌培養(yǎng)基基料不僅能為食用菌提供營養(yǎng)成分,而且生產后的剩余菌渣可以作為優(yōu)質有機肥還田。目前已經成熟的秸稈基料化栽培技術已經在草菇、平菇等生產中發(fā)揮出較好的作用,生產效益顯著。但是,由于受秸稈木質素與纖維素降解利用技術不成熟、食用菌栽培技術推廣不到位、生產者素質和技能、以及食用菌生產條件等限制,我國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食用菌的影響面還不大,作為食用菌基料利用的秸稈利用率只占秸稈資源總量的2%~3%,發(fā)展?jié)摿Ψ浅4蟆?/p>
2.5 秸稈工業(yè)原料化利用
秸稈工業(yè)原料化利用,是指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工業(yè)原材料或手工藝品編織材料,生產紙張、板材、工藝品、餐飲具、包裝材料、育苗缽等產品,實現高效增值。稻麥秸稈是造紙工業(yè)的重要原料之一,其纖維組織結構強,可作為木材的替代品,減少森林的砍伐,增加綠色覆蓋面積。以稻麥等秸稈為原料,通過加工和處理工序,可以制成無甲醛釋放的稻麥秸稈板材。此外,秸稈還可成為制酒精、淀粉等化工業(yè)的原料,玉米棒皮還是編織汽車座墊、靠墊、沙發(fā)墊、盤墊、床墊的主要原料,稻麥秸稈可以編制出具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的工藝畫、工藝品。但是,這些利用方式都需要較高的技術和工藝水平。我國應加快此領域的技術創(chuàng)新。
2.6 秸稈發(fā)電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一般認為,2 t秸稈的熱值相當于1 t煤,且平均含硫量僅為0.38%,遠低于煤1%的平均含硫量。因此,利用生物質進行發(fā)電,得到了發(fā)達國家的普遍重視,在我國也有一定規(guī)模的應用。秸稈發(fā)電主要采用兩種工藝路線,即直接燃燒發(fā)電和氣化發(fā)電。還有將秸稈和煤混合燃燒,屬于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綜合利用的范疇。直接燃燒發(fā)電的關鍵技術在于燃燒爐技術。由于傳統(tǒng)的燃燒爐燃燒與熱吸收裝置為一體,因此導致燃燒不充分、熱效率低、煙塵二次污染嚴重和使用壽命低。
3 推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式轉變的措施與建議
為了綜合利用好我國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推動利用方式的科學轉變,2008年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提出了秸稈綜合利用的目標任務、重點和政策措施;2011年,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農業(yè)部、財政部又共同制定了《“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確立了發(fā)展思路和舉措,明確了秸稈肥料化利用、飼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和燃料化利用的五個重點領域和秸稈循環(huán)型農業(yè)示范工程、秸稈原料化示范工程、能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棉稈綜合利用專項工程、秸稈收儲運體系工程、產學研技術體系工程等6大重點工程,制定了具體措施和扶持政策,這將大大推動我國農作物秸稈的利用水平。要確保上述方案取得實效,關鍵要做到四個“更新”。
3.1 觀念更新
通過對天津市秸稈利用現狀的調查分析可知,農村秸稈利用率較低,相當一部分人對秸稈利用認識不足。應加大宣傳,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綜合利用秸稈的積極性。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宣傳秸稈利用的好處,宣傳焚燒秸稈的危害,讓禁止焚燒工作落到實處。同時,宣傳秸稈利用的經驗,提高廣大群眾對秸稈資源開發(fā)的認識,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切實把秸稈綜合利用變成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認識到秸稈是資源,秸稈就是效益,焚燒秸稈就是浪費資源和減少經濟效益。
3.2 技術更新
要加大秸稈深度開發(fā)與綜合利用技術的創(chuàng)新力度,重點提升技術層次和水平,推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式的轉變。大力加強秸稈多層次多渠道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不斷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同時要從實際出發(fā),在秸稈還田上因勢利導,因地制宜,進行合理地開發(fā)利用。
3.3 方式更新
我國農作物秸稈數量大、種類多,綜合利用各類秸稈資源是繁榮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從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轉化的角度來分析,單純采用某一種利用方式,秸稈能量轉化率和利用率會受到限制。因此,可以結合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方向,根據各類秸稈的組成特點,因地制宜,把其中幾種方法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一種多層次、多途徑綜合利用的方式,從而實現秸稈利用的資源化、高效化和產業(yè)化。探索秸稈資源產業(yè)化利用新模式。各級政府和農業(yè)主管部門應引導農民以科技為依托,市場為導向,實現農作物秸稈資源的產業(yè)化利用。優(yōu)先考慮在秸稈資源可獲得性較高的一類地區(qū)開展秸稈資源產業(yè)化試點工作。
3.4 政策更新
秸稈利用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政府要扎實推行秸稈補貼政策,制定切實可行的鼓勵政策。通過協(xié)調有關部門減免稅費,協(xié)調銀行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用地優(yōu)惠或無償用地等措施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農民自覺利用秸稈,比如秸稈腐熟栽培食用菌,政府可補助建造食用菌基料加工車間,從而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農民合理利用秸稈的積極性。此外,還應以產業(yè)化思路,采取農機化措施,促進“龍頭企業(yè)+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的形成,拉長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yè)鏈條,實現秸稈效益的多次增值。
總之,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實際上是一個尚未充分利用和開發(fā)的巨大資源。搞好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對于一個人口眾多而農業(yè)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在大力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保護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也是整個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項戰(zhàn)略措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J].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報,2008(18):47.
[2] 農業(yè)部新聞辦公室.全國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J].農業(yè)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yè),2011(2):2-5.
[3] 崔明,趙立欣,田宜水,等.中國主要農作物秸稈資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評價[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8,24(12):291-296.
[4] 胡雪竹,高宛莉,李玉英,等.秸稈厭氧發(fā)酵條件優(yōu)化的研究[J]. 天津農業(yè)科學,2011,17(4):108-112.
[5] 南雄雄,游東海,田霄鴻,等.關中平原農田作物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1(5):222-229.
[6] 霍竹,王璞,付晉峰.秸稈還田下兩種氮肥施用方式對夏玉米生長特性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05(1):100-104.
[7] 天津市統(tǒng)計局,國家統(tǒng)計局天津調查總隊.天津統(tǒng)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2.
[8] 于春燕. 黑龍江作物秸稈不同利用模式下的效益評價[D].哈爾濱:東北農業(yè)大學,2010.
[9] 王海燕.不同培肥措施對新建設施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影響[J]. 天津農業(yè)科學,2012,17(6):43-46.
[10] 謝鳳行, 趙玉潔, 周可,等.秸稈發(fā)酵生物添加劑發(fā)酵工藝參數的優(yōu)化[J]. 華北農學報,2008 , 23 ( 3 ) : 2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