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天我和弟弟第一次來曇華林,此后來過多次,都不如這一次印象深刻。
記得那天,我們從中山路左拐進入曇華林小街,左側(cè)街邊湖北中醫(yī)藥學院大門,朝里走,登花園山(其實根本稱不上“山”,略微凸出于平地的坡地而已),游覽文華書院故址。
花園山山坡舊名鼓架坡,早年間曾是亂墳崗,民謠:“鼓架坡,野鬼多,前面走,后面拖”,后來成為洋人教區(qū),后來才有了曇華林近現(xiàn)代時空的繁華。
曾經(jīng)和北京建工出版社的朋友聊到這事,他說:“洋人才不怕你中國的鬼!”
文華書院(文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的前身)是基督教美國圣公會在武漢創(chuàng)辦的中高級院校, 1870年在校區(qū)建圣誕堂,而后陸續(xù)建校舍、教學樓和健身館,開武漢西方教育體系的先河。每一次走進這個校園感覺都非常好,與世隔絕的整潔,綠地、綠樹,灰色和白色的老樓,空間拉得很開闊,圣誕堂聳立在園子中央山的凸起處,希臘神廟風格,兩側(cè)的柱廊顯露一種簡樸的華美。
穿過中醫(yī)學院后門,沿胭脂路朝東猛走,時當正午,頂著太陽來到花園山天主堂(教內(nèi)稱“圣家堂”)的高臺子底下。仰頭看,數(shù)十級石階之上,感覺到它對我的俯視。
看到教堂的第一眼,很感震駭,真沒想到這么宏偉的一幢西式教堂立在自己生長的城市的某一閉塞的角落,晴空艷陽,陽光從頭頂瀉下來,身子前方的美麗的圣家堂,和身子后方油膩的街市,簡直不像是同一個世界。
繞到教堂背后,曾經(jīng)的天文臺早已成為廢墟,高墻上殘存半圓型穿空水泥體,告訴我們之前是一個穹頂塔式建筑,蛋殼狀的穹頂或許能夠開合,如此才能仰望星空。
沿來路往回走尋找傳說中的嘉諾撒修女小教堂,聽說它很美很荒涼,空寂無人被世人拋棄數(shù)十年,風吹日曬,蟲噬鼠嚙,早已成廢墟,從街邊你的視線無論如何也別想尋找得到的。那一天我們在中醫(yī)學院宿舍內(nèi)籃球場邊遇到一個自告奮勇愿意當向?qū)У男∧泻ⅲI(lǐng)著我們七彎八繞,繞到宿舍樓的背后,樹根和藤蔓環(huán)圍著一圈磚墻托起的一塊凸起的高地,長滿灌木和雜草,沒有路的茂密的翠綠野草叢中聳起一幢青黑色的石質(zhì)雕花建筑,真是太美太神奇了,午后的陽光從它背后打過來,語言無法描述……沿曇華林小街朝里直走,街邊門牌“曇華林141號”,從網(wǎng)上知道是湖北警備區(qū)宿舍,徐源泉公館就在這個大院子里面。
曇華林141號不是一幢房屋,而是一個數(shù)千米方米的大院落,進院門,向右拐,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大場地,光禿禿地躺在那里,既不植樹木,也不植花草,場地盡頭,立著一幢與現(xiàn)代建筑風格全然不同的古怪的小樓房,這便是徐源泉公館。
樓高兩層,左右八角型立面,六步石階進入門廳。門口支撐著兩根羅馬立柱,柱頭上雕塑著繁復的卷葉草花飾,柱身殘留著文革時涂刷的標語痕跡。
那天天氣晴朗,小樓前晾曬棉絮和被單,風吹得布單子鼓得像帆。
石階縫隙里的綠草,樓上涼臺邊的野花,兩扇破落的紗門扇歪歪倒倒地敞開,門廳墻壁的水泥涂層一片片地風化剝落,空闊的場地上,小樓顯出無比的美,那是一種我已經(jīng)太熟悉的蒼涼的感覺。
由徐源泉公館走出,一條石階曲折往山上走,前行左拐,荒草間一幢單層房屋,當年的湖北省主席夏斗寅別墅,人稱夏公館。
與花園山相對的鳳凰山,東西走向,蜿蜒數(shù)里,山坡上下,雜草茂密,樹木叢生,幾幢年久失修的老建筑,被人拋棄似的散落山坡上下,如果不是著意地尋覓,你根本就不會想到這山間野嶺之間還會有人煙。半世紀前,這里是一片風景秀麗別墅區(qū),因為很多原因,變成我們今天看到這個樣子。
2003年,開發(fā)商看中了螃蟹岬這一塊地皮,準備拆掉這一片又破又舊的式樣過時的老房子重新起樓。也許是夏斗寅公館殘舊的痕跡更重一些吧,于是首當其沖,成為“141號大院”內(nèi)第二幢被拆毀的老屋,之前,辛亥名人邵伯昌故居,已經(jīng)拆得片瓦無存。
背倚鳳凰山,門廊外山坡下的便是曇華林小街,也許1949年前,這一片山坡空地曾經(jīng)栽滿花草,如今已被數(shù)幢樓房填得滿坑滿谷的了。夏公館就這樣被遮擋在這一片毫無建筑特色的現(xiàn)代居民樓的背后,如一個被人遺棄在荒野間的孤兒,如若不是有意識尋覓,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紅色大坡狀瓦頂被塵土蒙蔽得黯然失色,瓦頂半毀,木質(zhì)梁木椽柱盡皆暴露于露天。每一間房子都裝著壁爐,大窗戶下靠墻一個水磨石浴缸,黑色底子白色瓜米石,當年華麗的衛(wèi)浴設施,如今扔在沒有屋頂?shù)膹U墟之間,頂上藍色的天,窗外黃色的菜花,室內(nèi)滿地瓦礫,瓦礫間長滿青草。那一天,站在荒草瓦礫之間,看著這只承載著半世紀前的歷史和故事的石頭浴缸,十分怪異的感覺。
夏公館右側(cè)一條石階上山,沿路幾幢民國小樓,石砌山道干凈平整,偶爾踱過來一只小貓,黑黃相間的皮毛,很悠閑的樣子。
山上,道邊,一間水泥砌筑中式亭,再向上,一塊刻有“鳳凰山”的石碑立在人跡罕至的山的高處,腳下,紫紅色的野花和左右搖晃的狗尾毛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