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美術史的開山以及巔峰的藝術大師,沒有任何人可以蓋過其耀眼光芒。作為立體主義的創(chuàng)始者,畢加索是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遺世作品總計近37000件,體裁涉及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各種作品,粗略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可謂多面高產(chǎn)。
和許多生前潦倒死后成名——例如梵高——這樣的藝術家不同,畢加索是在生前就能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他還是法共的共產(chǎn)黨員,無論意識形態(tài)、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金錢與情場,畢加索都能自如身處其中,可謂風生水起,得意非凡。
天才的女人緣
對于才華橫溢的畢加索來說,他的靈感來源也許和他身邊源源不斷的女性有著某些聯(lián)系。這位曠世天才于92歲的高齡于1973年去世,他數(shù)任的妻子情人和孩子們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其情史是為世人最熱衷的談資之一。
無論是蒙馬特爾的年輕模特費爾南德·奧立維、第一任妻子奧莉嘉-科克洛瓦,畢加索更換女人的速度快得無法想象。畢加索和他情人們的故事熱烈到可謂慘烈,他的遺孀杰奎琳·洛克是自殺身亡的;他的最著名的情人瑪麗·德蕾莎·瓦爾特(Marie-Therese Walter)亦如此,17歲時就為畢加索做模特的她不僅成為了畢加索不少名作的靈感來源,她還為畢加索生下了私生女瑪雅。畢加索于1932年創(chuàng)作《夢》、《讀書》(La Lecture)等均展示瓦爾特的美貌,她坐在椅子上頭倚著紅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樣帶有畢加索極具立體主義典型特色的構圖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除了這些悲催的女人,畢加索的孫子巴勃里多在后母杰奎琳將他趕出爺爺葬禮之后也自殺而死,而巴勃里多的姐姐馬里娜在其著名的回憶錄中披露了自己悲慘的少年時代,她筆下描繪的畢加索是一個“冷漠且沒有人情味”的人,并將他們的一切遭遇都歸咎于畢加索。
立體派的開端
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他于1907年創(chuàng)作的《亞維農(nóng)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開“立體主義”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杰作。它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fā)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畫中五個裸女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構圖。左邊三個裸女形象,源于古典美惠三女神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tài),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fā)現(xiàn)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畢加索采用原始藝術的元素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情趣,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面。而這些碎塊并不是僅僅只是扁平化,而是加以陰影表現(xiàn)其三維空間的位置。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面,使畫面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xù)性。畫面人物形象臉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面;左邊形象側面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曾經(jīng)最早能追溯回古埃及,現(xiàn)在卻被畢加索匠心獨具地運用在立體主義的畫作中,徹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亞維農(nóng)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構,它并不關照外在的世界。它所關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構成的世界。這一幅是一個開端,此后的畢加索在他無數(shù)為情人們所作的肖像畫中也運用了這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他筆下人像之支離破碎,也如同那些被他拋棄,命運悲慘的女人們一樣。
靈感,你來源于女人,終將其毀滅
畢加索不停地尋找新的女人,他在同她們交往的過程中獲取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她們成為他實驗于畫作的模特,在畫家完成自己某一階段時期的工作后被無情拋棄。畢加索的女兒克洛德說,“對于畢加索來說,給女人畫像就是一種誘惑她的方式?!迸耸峭ㄟ^她們的肖像畫來認同自己的?!八援敭吋铀饕坏┬植划嬎齻兞?,她們的一切也就完了?!?/p>
在數(shù)不清的犧牲品中,唯獨弗朗索瓦·吉洛是主動離開了畢加索的女人。他們相識于1943年,當時弗朗索瓦·吉洛是個21歲的畫家,年輕而頗有抱負,而畢加索已經(jīng)62歲,且同南斯拉夫女畫家、攝影師多拉·莫爾相好。弗朗西絲是個感情熾烈卻外表平靜的女子,她決定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名望與贊賞。也許正是因為同行屬性,才使得女畫家未曾像他人一樣無理性地被卷入巨大的感情深淵。1946年畢加索曾為她畫了油畫《女人——花》,據(jù)吉洛回憶,“他根據(jù)他對我腦袋的概念剪成各種程度的橢圓,分別畫上了眼睛、鼻子和嘴。然后他把這些橢圓在畫布上上下左右地移動,看看是不是合意。”
吉洛為畢加索生過兩個孩子——克洛德和帕洛瑪。1953年,她帶著一雙子女離開了畢加索,隨后和一位藝術評論家合作寫了《我與畢加索的生活》。這本書既大膽又詳細地披露了她和畢加索的一切,甚至在今天看了也頗為有傷風化的性冒險經(jīng)歷。這本書出版于1964年,自然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報復,畢加索從此拒絕再見她生的一對子女。那時候,兄妹二人分別是16歲和14歲。畢加索此舉雖然相當絕情,而一對子女日后的事業(yè)卻始終與其父脫離不了干系。即便作為與克洛德、帕洛瑪同為非婚生的私生女姐姐瑪雅生活在巴黎,同樣從事辨別父親作品真?zhèn)蔚墓ぷ鳌?/p>
成年后的帕洛瑪已經(jīng)無謂當初結下的恩怨——僅僅在二婚之時,她的財富已經(jīng)約有17億美元,其領域涉及化妝品、香水和珠寶生意,還有其父留給她的價值6億多美元的畫。哥哥克洛德于1995年成立了畢加索管理委員會,以控制其作品的復制權和使用權,而他本人可說是畢加索留下的上千幅畫作、雕刻、草圖、版畫的活目錄。他在巴黎的辦公室里掛滿了父親的畫。妹妹帕洛瑪?shù)拐J為父親此舉只是受了別人的挑唆,尤其是后母杰奎琳覺得他們對自己是個威脅。杰奎琳·洛克是畢加索的第二任妻子,兩人1961年結婚。這位西班牙女子為晚年的畢加索營造了一個溫馨寧靜的世界,畢加索也為她畫了大量的肖像畫。畢加索去世13年后,她以自殺終結。
畢加索分散在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品里的作品,大量均為他為家人、妻兒和情人所描繪的畫作,這一切都展示了畢加索持續(xù)不斷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靈感來源——他愛女人,愛女人的身體和一切特點。畢加索一生都受性的誘惑,他在作品與生活中都全身心地享受性的樂趣。據(jù)讓·克萊爾說,“畢加索每次換個女人,也是每次換個標準,換個視覺,因為他要全部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視覺;這時他自己也換了個人。”“標準”、“改變視覺”、“性的對話”、“性與心的轉換”、“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視覺”——這些都是畢加索的藝術中的性心理學。無數(shù)人在情感上的毀滅與犧牲(無論自愿與否),終究成就了畢加索,也成就了20世紀現(xiàn)代美術史上無與倫比的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