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崩像酰╠ān)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p>
——《呂氏春秋·孟春紀(jì)·貴公》
【譯文】
有個楚國人把弓弄丟了,卻不肯去尋找,說:“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撿到它,那又何必去尋找呢?”
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說:“去掉個‘楚’字就可以了?!崩像趼犝f這件事后,說:“再去掉個‘人’字就可以了?!?/p>
賞析:
世上的事有得也有失,丟了東西,有的人耿(ɡěnɡ)耿于懷,有的人卻不把它當(dāng)回事兒。楚國人丟了弓,卻絲毫不放在心上,因?yàn)樵谒磥?,在楚國境?nèi)丟的東西必被楚國人撿到,為同胞所擁有,這怎么算得上是損失,又何必費(fèi)心去尋找呢?孔夫子聽說這件事后,將它的概念擴(kuò)大到整個社會,天下為公,只要對他人有利,那么自己受到的損失也就算不上是損失了。老子則將它更進(jìn)一步擴(kuò)大到整個宇宙,認(rèn)為世上的萬事萬物、人與自然同為一體,生生滅滅,循環(huán)往復(fù),又談得上什么得,談得上什么失呢?
說這三人超然大度也罷,說這三人見仁見智也罷,反正這則寓言在寫這三人置得失于度外的言論中,都蘊(yùn)含著一個“公”字,只不過有“小公”“大公”“至公”的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