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家里,孩子的心田,爸爸媽妲的心田,才能長出根深葉茂的親情。爸爸媽媽才更像爸爸媽媽,孩子才更像爸爸媽媽的孩子。
這幾天,小外孫終于可以每天晚上跟他爸爸媽媽回家了。每次看著他們一家三口回家,我心頭就暖暖的。爸爸媽媽晚上接孩子回家,不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嗎?
這很平常的事兒,在我家太不平常了。
女兒、女婿都忙,有時候還加夜班。我們就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小外孫的光榮任務。既“主動”,又“光榮”,我和老伴兒自然熱情高。于是,小外孫就白天黑夜長在這里了。
結(jié)果呢?小外孫好像把自己的爸爸媽媽忘了,都不知道他們了。女兒、女婿好像也把孩子忘了。有一陣子,小外孫甚至好幾天都見不到爸爸媽媽。之后再見到,就像見到陌生的客人,都有點不好意思叫“爸爸媽媽”了。
后來,小外孫終于離不開姥姥了。那天,女兒、女婿晚上來接孩子,小家伙說什么也不肯走。我們連哄帶勸齊上陣也無濟于事,最后他提出非要姥姥跟著走不可。姥姥哄他說,你先走,姥姥忙完了再去。小家伙這才愿回自己家。不妙的是,臨睡前,姥姥的手機突然響起,里面是小外孫的哭聲。原來,他左等右等還不見姥姥,就哭鬧起來。電話里姥姥還哄騙小外孫說“一會兒就到”。我不得不插話說,他已經(jīng)懂事了,不能再這樣哄騙了,可以跟他講講道理。
可是,姥姥的說法是:你看,讓他跟爸爸媽媽走,他就哭,怎么辦?媽媽的說法是:我們接走了,晚上再哭著找姥姥,怎么辦?大人這樣的態(tài)度,還怎么跟孩子講道理?于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成了我們家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小外孫呢,自然是白天黑夜照樣放在我們家里。
就因為長期這樣,小外孫3歲多了還不知道哪里是“自己家”。
心里沒有自己的家,怎么長出親情來?
為這,我跟家人說過,甚至鬧過,可效果不明顯。究竟怪誰?
當然,首先得怪孩子的父輩。他們忙是真的,但哪一代父母不忙?如今有些年輕父母,確實多多少少有把孩子交給老人的心態(tài)。主要的還得怪孩子的祖輩。有一回,小外孫頭天晚上跟爸爸媽媽回家,第二天早飯后沒送來,姥姥就要去找小外孫。小外孫簡直成了姥姥的魂兒,離開眨眼的工夫都受不了。就是我也一樣,哪天家里少了小外孫,也好像心里空了一大截,真有點不太習慣了。
隔代親,更動心。老人就是這樣極容易把對兒女的愛,延伸到孫輩身上。心理學上把這叫做親子心理一體化傾向的遷移。遷移的結(jié)果是,祖輩以愛的名義,把孩子的心從他的爸爸媽媽那里奪了過來。其實,這種愛可能制造出很多麻煩。那天,電視里一個女孩說和姥姥最親,讓媽媽很嫉妒。何止嫉妒,還會有失落、冷漠、隔膜,甚至扭曲。為什么?就因為違反自然。按照自然法則,爸爸媽媽才是孩子最親的人。
令人慶幸的是,小外孫終于經(jīng)常和爸爸媽媽回家了,終于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家了。一天,小外孫說:“我想媽媽了,我想爸爸了,咱們回家吧!”真為他們高興,那才是他們?nèi)诘男〖?。在這個家里,孩子的心田,爸爸媽媽的心田,才能長出根深葉茂的親情。爸爸媽媽才更像爸爸媽媽,孩子才更像爸爸媽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