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黑龍江地區(qū)某三處規(guī)?;i場內的初生仔豬低血糖病、仔豬副傷寒、仔豬白痢和仔豬黃痢等疾病進行調查,對其發(fā)病率、治愈率和死亡率進行數據整合和分析。結果表明,三處豬場中仔豬黃痢平均發(fā)病率最高,可達到42.18%。仔豬低血糖病的平均治愈率最高,達到88.89%。另外平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仔豬白痢,達到26.46%。在三豬場中并未發(fā)生仔豬傳染性胃腸炎。
關鍵詞:仔豬疾??;豬痢疾;初生仔豬低血糖;仔豬傳染性胃腸炎;仔豬副傷寒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11-0024-03
隨著我國畜牧業(yè)的迅猛發(fā)展,養(yǎng)豬業(yè)也發(fā)展迅速,已在世界養(yǎng)豬業(yè)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每年中國動物疫病發(fā)生豬的死亡率可達到8%~12%,這其中包括多種仔豬疾病。這不但給養(yǎng)殖業(y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給人類的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仔豬一般指出生至2月齡或7~10周齡的小豬。在仔豬生長的初期,由于機體系統還不發(fā)達,特別是消化系統,常常會引發(fā)一些仔豬疾病。這些疾病不僅影響了仔豬正常的生長發(fā)育,也對養(yǎng)殖戶甚至規(guī)?;B(yǎng)豬場造成經濟損失。而且這些仔豬疾病的發(fā)生也會對養(yǎng)豬業(yè)副產品產生影響,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
本研究選取黑龍江省三處規(guī)?;B(yǎng)豬場,對仔豬常見的疾病的發(fā)生情況、治愈率和死亡率進行了調查。通過對結果進行分析可使規(guī)模化養(yǎng)豬場對仔豬疾病進行有目的、有效率的防治,以減少養(yǎng)豬場的經濟損失,同時保證人類的飲食健康。
1 材料與方法
選取黑龍江省某3處生產基礎數據接近的規(guī)?;B(yǎng)豬場(表1),對養(yǎng)殖場內仔豬進行初生仔豬低血糖病、仔豬傳染性胃腸炎、仔豬白痢和仔豬黃痢的發(fā)病率、治愈率和死亡率進行調查。
初生仔豬低血糖病判定標準及治療方法:仔豬出生1周內,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初生仔豬的血糖含量,結果值在2.5 mmol/L以下,且伴有豬衰竭、步態(tài)蹣跚及亂撞,全身顫抖和抽搐,患豬體溫下降,四肢冰冷等臨床癥狀[1]。治療方法:5%葡萄糖注射液20 mL腹腔注射,直至患豬自行吮乳為止。同窩仔豬用20%葡萄糖口服,每頭5 mL,4~5次/d。母豬用葡萄糖粉拌料,50 g/d,連喂3 d。
仔豬傳染性胃腸炎判定標準及治療方法:一般2周齡以內的仔豬感染后12~24 h會出現嘔吐,繼而出現嚴重的水樣或糊狀腹瀉,糞便呈黃色,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體重迅速下降,仔豬明顯脫水[2]。采取病死豬小腸作冰凍切片或用小腸黏膜抹片,風干后用丙酮固定,進行熒光抗體染色,水洗,鏡檢,可見到綠色熒光。治療方法:在發(fā)病后,迅速隔離病豬,通過對癥治療來緩解饑餓、脫水和酸中毒。
仔豬黃痢判定標準及治療方法:常發(fā)生于日齡在7日內的仔豬,其中以日齡在3 d內的仔豬最為多見,尤其是仔豬在出世后的24 h內,最易感染該疾病。具有該疾病的仔豬常有腹瀉癥狀,其腹瀉物為黃白色或是黃色。將收集的病料接種在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上,挑出紅色的菌落,接種在血液瓊脂培養(yǎng)基上,兩者的培養(yǎng)溫度為37 ℃,培養(yǎng)時間為24 h。經過24 h的培養(yǎng)后,會有溶血現象出現。若挑取菌落,采取革蘭氏染色,并進行鏡檢,可觀察到革蘭氏陰性桿菌,中等大小。將培養(yǎng)24 h的培養(yǎng)液喂服給為吃過初乳的仔豬,12 h后仔豬出現該疾病的相關癥狀,則可確認在仔豬黃痢[3]。治療方法:根據病豬的體重,按照4~8 mg/kg體重的比例,給予病豬肌肉注射鹽酸環(huán)丙沙星注射液,2次/d。
仔豬白痢判定標準及治療方法:10~30日齡仔豬易感病,10~20日齡最多發(fā),10日齡以內和30日齡以上的仔豬則很少發(fā)生;突發(fā)腹瀉,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狀或漿狀糞便,有特異腥臭味;剖檢可見病變主要在胃和小腸前部[4]。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腫性腫脹;胃內有少量凝乳塊和氣體;腸壁菲薄,呈灰白色、半透明,腸黏膜易剝脫。治療方法:新霉素 5 mg/kg 口服,2 次/d,連服 3 d。用調痢生治療仔豬白痢, 發(fā)病后及時按 100 mg/(kg·bw)劑量用藥。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2可知,三處豬場中仔豬黃痢平均發(fā)病率最高,達42.18%。仔豬低血糖病的平均治愈率最高,達88.89%。另外平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仔豬白痢,達26.46%。在三豬場中并未發(fā)生仔豬傳染性胃腸炎。
3 小結與討論
根據實驗結果發(fā)現,調查的四種仔豬疾病發(fā)生、治愈和死亡情況各不相同,但都對養(yǎng)殖業(yè)造成了生產性能和經濟上的影響。
仔豬白痢是一種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10~30日齡仔豬多發(fā)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以排泄灰白色、腥臭、糊狀稀糞為特征[5,6]。而仔豬黃痢又稱早發(fā)性大腸桿菌疾病,是初生仔豬在早發(fā)性大腸桿菌的影響下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傳染病,常發(fā)生于7日齡內的仔豬。臨床上這兩種疾病要加以鑒別。對于發(fā)生白痢及黃痢的仔豬,應加強仔豬和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并且對圈舍及引種要嚴格的消毒,對仔豬進行定期免疫[7,8]。仔豬黃白痢是規(guī)?;B(yǎng)豬場常發(fā)生的仔豬疾病,雖然本研究調查的三個豬場該病是仔豬疾病中主要發(fā)生的疾病,但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也在可控制得范圍內。
仔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消化道傳染病,以發(fā)熱、嘔吐、嚴重腹瀉和脫水為特征?;疾∝i精神呆滯,食欲廢絕,口渴貪飲,體溫40.5~41.8 ℃,排黃褐色水樣糞便,有時呈噴射狀,內含乳凝乳塊,腥臭[9]。對于仔豬腹瀉要做到“防重于治”。要精心護理,注意防寒保暖,墊草要干凈、干燥、松軟。供給全價料且適口性強,容易消化,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鈣鹽,既可預防胃腸道疾病,又可促進生長發(fā)育[10]。
初生仔豬低血糖癥是一種營養(yǎng)代謝性疾病,其多發(fā)于1~3日齡的仔豬,冬春季多發(fā),如治療不及時,病豬會迅速死亡。在本試驗中,該病的平均發(fā)病率、治愈率及死亡率表現并不突出。仔豬出生后2 d突然發(fā)病,遲的3~5 d后出現發(fā)病癥狀。初期患豬精神不振,四肢無力,不愿吮乳,離群伏臥或鉆入墊草,嗜睡,皮膚發(fā)冷、蒼白。后期臥地不起,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痙攣或驚厥,空嚼,流涎,肌肉顫抖,眼球震顫,角弓反張或四肢游泳樣劃動[11]。
本研究從實際出發(fā),調查黑龍江地區(qū)三處規(guī)?;B(yǎng)豬場的仔豬疾病情況,分別對初生仔豬低血糖癥仔豬副傷寒、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的發(fā)病率、治愈率和死亡率進行分析。本研究不僅為養(yǎng)豬業(yè)提供了基礎數據,也為今后仔豬疾病的防治建立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郭德祉, 葛云飛. 新生仔豬低血糖病的診治報告[J]. 現代畜牧獸醫(yī),2010(5):54.
[2] 段永紅. 仔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措施[J]. 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 2011(1):60.
[3] 侯寶華, 王景春. 仔豬黃痢病的防治[J]. 遼寧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9, 11(6):08-09.
[4] 魏 杰, 韓方偉, 林建平, 等. 仔豬黃白痢的預防和治療[J]. 畜牧與獸醫(yī), 2009, 41(3): 112.
[5] 劉 偉. 仔豬白痢的鑒別與防治[J].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09, 30(1): 182.
[6] 宣長和. 豬病學[M]. 第二版.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7] 閆中一, 張海龍. 仔豬白痢的診斷與防制措施[J].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09, 30 (7-8): 81-83.
[8] 羅焱榮. 仔豬黃痢的診斷與防治分析[J]. 華章, 2013, 26: 352.
[9] 蔡吉松. 仔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治[J]. 貴州畜牧獸醫(yī), 2013, 37(1):30-31.
[10] 聶 紅. 仔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措施[J]. 農技服務, 2012, 29(8): 982.
[11] 楊金生, 劉云志, 黃海楠,等.初生仔豬低血糖癥診治[J].四川畜牧獸醫(yī),2013(2):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