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活在現實中,又在超現實中游蕩。你的現實,在別人眼中可能就是超現實。眼前的現實生活,從另一角度觀看,就具有超現實意味。超現實是現實的切片,也就是超越慣性、經驗、常態(tài)。對于攝影來說,超現實就是截取現實生活的非常態(tài)瞬間,其表現可能是有點戲謔,有點幽默,有點夸張,有點反諷,或者干脆就是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議。內蒙古響沙灣本身就是一件超現實的作品。沙漠在人們的印象中代表著死亡、干涸、荒寂、絕望、了無生息??墒乾F實的響沙灣卻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熱鬧、刺激的場所。我的這組作品,力圖從非常規(guī)視角入手,抓取現實生活中的非常態(tài)瞬間,用超現實(五彩繽紛)的黑白方式來詮釋我對現實與超現實的理解。
—楊越巒
照片本身就是超現實的,當我們的手觸動快門,現實即被剝離。但照片又是最接近現實的,無論我們怎樣超然,照片都會指向歷史的那一刻。正如瑪格南圖片社攝影師埃里·里德先生所說,超現實的特征就是:我在那里,又不在那里。響沙灣透明的陽光,碧天黃沙,未來風格的建筑,使我們恍然置身超現實的世界。幾天的拍攝我不知身在何處,只有照片印證了片刻的現實。
—宋剛明
歷經幾天的夜間拍攝,艱險、辛苦自不待言,但更多的是收獲與洗禮。相比于日間的響沙灣,夜色中的響沙灣有一種非同尋常的美,充滿著震撼人心的韻致。置身于沙漠夜色中,耳畔夜風輕鳴,思接千載,渾然物外,仿佛與天地萬物對話。沙漠、星空、人情、風物都使我的身心得到了歷練,也使我更加接近并融入攝影。通過拍攝“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我對攝影有了全新的認識,我樂此不疲,收獲很大。
—李宗獻
初次到響沙灣,這里的沙漠給人以熱情,這里的演員和游客在旅游度假的同時,也在感受沙漠文化。同時,我們又意識到珍惜自然,防止污染,保護生態(tài)的重要意義。
—袁學軍
每一個攝影師作品中的視覺語言都應和了內心的獨特情感,表達出內心所經歷過的情懷,我一直試圖用影像闡述我心中的沙漠景觀—響沙灣。
實際上無論風景、人文,在任何時間段任何氣候下,只要有真摯的情感,用心去拍,多思考,就能拍出與眾不同的作品。風景攝影的表達,在風景里面要有景觀、生命,拍自己要表達的視覺理念,通過鏡頭把所要表達的思想轉換成攝影作品里的意境。
—王爭平
“我是一粒沙”,這句話引起了我的深度思考:為什么響沙灣人對一粒沙子如此動情?這反映出了響沙灣人的感情傾向。在PK進行中,我逐漸找到一點感覺,響沙灣就是沙的世界,現實是沙,超現實也應該離不開沙。所以在拍攝過程中我的第一組作品《沙海留痕》采取多次曝光手法,第一次對所表現主題按65%進行曝光,然后按45%曝光量對沙子進行第二次曝光,表現出了沙與人、人與沙之間的關系。我的第二組作品《心境》主要表現響沙灣的游客和工作人員,他們在同一環(huán)境下的不同心態(tài)及肢體語言釋放出不同信息,可以說是超出常態(tài)。環(huán)境可以造美,給人帶來快樂與幸福;另一方面,苦惱與煩躁的人會無視美好的環(huán)境,這取決于觀者與行者的態(tài)度。
—林國瑞
藍天、白云、沙漠、海洋、生命,永恒的藝術主題。響沙灣—曾經的荒漠之園,一個被愛和生命遺忘的大漠。而今當我?guī)е薹R頭直面它的時候,那藍色的海浪、綻放的生命、起伏的沙漠在我眼里變成了壯闊的波瀾,一尊尊沙雕神像恰似踏浪而來的天外飛仙!藍色基調、藍色浪漫,帶給我一個藍色夢幻。顛倒的影像、超現實主義的藝術表現手法,給這個壯麗的大漠—響沙灣賦予了全新的涵義!
作品《踏浪》用彩色銀鹽相紙直接曝光拍攝,原作1.8米×1.1米。
—程玉楊
第一次參加大PK這種形式的活動,接到“現實與超現實”的主題通知之后,我有點迷茫,因為我原來是拍現實的。我從網上搜索了很多關于“現實與超現實”的文章。對我來說,參加這次攝影周,我首先學到了很多知識。
我在響沙灣前兩天拍的,基本都是廢片,因為我沒有理解透徹“現實與超現實”。后來經過老師的指點,我突然轉過彎了。以前我都是拍大場景的,以展示全貌為主。而這次看到很多作品,非常吸引我。所以我特別拍了幾張局部的特寫,也很有意思。
—張金保
在接到“現實與超現實”的主題通知時,我想這是一個抽象的命題。我來過兩次響沙灣,經過思考,這次我想追求一種“未來星球”的感覺。地球人口的膨脹,自然資源的匱乏,人類的生存面臨著極大困難。人類不得不在浩瀚的宇宙天際間尋找生存之地。人類對未來星球的開發(fā)與探尋,就成為當今的一大課題。在美麗的響沙灣我找到了未來人類的棲息之地?;谶@個想法,我利用黑白攝影,利用光影效果完成了我的拍攝。
—梁達明
在響沙灣,很好玩。有沒有攝影并不重要。
這是一個積木等玩具極為豐富的園子。
以至朋友說這是一個童話世界。
好在兒時記憶因了這個園子更加清晰起來。
夢游于七月的響沙灣,
疏離于吃力斷句才能連續(xù)的囈語間,
這個七月,有沒有攝影真的不重要。
—王豫明
沙漠給人的印象是荒涼、死寂、了無人跡。響沙灣景區(qū)的開發(fā),特別是景點的設計、建筑本身都具有濃郁的超現實主義意味。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這里拍到的一切關于人、動物、生物的照片都近乎于“本無卻有”的超現實理念。我的照片大體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人類和動物的蹤跡,用類似于夢幻、失序或把人物推遠使之“去個性化”的建構方式,達到“預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現效果。另一部分用極簡主義的表現手法對響沙灣詭異奇特的地域,“超自然”的自然景觀,加以概括、提煉,以超越普通描述、寫實的表現方式,實現超現實效果。
—許寶寬
把沙漠之壯美盡收眼底相對容易,但要描繪其神韻,記錄其超越之所見的現實,卻不那么容易了。
我發(fā)現來到沙漠里的人們,幾乎都會被沙漠之壯美所吸引,卻往往忽視或來不及去觸及沙漠本身固有的世界。其實沙漠里的植物、動物,每天下午揚沙瞬間時沙漠特有的肌理,以及雨水過后的沙地都是非常特別的。這些“特別”一起組成了沙漠的肌膚,沙漠的肌膚也渲染了沙漠之魂。 —米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