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記者因為采訪工作而惹上官非(官非:在廣東話中是指容易惹上官司、是非甚至牢獄之類的事情,百度百科釋義),最近在香港有一例:兩家媒體,因為采訪和刊登一名在羈押中的兇殺案犯罪嫌疑人,被律政司以藐視法庭罪告上法庭。之后,律政司加控兩名具體采訪的記者。
香港媒體被控藐視法庭罪的案例不少,但是記者絕少被起訴,因為新聞報道通常被認為屬于職務行為,而且最終能夠刊登,需要經(jīng)過媒體內部的一系列程序審核,除非證明記者故意犯罪。對于這次加控兩名記者,律政司指稱,兩人在報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要求法庭判處罰款以及監(jiān)禁,并且重申,政府絕對尊重新聞自由,但律政司也有責任維護公眾權益,確保任何面對刑事起訴的人,都有公平審訊。
最終媒體和記者的藐視法庭罪是否成立,當然還是要由法庭作出裁決。
在香港,對于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報道,為了避免影響法庭審判,同時也避免造成“未審先判”的印象,媒體只會根據(jù)法庭庭審的內容進行報道,即便采訪到了當事人,或者手頭有一些和法庭公開的內容不同的信息,也會等到案件審結之后才會報道。之前就有過幾宗案例,由于媒體報道和庭上公布的細節(jié)有出入,或者因為在庭審前,媒體率先進行系列報道,被辯護律師指報道失實,擔心影響陪審員,結果最終法庭不得不宣布推遲庭審,因為要確保被告得到公平的審判。而相關媒體則犯下藐視法庭罪,罪名成立。
如果說,香港的媒體會因為采訪羈押中的犯罪嫌疑人而惹上官非,在臺灣,“法務部”也對關于檢察、警察偵查刑事案件的新聞報道發(fā)布過注意要點,當中規(guī)定,案件于偵查終結前,檢警不得透漏或發(fā)布新聞;亦不得任被告、犯罪嫌疑人或少年犯供媒體拍攝、直接采訪或借由監(jiān)視器畫面拍攝。
不過在內地,犯罪嫌疑人對著電視鏡頭侃侃而談,早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很多媒體甚至為能夠采訪到犯罪嫌疑人而驕傲,只要上網(wǎng)搜索一下,可以看到不少采訪都會注明“獨家采訪”。有律師批評這樣的做法,指出《看守所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都沒有賦予執(zhí)法機關允許媒體進入看守所進行采訪的權力,根據(jù)法無規(guī)定即不可行的法理原則,這樣做其實是不對的。
《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彼?,在法院終審判決沒有生效之前,新聞報道的措辭除了必須使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這樣的字眼,根據(jù)《刑法》、《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無罪推定”、“罪刑法定”的原則,在描述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一些不真實的內容誤導公眾,從而導致法官在最終的判決中,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
雖然內地現(xiàn)有的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未經(jīng)法律程序宣判前,不能讓疑犯在鏡頭前曝光”,但媒體應該具備這樣的常識: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件,當事人在鏡頭前的講述,其實已經(jīng)有了媒體“未審先判”的效果,這對當事人并不公平。
確實,沒有哪里的媒體和媒體人是法外之地。還記得2008年底,一名央視女記者,被太原檢察院的四名便裝工作人員從北京的家中以涉嫌受賄罪帶走嗎?當時引發(fā)社會極大關注,最終她以受賄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緩期四年執(zhí)行,指控書指她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央視記者身份收受賄賂3.7萬元人民幣,對當?shù)貦z察院正在偵查的案件施加影響,被認定構成犯罪。
所以,一單歸一單。記者因為職務之便收受利益,以受賄罪起訴或者拘留調查就是了。而且,既然是刑事案件,說到底,當事人再供認不諱,是不是最終還是由法院來裁定?
程序不對,那才是真的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