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結識宋老師是在2007年的現(xiàn)代裝飾國際傳媒獎上,我在寶安國際機場接機并送他至頒獎會場。車子快速地滑行在高速上,略帶倦容的他探了探窗外,說了句,深圳變化好大?!@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卻久久留存在腦海中。當我撥通他的手機時,他一開口,那略帶江浙口音的“你好”瞬間又把我拉回七年前的回憶。真如他所說的,若有歷史記憶,為何不保留。建筑如是,記憶亦如是!
在中國,最火熱的是工地,許多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又有許多老舊建筑被推倒、重建, “拆”字一度成為城市改造的極大標簽,富有視覺震撼的圓圈和斜杠,中間躺著鮮明的“拆”字。很多人說,這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符號,也有一類人,冷靜地對待時代的變遷,珍惜歷史建筑的氣息,希望盡可能地保留一座城市原有的歷史印跡。宋微建顯然是后一類的典型人物。
他擅長舊建筑的改造,項目類型包括了酒店、會所、博物館、別墅、商用空間、老街規(guī)劃、鄉(xiāng)鎮(zhèn)街道規(guī)劃等。在他看來,“保護舊建筑,目的不在于運用它的材料,而是要保有歷史文化氣息?!边@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悟,也顯現(xiàn)出作為設計人的責任。改造后,“新建筑都要與舊有的建筑有所關聯(lián)”,為的是既可保留舊建筑原有的風貌,又能明晰地呈現(xiàn)新建筑的辨識度。
當我們提出如何對舊建筑進行改造時,其實早已預設好了很多命題。宋微建承接的改造項目本身所涵蓋的范圍就很廣,既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改造,像樸園,也有如蘇州山塘街的歷史老街規(guī)劃,同時也游刃有余地進行著像小海發(fā)廊那樣不受歷史要素限制的個案。所以,與宋老師的訪談基本上包含了舊建筑改造的種種。他提出,“我們必須按照比較好的傳統(tǒng)工藝進行更替,才能不違背歷史原貌的恢復?!边@是他一以貫之的設計理念,也是古建筑得以留存的價值所在。
《現(xiàn)代裝飾·家居》對話宋微建在國外,舊建筑改造有不少成功的范例,譬如巴黎的盧浮宮,貝聿銘就做了很多創(chuàng)新的改造。反觀國內(nèi),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也開始大興舊建筑的改造,蘇州桃花塢博物館也算是您很富代表性的舊建筑改造項目之一,據(jù)您的觀察,中西方建筑的改造所因循的設計理念有何差別?
宋微建:舊建筑改造實際上近些年才開始,過去人們普遍認為舊的換新是順理成章的,要么保護,要么推掉。舊建筑改造一個重要的源頭就是要保有舊建筑的特點。如果把舊的換成新的,就不屬于舊建筑改造的范圍了。保護舊建筑,目的不在于運用它的材料,而是要保有歷史文化氣息。無論如何改造,新建筑都要與舊有的建筑有所關聯(lián),不能將它當成新建筑重新做。對建筑而言,要改造,結構和表皮都要保留。
中西建筑一個是石構建筑,一個是木建筑,除材料外,西方建筑可能在色彩上更趨向濃烈一點。東方建筑則用木材,它取材方便,又蘊含著生的跡象,折射出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無論在東西方,舊建筑改造目前最安全的改造方式還是疊加或鑲嵌,可以做加法卻不能做減法。至于疊加或是鑲嵌會不會改變原有建筑的樣式?檢驗的唯一標準即是這一建筑若為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古建筑,無論運用了疊加還是鑲嵌,在需要時,是要能原狀恢復的。
您做的蘇州山塘街改造的這個項目是否就屬于在適當?shù)臅r機需原狀恢復的?
宋微建:要說古建筑的原狀恢復,我們先來說說桃花塢歷史街區(qū)吧,它最初的指導思想是要鏟除重做,建新的創(chuàng)意園,這種手法帶有毀滅性,當然現(xiàn)在這個項目也擱置下來了。對老建筑的恢復必須要保留,要把所有老舊建筑編號、入庫,然后再盡量運用傳統(tǒng)的工藝、老的材料將它原樣恢復,這稱之為“落架大修”?,F(xiàn)在把拆除的東西通通變賣,又重新做,顯然不符合古建筑保護的基本要求。若一些老建筑改變用途,后期通過疊加或是鑲嵌的方式進行改造,條件允許下也可考慮開窗,但它在需要時都是可以恢復的。
有的人覺得蘇州山塘街要原汁原味的,像老木頭、爛木頭、爛墻都要恢復,保持原樣,但其實中國的建筑壽命都很短。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國際上對中國的“落架大修”同樣是不認可的,覺得它違背歷史,連老的痕跡都保留不下來。其實,這又要歸結到西方作為石構建筑與東方建筑的差異上。我們所謂保存歷史的痕跡,是注重它的樣式及工藝。至于它上面的灰塵,中國的墻體無論是磚也好、木頭也好,兩三年就會有老的跡象。
我們必須按照比較好的傳統(tǒng)工藝進行更替,才能不違背歷史原貌的恢復?,F(xiàn)在傳統(tǒng)的材料大部分是可獲取的,但像在故宮修復時,發(fā)現(xiàn)已找不到1米直徑的大料,這可能就要采用其他的某種材料來替代。至于選材,像過去的材料,都是浸泡在水里多年,自然干燥的,現(xiàn)在則采用人造的干燥手法,還是有些不同。但可喜的是,榫卯、交榫等傳統(tǒng)工藝還是保留了下來。
您剛才也提到“落架大修”更多的是運用在古建筑的保護上,既要保留古建筑的氣息,又要與現(xiàn)在的功能需求相契合。吳良鏞先生說過舊城的更新有三個含義:一是再開發(fā)、改建;二是整治;三是保護。這也適用于舊建筑的改造,對于舊和新的部分,哪些是要剔除,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創(chuàng)新的?
宋微建:作為一個城市來說,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歷史記錄,這是最理想的。哪怕是文革建筑,有條件的話也要保留。至于哪些該保護,一是國家立法規(guī)定的歷史名城、名勝,名城是要有成片存在的歷史建筑、歷史街區(qū)。像蘇州桃花塢,它作為歷史保護區(qū)是絕對不能更替的,這是剛限。二是從城市的角度,若舊建筑可作為歷史的記憶,雖然不列入立法范疇,我認為也當保留。
對歷史名城街區(qū)的立法保護,我國是從2008年才開始正式立法。發(fā)展至今,業(yè)內(nèi)對歷史保護的認識也一直在變化中。像之前我在微博發(fā)出的“保護桃花塢”的呼吁就是基于這一背景之下。過去,人們混淆了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街區(qū)的定義,再者,二者的執(zhí)法主體是分屬文物局和住建部。住建部有規(guī)劃職能,是需考慮如何保存歷史建筑,在這點上桃花塢事件是對專業(yè)規(guī)劃人員缺失的問責!
有的地區(qū)沒有歷史保護區(qū),但從情感上,從建筑、文化的專業(yè)角度,我們對于歷史保護的認識是不夠的,再加上立法較滯后,過去戰(zhàn)爭、文革動亂、改革開放等歷史進程使得中國的古建筑量已非常少了。整體上來說應該以保護為原則,對那些還未列入保護的,可考慮有機地更新。像中國古街都是在歷史中慢慢建起來的。有的年代流行朝南,有的喜歡朝西南的,有的人生辰八字要偏東西方,各個建筑的主人不同,建筑形態(tài)也是豐富多彩的。在當代世界中讓世人稱道的有多少現(xiàn)代的街道?城市要更新,要對自來水、通電、空調(diào)等現(xiàn)代設施進行配套,這在西方已做得非常成功,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桃花塢博物館的改造,應該算是單體建筑中最典型的有機更新了,它是民國時期的建筑,在文革時也加建了一部分,您當時是如何界定拆與留,從而把控好舊與新的比例?
宋微建:這個項目是當?shù)匚幕珠L直接找到我,他跟我介紹,這個園子是民國時期建的,是蘇州最后一個園林。文革期間被蘇州防疫站借用了,老建筑保存得還可以,只是加了很多不倫不類的新建筑,希望按照民國樣式重新改造。當時我就斷然拒絕,仿古會變得很假,既然不該加上去的建筑是現(xiàn)代人所為,就要讓它有辨識度,然后在形式、材料上與舊建筑有所聯(lián)系。新的建筑加上磚和木構部分,使它和原來民國建筑有所聯(lián)系,又具識別性。說實在的,我在對老建筑整改時,幾乎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把它恢復原狀。
宋老師,您剛才說重新加了木和磚,指的是庭院的小平層么?
宋微建:是的,它是文革時期加建的,我給它重新“穿衣戴帽”。原來的外墻是混凝土石灰,后來加上了磚,屋頂則用上了木構。至于天井的圓洞門,建園時是有的,后來被毀壞了,文革期間重建,保留了當時的磚雕。而門兩側的圍墻原先是黃石墻,后來汪精衛(wèi)夫人住進去后加了磚,我們等于是通過現(xiàn)代的手法恢復了部分的原貌。
您設計的很多項目,包括酒店、別墅,甚至發(fā)廊都涉及到改造。像小海發(fā)廊這個項目的改造相對于歷史街區(qū)或是歷史建筑的改造,更少受到歷史因素的制約,對您而言,是否能發(fā)揮得更加自由?
宋微建:小海發(fā)廊的結構和細部甚至鋼制的門窗、地板、裝飾線,都是延續(xù)原來的風格,它與外部建筑的年代是完全吻合的。鋼制的窗、門,在那個年代的上海用得非常普遍。只是在改造中,我們運用了兼顧建筑風格與現(xiàn)代時尚的吊燈、家具等,既有風格上的混搭,又有年代上的交融。假設快速設定一個命題,將發(fā)廊改造成咖啡館。其實只要將吊燈取掉,再放入咖啡桌椅,二三十年代上海咖啡館的味道就營造出來了,這也是古建筑改造很重要的特征和要求——改造不是體現(xiàn)在裝飾上,也不是在結構上,而是在陳設上。
去年您做了蘇州上林苑別墅的項目,融入了您個人對蘇州園林的理解,這與您本身是蘇州人有關聯(lián)么?您的很多改造個案也都是在江浙地區(qū),是否會將蘇州園林的設計理念及審美思維融入到舊建筑的改造中?
宋微建:這一點非常重要。蘇州園林作為中國建筑的獨特語言,我認為它不僅僅是江南的,更應該是全中國的。我把園林造園總結為四個要素,一是屏,強調(diào)含蓄,要“藏”,要迂回,不要開門見山??臻g是越隔越大,越拆越小。中國人講建筑的深度為“進”,隔了以后才能“進”,庭院深深就是這個意思。
二是曲。園貴深,不曲不深。造園時,要在空地上營造出一個世界來,它所吸取的自然因素和西方建筑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求平,求序列、求對稱,而中國自古以來求變、求曲,為的就是效仿自然。
三是借,就是因地制宜,像做樸園時,門口的框架結構很多人都覺得當把它拆掉,但古代的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利用的,能帶來很多新的啟示,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罢l與我同坐,清風明月我”,這是來自蘇軾的詞,也暗喻了取法自然的關聯(lián),坐在亭子里有清風、明月、我,借了天、地,就會想如何將天、水面、倒影設計進來,為創(chuàng)造的空間提供好的景致?!敖琛痹趫@林中用得最多的還有亭子。亭子是特殊的建筑,也可以把它稱為傘,可遮陽、遮雨,視線是不遮的,不需花任何代價就可以把景拿過來,為我所用。
最后一條是寄,寄情于物。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一些獨有的方式,比如說盆景藝術,能在很小的空間里享受自然。還比如把玩小石頭、水仙花,人的境界也會隨著固有的載體而聯(lián)想到自然,這是中國人獨有的思維方式。
無錫靈山大佛古竹老街的改造屬于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規(guī)劃,改造的是農(nóng)民的自建房,是什么緣由讓您接觸到了這個項目?
宋微建:靈山大佛旅游景點周邊的房子很多都是農(nóng)民自建房,要么太城市化,有的還粗制濫造,沒有文化色彩。之前找了一些機構做規(guī)劃,要為新建筑“穿衣戴帽”,做坡頂,但花了三年時間做了三個版本都失敗了。我接手時感到有一些難度——街道周圍有的建筑有六層高,但中國傳統(tǒng)民居是沒有那么高的。后來的解決辦法,就是忽略掉四層以上的建筑,不做修飾,當成布景。改造花費來自景區(qū)補助,農(nóng)民也比較能夠接受這種方式。這類項目體量大,且要做出新型的農(nóng)村建筑風格確實很難。最近我還在做一個公益項目,為河南新縣進行古村落改造。方案剛剛通過,古村落歷史很悠久,有七、八百年歷史了,但很貧困,環(huán)境也惡劣。這個項目是當?shù)卣鲑Y,我們則是進行公益設計,免費做。工作量很大,如果要設計費的話,這個項目估計就做不成了。我們的目的就是想做出原來建筑的本來樣子。
四川什邡市漁江村的重建重現(xiàn)了當?shù)孛窬拥默F(xiàn)狀,對蘇州園林的體悟,特別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也同樣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您很重視歷史傳統(tǒng),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也身體力行,作為設計人,您在設計的過程中是怎樣去思考、挖掘、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宋微建:我做的項目大多和文化有關,我覺得中國文化在未來并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fā)展而被拋棄,相反我覺得它是寶貝,是被遺漏了。我深切地體會到中國人的思辨能力,尤其是我們作為設計師要好好學習。
剛談及的民國建筑的改造,里面蘊含了很多哲學思維,不是簡單的城市化,是需要用智慧去思考,而恰恰這些東西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比比皆是,無論詩歌還是繪畫都可從中獲取無數(shù)的營養(yǎng)。相信,全世界也希望中國設計師能有獨特的設計觀,用獨特的設計方式呈現(xiàn)出好的作品。
很多人對中國文化有一種抵觸,或是害怕,看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嚇得不敢入手。其實,每個人都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只要花點時間認識它,它就在你的腳下,在你的細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