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個是對外開放的國際窗口,深圳與香港的聯系似乎從來就不是“一衣帶水”這樣輕描淡寫的地緣關系可以一筆帶過。自1997年3月,深圳第一只H股在香港上市,兩地的你來我往已是由來已久,至今,從旅游合作計劃到共建國際大都會構想,默契對接、優(yōu)勢互補的兩座城市更儼然親如兄弟。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深港兩地的創(chuàng)意設計領域開始了相互交流和逐步滲透,也便不足為奇。今年7月,深港兩地企業(yè)和香港設計師團隊共同打造“深港創(chuàng)意設計廊”一事,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設計界的特別注意。
對雙方而言,這顯然是一次新鮮的嘗試。項目策劃和實施的牽頭人是深圳市弘文藝術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本地知名的文化用品聚集平臺和終端營銷平臺,一直以實體“書店”的形式,與消費者交流、互動。然而,就在去年年底,“弘文書店”變身“弘文羅湖旗艦店”,開始打造中國首家復合式文化創(chuàng)意用品店。所謂“復合式”,即跨行業(yè)引進融合文化體驗的新元素,如文具動漫、文化創(chuàng)意用品、教育培訓、藝術鑒賞、休閑餐飲等,以充分滿足現代人對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一站式、體驗式的購物需求。基于這一發(fā)展思路,“深港創(chuàng)意設計廊”隨之衍生。
盡管文化用品創(chuàng)意開發(fā)在國內尚屬于起步階段,但在深港兩地企業(yè)的努力之下,這一項目已順利步入正軌。香港十大著名設計師、原香港工業(yè)設計協會主席葉智榮就是受弘文之邀前來助力的合作伙伴。葉智榮先生曾在美國加州青蛙設計及飛利浦荷蘭燕豪芬設計總部工作,在荷蘭擁有穩(wěn)定生活,但為了推動香港工業(yè)設計的發(fā)展,他選擇回到香港重新開始?;貒?3年期間,他一邊以ALANYIP作為品牌推動中國原創(chuàng),一邊為李寧、飛利浦等數十家國際客戶提供設計服務,共設計了上千件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被著名博物館收藏,有些產品設計則為客戶帶去過百萬件銷量。對話設計師
(以下《現代裝飾·家居》簡稱“現”,葉智榮先生簡稱“葉”)
現:弘文隸屬深圳出版集團,此次策劃的深港創(chuàng)意設計廊聚合了深港兩地產品設計師的作品。弘文在促成此事時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是什么打動了您并促成了你們的合作?
葉:認識弘文已經七、八年,以前他們需要產品,我還沒在這邊開公司。但他們有到香港買我的作品到內地售賣。今年“弘文”改革,說要把香港的創(chuàng)意和內地的創(chuàng)意整合成一個平臺,我非常有興趣,所以現在每天跑內地,就是希望把我以前在國外為不同國際品牌服務的經驗留在這里。我們聊一聊目前召集的情況?每家產品在我們這邊展出的數量是怎么樣的?有哪些特色和亮點跟我們分享一下?
葉: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香港和新加坡,現在已簽約超過25家。有些公司很大,需要的展出空間也大,我們考慮先上架十個項目,比如麥兜,有一百多種SKU產品。弘文的面積有近300平米,但我希望優(yōu)秀的都能引進,然后再根據市場接受情況,慢慢調整。另有一些知名品牌,如手表、汽車,我們已經在接洽,只等平臺搭建好,他們也就有信心進駐。
現:您的產品像竹簡計算器成為了多家知名國家博物館的收藏,在本次的創(chuàng)意設計廊中,您會帶來哪些ALANYIP的主打產品?聽說設計廊中的展示架設計也出自您之手,它有哪些獨到的設計要素?
葉:我私人收藏的竹簡計算器約有45件,是全球限量版。為防翻版、抄襲,我把號碼寫上去,然后簽名,打算作為藝術品,在設計廊中售賣。此外,還有已停產、也是限量版的星河收音機,以及新開發(fā)、全部由手工制作的眼鏡系列。
關于貨架,我引用了香港的概念,利用很少的空間,擺放很多件的商品。香港的高樓非常密集,往上空發(fā)展,我把貨架放在店里,就好像把一座座高樓一樣的景觀移到店里。我們計算過,通過這樣立體的展示,250到300平米的空間,可以放超2000件的產品。貨架可以按照場地的需求變化組合,壘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使展架成為一個創(chuàng)意元素,這會是店里的一大特色。貨架的顏色也可以自由改變。我引用女媧用五彩神池補天的傳說,打算采用五種不同顏色。功能性方面,出于健康的考慮,材料用塑料,可以循環(huán)再利用,重新生產。另一個亮點是,我們在考慮,貨架也可以賣!
現:從巴黎、米蘭到科隆,每一個規(guī)格高的全球展會都將“原創(chuàng)設計”視為最基本的設計品格,而在內地,山寨卻又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次亮相深圳,您對此是否有所憂慮?又會如何來應對“山寨”難題?
葉:中國和山寨是分不開的,在國際上是很難改變這種印象。所以,我們做這個事情,就要調整。擔心是擔心不來的,除非你這個產品不賣,不公開,不上互聯網,不給人訪問,留在家里,那等于沒發(fā)展。有人說,沒人山寨的也都不是好東西。我們能做的就是擺好心態(tài),把好的產品拿出來說這是你的作品。我們希望這個店里,像宜家家私一樣,每一個產品都有作者,每一個產品都有公司的LOGO或是設計師的相片,都會掛在貨架上,這也都已經設計好了。
現:深圳作為“設計之都”,一直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此次的合作整合了深港兩地最前沿的設計產品,算是很好的探索模式。您對這一模式有哪些期待?后期預計會如何調整產品更新的周期?
葉:我做了這么多年,我有的(經驗)就拿出來給大家分享,將來其他設計師看到,可能他也走這條路,這樣氛圍就會出來。我希望通過媒體,可以跟全中國說,這是中國人的創(chuàng)意,不一定靠“老外”。目標更新的周期是三個月。我們希望能借鑒國際服裝店ZRAR的模式,存貨數量不多,每一個款式都只有幾件,賣完就沒有了,如果這幾件貨賣不出去,就用物流換到其它店,這樣全世界、全國都是不同的貨,顧客每次進去,都會看到不一樣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