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古硯天下奇
端硯歷史悠久,石質(zhì)優(yōu)良,雕刻精美,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唐貞觀年間,京城科舉考試突遇寒潮,硯中之墨遇寒而結(jié),唯廣東學子仍揮毫自如,皆因盛墨之端州石硯與眾不同。端硯美譽就此傳開,被列為歷朝貢品,并歷經(jīng)1300多年而不衰。在中國古代,文人雅士都以擁有一方端硯而引以為豪,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p>
端硯作為中國文房四寶中硯臺的精品,不僅外觀大方,品質(zhì)上乘,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既是研墨潤筆的實用品,又是融文學、繪畫、書法、雕刻、金石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品。從明清時代開始,端硯逐漸從實用物品轉(zhuǎn)為藝術欣賞和收藏對象,還成為傳至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中華文化的使者,堪稱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端硯制作與一般工藝品不同。一方較好的硯材如果不用雕刻制作,價值相差上萬元至幾十萬元都不算稀奇,所以對玩硯、藏硯者來說,掌握和識別端硯石品的好壞最為關鍵。端硯石出產(chǎn)在廣東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又稱“三大名坑”)之硯石為最佳。在當前端硯制作和市場交流中,最為人們喜愛的便是產(chǎn)自這三大名坑的硯石。如果名坑石品中有鷓鴣眼、象牙眼、金銀線、胭脂紅、冰紋、魚腦凍、微塵青花等,這硯便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了。
一塊端石從毛料變成硯臺,要經(jīng)過藝人的一番精心創(chuàng)作和加工,要先光身再雕花。光身就是把一塊石料制成一方?jīng)]有任何雕飾的素硯。素硯雖然沒有雕飾,但有硯堂和墨池,已經(jīng)是硯。硯石的光身包含以下環(huán)節(jié):按照構思在端石上畫出需要保留的部分,把不需要的部分裁去,制出硯的璞形,開鑿出硯堂、墨池和覆手。雕花就是通過雕刻,把一塊硯石從石料升華為一件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的藝術品。端硯藝人雕刻硯石的用刀,概括為陰刀、陽刀兩種刀法。陰刀就是斜刀,主要用于勾形和畫線;陽刀就是正刀,主要用于去石和表現(xiàn)、突出物象。
祖?zhèn)髦瞥幖妓囀加谒未某幍袼囆g大師
在肇慶,提起梁佩陽和他的“大德利端硯廠”,可謂是人盡皆知。在大德利端硯廠的陳列室里,有2000多方精品端硯,有些比當?shù)夭┪镳^里的硯臺品質(zhì)都要好。
梁佩陽1964年出生于廣東省肇慶市,為梁氏硯雕世家傳人。他從小就隨師輩到硯坑采石,鑒別端硯;長大后喜讀唐詩宋詞,其硯雕特別注重自然風景和歷史典故的描繪,很多作品融入了古詩詞的意境,成為難能可貴的藝術品。
梁佩陽家族的祖?zhèn)髦瞥幖妓囀加谒未?。當時梁氏家族的先輩梁奕南,以雕刻花卉飛禽見稱于宋人《古今硯譜》,聞名于世。至清代,由梁振馨摹刻的《西岳華山廟硯觀》,有兩廣總督阮元題記,現(xiàn)藏于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梁氏作坊傳至梁佩陽的祖父時,入侵的日軍搶光了作坊內(nèi)所有的墨硯,梁家因此家財散盡,祖父也郁郁而終。若干年后,梁佩陽的父輩在肇慶重新開始了家族制硯事業(yè),使梁氏端硯重振旗鼓。上世紀80年代初,17歲的梁佩陽繼承祖業(yè),正式開始了他的制硯生涯。天資聰穎的梁佩陽勤奮刻苦,后來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在梁佩陽的工作室里,榮獲第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chǎn)業(yè)博覽會金獎的《三顧茅廬》硯,取材于歷史典故,所雕人物栩栩如生;《碩果累累》硯是梁佩陽攻克設計難題的代表作,此硯石質(zhì)純凈細膩,但石形狹長難以布局,而且石眼密布不易安排。為了破解這兩大難題,梁佩陽在構思設計上煞費苦心,將石眼設計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將狹長的石材雕成葉子來襯托果實。最終,這塊端硯成了“密處不容針,疏處可跑馬”的絕世佳作;《竹林七賢》硯是梁佩陽的另一代表作品,中國魏晉時期的7位名士神態(tài)各異、呼之欲出。據(jù)梁佩陽介紹,這些上乘的獲獎作品,一般要用數(shù)月甚至一年的時間來雕刻,比一般的端硯創(chuàng)作耗時多好幾倍。
近年來,由梁佩陽設計、參與雕刻的端硯作品屢獲大獎,其中《錦繡山河欣欣向榮》硯被國家公安部收藏。其部分創(chuàng)意作品在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被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載體展示或收藏。2008年6月,梁佩陽被授予“中國收藏家喜愛的硯雕藝術大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