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由光明日報和中央電視臺聯(lián)合主辦的“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感動了無數(shù)國人。經(jīng)過各地尋找和推選,阿力太(新疆)、仲威平(黑龍江)、格桑德吉(西藏)、廖樂年(廣東)、廖占富與張興瓊(四川)、吉思妞(云南)、王金花(海南)、楊元松(貴州)、劉坤賢(重慶)、潘立華(安徽)以及由7位80后鄉(xiāng)村教師組成的團體“會澤七子”(云南)獲得“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榮譽稱號。本刊選登其中幾位獲獎鄉(xiāng)村教師的感人事跡,讓我們一起感受他們美麗的心靈。
廖占富、張興瓊:夫妻堅守深山小學21載
在四川省巴中通江縣東北部海拔約1300米大山深處的火天崗村,有一所遠近聞名的“夫妻小學”。這所小學的兩位教師,是一對夫妻,妻子比丈夫大8歲。21年來,他們將一撥撥學生送出大山。3年前,因工作需要,丈夫被調(diào)往大山另一邊的小學,昔日的“夫妻小學”,如今只剩下妻子一人。
今年51歲的張興瓊老師,皺紋已經(jīng)爬上額頭,但眉眼間仍舊依稀可見年輕時風采。1992年,同是小學教師的廖占富入贅張家。恰恰在這個時候,另一位老師離開了,火天崗村小學就只剩下了這對新婚夫妻。學生們的父母大都外出務工了,夫妻倆既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照顧學生們的生活。兩人做了一個大致分工,丈夫教高年級,并負責給孩子們理發(fā);妻子教低年級,同時負責做飯。
21年間,火天崗村小學三易其址,最初是在一套三合院內(nèi),后來院子拆了,在屋后山坡上修了3間教室。2008年,校舍成了危房,廖占富夫婦走遍附近3個自然村,挨家挨戶動員,李家出木材,王家出磚石,很快又建起了一排平房。
2009年,廖占富被調(diào)往廟子梁小學,火天崗小學就只剩張興瓊一人?;鹛鞃徤侥_有一個三岔路口,往左上山是廟子梁村小學,往右便是火天崗小學。高坡之上的廟子梁村小顯得十分孤獨,這是一所只有13名學生的袖珍小學。初來那段時間,廖占富極不適應,他每天都會給妻子打好幾次電話,沒事的時候,便倚在窗前,眺望遠方云霧繚繞的火天崗。
張興瓊告訴記者,廟子梁村小學、火天崗村小學和家,正好構(gòu)成了一個三角形。從廟子梁出發(fā)到火天崗村小學或者回家,都需要走兩個多小時山路。由于廟子梁距離家太遠,廖占富只能每隔兩三天才回一次家,家里的農(nóng)活大部分都落在張興瓊身上。她既要教書又要干活,雙手結(jié)滿老繭。盡管如此,張興瓊還是十分掛念山那邊的丈夫,“他犟得很,感冒了從不弄藥,每次都是我給他打針輸液。現(xiàn)在他一個人,要是病了哪個管他哦!”
分居兩地,廖占富也十分擔心妻子的身體狀況?!盎鹛鞃徝磕?1月就下雪,第二年4月才轉(zhuǎn)暖。妻子年齡大了,身體不如從前,腿腳也不那么利索了,當年生孩子后沒休過產(chǎn)假,照樣堅持上課?,F(xiàn)在咽炎愈加嚴重了,還有,她的記憶力也衰退了,工作起來可能會更加吃力。”
21年來,這對老妻少夫扎根火天崗,“夫妻小學”成為大山里最動人的風景。閑暇之時,夫妻倆經(jīng)?;貞涍^去:辦過兩屆掃盲班,村里35歲以下的人,都能讀寫50多個字了;冬季來臨,家家戶戶都會送來上好的木柴取暖;每年殺年豬后,家長都會送鮮肉來,他們?nèi)绻芙^,家長們就會燉成湯送過來……這些,都成為他們數(shù)次想離開,卻最終未能離開也無法離開的理由。
20多年間,“夫妻小學”到底送走了多少學生,兩個人沒有準確數(shù)字。不過逢年過節(jié),都有學生寄賀卡過來,十多名學生如今也當上了老師;還有在海南工作的學生,三番五次打電話邀請他們?nèi)ズD隙燃佟?/p>
“大山里走出去的娃娃,還是那么質(zhì)樸,他們還記得我們?!泵棵炕貞浧疬@些,夫妻倆內(nèi)心很溫暖?!安幌胱吡耍沧卟粍恿??!睆埮d瓊說,只要還有家長把娃娃送來,只要自己還能動,就一直會堅持下去。
劉坤賢:一條腿撐起一所鄉(xiāng)村小學
1985年初春,21歲的劉坤賢,來到重慶市巫溪縣天元鄉(xiāng)新田村小學當民辦教師。孩子們特別喜歡這個新來的老師,喜歡聽他繪聲繪色地講山外的世界。唯一讓劉坤賢覺得憋屈的,是學校沒有任何教學器材,幾乎無法開展像樣的音樂、美術(shù)、體育活動。
當時的民辦教師,一個月工資只有17元,而當?shù)卮迕裨谕猱斖诿汗?,一個月能掙100多元。為了解決教學經(jīng)費緊張的問題,天元鄉(xiāng)中心學校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外出務工,每個月給學校繳50元“管理費”。一心想改善教學條件的劉坤賢二話沒說,馬上報名去河南一家煤礦當起了暑期挖煤工。
災難就這樣悄悄降臨。那天,突然后滑的翻斗車將劉坤賢左腿上的肌肉幾乎全部刮掉。在醫(yī)院昏迷3天3夜后,他被迫接受了高位截肢的現(xiàn)實。沒有太多的抱怨,劉坤賢身體恢復后,拄著拐杖回到學校,重新站上了熟悉的講臺。
2005年6月的一天,暴雨如注。離上午的第一堂課還有半個小時,劉坤賢拄著拐杖,早早地站在校門口等著孩子們到來。來學校的路上有一條3米多寬的小河,河上沒有橋,平時水很淺,孩子們都是涉水過河。但一下暴雨,河水就會猛漲。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劉坤賢都會早早地在河邊等著背孩子們過河。如今他背不動了,暴雨阻斷了孩子們的上學路。
這次暴雨后,劉坤賢拿出了家里的幾袋水泥,請大家出力搭了一座橋。簡易木橋修好沒多久,另一件事情又讓劉坤賢揪了心。有一天放學后,孩子們拿著臉盆去河里端水做清潔,一個女孩突然大哭起來。原來,她光著腳丫踩到了一塊碎玻璃。劉坤賢下定決心要引水進校。
劉坤賢拄著拐杖進山,在離校1000多米遠的地方找到了一股泉水。從這么遠的地方引水,各種費用最少也要1000多元,但學校沒有錢。猶豫了幾天,劉坤賢終于對妻子朱油芳開了口:“把家里的豬賣了吧?”朱油芳沉默了一陣子,最后點了點頭。
2007年7月,劉坤賢通過巫溪縣統(tǒng)一組織的考試,成為一名公辦教師,每月工資也漲到了1500多元。剛領(lǐng)了幾個月公辦教師的工資,劉坤賢就想給學校買臺電腦。聽說一臺電腦要4000多元,妻子心疼了:“這可不是一筆小錢!”“我的嗓子不好,上不了音樂課;腿腳不便,教不了體育課。要是有一臺電腦,孩子們的遺憾和我自己的遺憾就能彌補一些了。”聽丈夫這么一說,朱油芳答應了。
電腦買回來后,劉坤賢又讓在外工作的女兒買來教學光盤。秋季開學后,劉坤賢用電腦一遍遍地放歌曲,孩子們一句句地學著唱;上體育課時,劉坤賢先讓孩子們看體操視頻,然后逐個糾正動作。
2011年6月13日,劉坤賢在課堂上突然摔倒,縣醫(yī)院診斷為腦溢血,病情危急。蘇醒后的劉坤賢還不能說話,只能比劃著跟妻子說,學校就他一個老師,馬上到期末了,孩子們的課耽擱不得。為了讓丈夫安心治療,朱油芳決定讓女兒、女婿在醫(yī)院照顧劉坤賢,自己回去給他代課。
當年暑假過后,天元鄉(xiāng)中心學校校長萬鵬舉想讓劉坤賢多休養(yǎng)恢復一段時間,希望其他老師能去新田村小學頂一陣子,可是沒人愿意去。開學兩個星期了,新田村小學還沒有老師,劉坤賢再也躺不住了,他找到萬鵬舉說:“還是我來吧。只要我還能站起來,這個學校怎么也不能垮了呀!”
仲威平:26年10萬公里“送學”路
自1987年參加工作至今,仲威平一直在黑龍江省鐵力市工農(nóng)鄉(xiāng)蘭河小學任教。記者見到仲威平時,她正在學校除草。每年夏天,教室周圍荒草叢生,為了給孩子們開辟一片活動場地,仲威平每到開學前就跑到學校除草。在這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內(nèi),仲威平一個人撐起了4個年級的教學。
這個偏遠的教學點,最多時有十幾名學生,最少時只有4名。為了不讓孩子們失學,仲威平風雨無阻,每天上下班騎自行車在鄉(xiāng)村土路上往返20多公里。有人計算過,26年來,仲威平走過了近10萬公里“送學”路。
26年如一日,早上4點起床,6點出門,8點上課,這樣的作息時間仲威平一直堅持,雷打不動。最難的還是走這條坑坑洼洼的鄉(xiāng)村小路,每到春天冰雪融化的時候,白天還是一片泥濘的土路,到了晚上凍出一條條冰棱,騎自行車的仲威平經(jīng)常會摔倒,有時會連人帶車一起滾到路基下。平時,仲威平的包里都會裝著螺絲刀、鉗子、氣門芯,有了這些,她就不怕車子半路出故障。
一個夏日,仲威平騎車騎到半路,突然下起了暴雨,身上的雨披根本無濟于事。到了學校,她從里到外都濕透了。中午放學,五年級學生謝穎發(fā)現(xiàn)仲老師帶來當午飯的饅頭被雨澆成了一堆碎末,就趕緊回家讓奶奶為仲老師烙餅??粗鴮W生冒雨送來的兩張餅,仲威平熱淚盈眶:“說實話,20多年的工作中,什么苦和累都難不倒我,沒讓我流過一滴淚??墒菍W生對我的愛,深深打動了我?!?/p>
其實,離仲威平家不到1公里就有另一所小學。26年間,她曾有好幾次調(diào)動的機會,可她舍不得離開這里的孩子。
由于學校一直沒有飲用水,仲威平每天都從家里用瓶子帶點水,冬天一路上水結(jié)成冰,到了學校,冰又化成水。由于長年累月饑一頓,飽一頓,使她得了很重的胃病和風濕病。2003年,仲威平患病需手術(shù)治療。如果做手術(shù),一休息就要一兩個月。為了不扔下孩子們,疼痛嚴重時,仲威平就一邊打點滴一邊上課,這樣堅持了4年。2007年暑假做手術(shù)時,醫(yī)生責備她:“你真是寧要學生不要命??!”
對家人,仲威平有太多虧欠。她的母親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和心臟病,2007年夏天的一個早晨,老人對女兒說:“今天你別上班了,在家陪陪我,我感覺特別不對勁?!敝偻揭詾閶寢屩皇窍衿匠R粯?,吃點兒藥就沒事了,狠了狠心說:“吃點藥,過幾天我放假了就有時間陪您了?!笨蓻]想到,這竟成了母女倆最后的對話。當天上到第二節(jié)課時,仲威平得知了母親病逝的消息,不由得失聲痛哭。幾年來,這一直是她心里的痛。
阿力太:扎根高寒草原的蒙古族女教師
在距新疆和靜縣城288公里的草原小鎮(zhèn)巴音布魯克,有一位蒙古族女教師。16年來,她既當老師又當媽媽,無怨無悔地扎根高寒草原,為草原的孩子撐起了一片天。她就是阿力太!
巴音布魯克平均海拔2500米。這里遼闊壯美,但氣候卻極其嚴酷,一年中有8個月是漫長的冬季,極寒時最低氣溫可達零下52℃,生活條件相當惡劣。
1997年,畢業(yè)于巴州電大的阿力太被分配到了巴音布魯克寄宿制學校任教。其實,在那個年代,一個有著大專文憑的年輕人在條件更好的城里找一份工作并非難事,阿力太卻毅然決然回到草原。
阿力太所在的學校,擔負著方圓2萬平方公里草原牧民后代的啟蒙教育。學校300多個學生全部寄宿,最遠的學生離家170多公里,大雪封山時,有的孩子甚至10個月見不到父母。
阿力太不但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料理好學生的吃喝拉撒。她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關(guān)愛著學生,給學生洗頭、洗衣服。
學生生病時,她徹夜操勞,買藥喂藥;冬天一些貧困家庭學生穿不上保暖的衣服,她總是自掏腰包為學生買棉衣;擔心學生營養(yǎng)不足,她時常親自下廚給學生改善伙食。
2009年,為了能更好照顧學生,阿力太搬到學校宿舍,開始以校為家,無微不至地照顧每一位學生。對孩子來說,阿力太老師的宿舍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學生們都親切地叫她“媽媽”。
為防止學生輟學,16年來,阿力太每學期堅持騎馬到每個學生家里家訪。
牧區(qū)學生的家極其分散,山路崎嶇難行,又有河流阻礙,車輛無法通行,漫漫家訪路,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夏天,阿力太要騎馬 過齊腰深的河流;冬季,她要冒著嚴寒,踩冰踏雪。
16年間,阿力太家訪學生4000余次,行程1.2萬公里,去過3000多名學生家中。
經(jīng)過阿力太的啟迪,有1000多名學生鼓足追求知識的勇氣,走出草原,其中有50多名學生走進高等學府。
作為人女、人妻、人母,阿力太深感愧疚。她常說,“自己最對不起的是家人”。
由于常年堅守學校,阿力太和家人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幾年前,母親病重,當時大雪封山,道路阻斷,阿力太沒能及時趕到母親病榻前,這成了她最大的遺憾。兒子12歲了,阿力太幾乎沒管過他的學習和生活,沒參加過一次他的家長會。阿力太說,有時兒子也抱怨她這個當媽的,她當時心里特別難受,因為她也想天天陪著家人。
2012年,巴音布魯克寄宿制學校急缺廚師,阿力太說服在縣城學校當廚師的愛人調(diào)來她所在的學校。在她看來,伙食關(guān)系到孩子們成長期的營養(yǎng),在她所有的選擇里,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她的學生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阿力太對教育事業(yè)的付出,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和尊重,有好幾位學生在她的感召下又回到了草原,成為她的同事。
云南“會澤七子”:用青春點燃山村希望
一所村小學,7名80后教師,五男兩女、兩對夫妻。他們都出身農(nóng)村,通過讀書“跳出龍門”,然而為了讓山里孩子走出大山,他們大學畢業(yè)后又不約而同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家鄉(xiāng)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紙廠鄉(xiāng)龍家村小學教書。
針對留守孩子性格孤僻,他們開設(shè)心理課;學生回家路危險,他們就修路;小學不通電,他們想辦法讓山村小學第一次有了電。他們都有離開機會,但依舊守護山村。
他們是:劉順躍、陳仕華、幸金正、蔣正陽、劉玉良、周鳳慧、程謹,媒體贊譽他們是“會澤七子”。
過往的生活、學習經(jīng)歷,使得“會澤七子”心里非常清楚:囿于山區(qū)小學困窘的生活條件,絕大多數(shù)城里人不愿意來。而多年來,貧苦山區(qū)的小學教育已落后外面太多太多,那么,如果連曾經(jīng)從這里走出的學生學成之后都不愿回來,那還會有誰愿意來?為此,校長劉順躍,從2002年開始,就堅守山村小學整整10年。教導主任、26歲的陳仕華因執(zhí)意前來山村執(zhí)教,不得已與相戀多年的女友分手。
“早就跟不上同齡人的腳步了”,學校僅有的兩名女教師之一周鳳慧,很不愿去縣城,因為她們覺得自己“土氣”慣了,到縣城會不適應。為了不耽誤學生的課程,女教師程謹臨近生產(chǎn)才離開學校待產(chǎn),而同為本校教師的丈夫劉玉良卻留在了學校。
就是這樣,7名80后用自己的青春,點燃了山村的希望。
(本刊綜合央視網(wǎng)、新華網(wǎng)、《光明日報》等媒體報道,感謝各原文作者張光明、張國圣、余明芳、謝道玖、孫明泉、朱偉華、劉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