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名東方黏蟲,俗稱剃枝蟲、行軍蟲、五色蟲,國內除新疆、西藏外,其他省、市、自治區(qū)均有分布,是我國水稻上間歇性局部為害的害蟲,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qū)的水稻上發(fā)生相對較重。在南方稻區(qū)秋季主要為害晚稻,冬春季為害小麥;北方主要為害小麥、玉米、谷子、高粱、青稞等。
1. 為害特點 低齡時咬食葉肉形成透明條紋狀斑紋,3齡后沿葉緣將水稻葉片啃食成缺刻,嚴重時將葉片吃光,植株僅剩光稈,穗期可咬斷稻穗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故稱“剃枝蟲”。大發(fā)生時可在1~2天內吃光成片作物,造成嚴重損失。
2.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17~20毫米,全身淡黃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緣處有兩個淡黃色圓斑,外側圓斑后方有1小白點,白點兩側各有1小黑點,頂角具1條伸向后緣的黑色斜紋。卵饅頭形,單層排列成行形成卵塊。幼蟲6齡,體色變異較大,腹足4對,高齡幼蟲頭部沿蛻裂線有棕黑色“八”字紋,體背具各色縱條紋,背中線白色較細,兩邊為黑細線,亞背線紅褐色,上下鑲灰白色細條,氣門線黃色,上下具白色帶紋。蛹長19~23毫米,紅褐色。
3. 發(fā)生規(guī)律 黏蟲是典型的遷飛性害蟲,每年3月至8月中旬順氣流由南往偏北方向遷飛,8月下旬至9月再南遷,國內由北到南每年依次發(fā)生2~8代。在我國東半部,北緯27°以南地區(qū)1年發(fā)生6~8代,以秋季為害晚稻和冬季為害小麥世代發(fā)生較多;北緯27~33°地區(qū)1年發(fā)生5~6代,以秋季為害晚稻世代發(fā)生較多。
成蟲順風遷飛,飛翔力強,有晝伏夜出習性,喜食花蜜。卵多產于稻株枯黃的葉尖處或葉鞘內側,幾十粒至一兩百粒成1卵塊,適宜條件下每頭雌蟲一生可產卵1000粒,最多達3000粒。幼蟲孵化后先吃掉卵殼,后爬至葉面分散為害,3齡后有假死習性。幼蟲老熟后在稻株附近鉆入表層土中筑土室化蛹,田間有水時也可以在稻叢基部化蛹。
發(fā)生數(shù)量與遲早取決于氣候條件。成蟲產卵的適宜溫度為15~30℃,最適溫度為19~21℃;空氣相對濕度低于50%時產卵量和交配率下降,低于40%時1齡幼蟲全部死亡。成蟲產卵期和幼蟲低齡期,氣候濕潤則發(fā)生重,氣候干燥發(fā)生輕,高溫干旱尤其不利于其發(fā)生,但降水量過多、特別是暴雨或暴風雨會顯著降低種群數(shù)量。
4. 防治方法
①農業(yè)防治。在成蟲產卵盛期前選葉片完整、不霉爛的稻草,將8~10根扎成1小把,每畝插30~50把,每隔5~7天更換1次(將草把用40%樂果乳油20~40倍液浸泡可減少換把次數(shù)),可顯著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幼蟲發(fā)生期間,也可放鴨啄食除蟲。
②物理防治。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效果非常理想。
③化學防治。對該蟲重發(fā)生稻田,可在低齡幼蟲(2~3齡)高峰期選用以下任意一種藥劑防治:25%滅幼脲懸浮劑2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15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殺蟲雙水劑200~400倍液,每畝對水50~75升均勻噴霧?;蛎慨€用2%阿維菌素50毫升加48%毒死蜱50毫升對水60升噴霧。也可每畝用2.5%敵百蟲粉1.5~2.5千克按1∶1的比例拌細土噴粉防治。
(作者聯(lián)系地址:王迪軒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qū)蔬菜局 郵編:413002;龍 霞 益陽市赫山區(qū)衡龍橋鎮(zhèn)農技站 郵編:41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