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情感專家”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某行為說明某男子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男人絕對不能要!否則……”久而久之,姑娘們就變得越來越敏感,也開始熱衷于給戀愛對象貼標簽,通過蛛絲馬跡判定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但她們忘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單憑某一行為就將一個人歸入某種行列未免有失偏頗,有時還會影響到婚戀的幸福指數(shù)。
李檣編劇的都市情感片《好想好想談戀愛》中有這樣一句對白:“愛情是同一個蘋果切成兩半后之重新組合。只是老天爺把切成兩半的蘋果分別拋到各處,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概率就近乎是零?!彼裕瑳]有誰是專門為誰打造的,一個人總有讓伴侶不滿意的諸多缺點。于是,相處過程中的許多細節(jié)就變成了所謂的“愛情罪證”,而許多女性尤其喜歡收集這種罪證。對方不舍得為自己花錢啦、走路的時候不讓自己走右側(cè)啦、通電話時不讓自己先掛斷啦,隨便哪一條都足以變成一根魚刺,梗在愛情的喉嚨里,成為某男被嫌棄或者拋棄的理由。如此,的確剔除了不少愛情渣滓,但也容易讓人錯失那些還有改進余地的好姻緣。
有時候,愛情是需要有些鈍感力的,太過敏感、急著評判愛人從來不是明智之舉,我的一位閨密就是鈍感的受益者。大學畢業(yè)后,為了節(jié)省房租,我曾和閨密及其男友合租過一套兩居室,閨密男友的很多做法就讓我非常不舒服。比如說吧,閨密很舍得為男友花錢,而對方卻有些小氣,幾乎沒送過她什么值錢的禮物;有一次因為閨密沒把大門鎖好,導致出租屋遭竊,他們的財產(chǎn)被席卷一空,看著閨密自責的樣子,男友不但沒安慰她,反而責怪她不小心,讓一旁的我非常氣憤。而且,對方來自于單親家庭,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非常重視母親的意愿,動輒就“我媽說……”。所以當時的我常為閨密抱不平,覺得她跟了一個自私又戀母的男人一定沒什么好果子吃,可閨密卻仿佛感覺遲鈍,竟然跟對方一路走了下去,直到結(jié)婚生子。
這些年再見閨密的老公,我卻發(fā)現(xiàn)他好像變了一個人,最明顯的變化是物質(zhì)上變得大方了,只要是閨密看上的東西,他從來都不會心疼價錢。有一次閨密在商場被騙,他第一時間來電安慰,一句譴責的話都沒說。而且,現(xiàn)在的他事事以老婆為重,其次才會考慮母親的意見。某日跟閨密聊起這個男人的變化,她帶著淺笑告訴我:“那時的他不成熟,加上家境又不好,自然有些小氣,又是剛剛談戀愛,不知道關(guān)心人也是正常的。但只要有耐心,勤溝通,他總會成熟起來的。當初我們又沒什么大矛盾,相處也算融洽,要是為了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就分手,豈不是太可惜了?”
閨密的話讓我一怔,繼而也釋然了:是啊,做女人真的不需要那么精明,有時候鈍感一些反倒是種福氣。倘若對方真的是人品不佳無藥可救,一腳踢開也沒什么可惜的。但如果只是不符合某些情感專家的評判,也只是因為對方還沒學會怎樣去愛,真的不必就這樣急著放棄這段感情。好女人應(yīng)當是一所好學校,她們懂得給對方機會,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磨合,讓感情趨于完美。這樣經(jīng)營一段情感,實在比站在茫茫人海中執(zhí)著地等待所謂的完美伴侶要靠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