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大跌之后,“中國大媽”成為媒體熱炒的一個新名詞,而且媒體和不少專業(yè)人士似乎已經(jīng)判定“中國大媽”是不理性的,“中國大媽”一定會輸?shù)煤軕K。
兩年前,倫敦貴金屬市場協(xié)會通過一次調查,估算出倫敦每天的黃金交易總量約為12億盎司,而其中只有10%左右的交易進入清算。全球幾個重要的現(xiàn)貨和期貨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總和相當于全球每年黃金產(chǎn)量的14倍,5天的交易量就超過地上所有現(xiàn)存黃金的數(shù)量,可見實物黃金市場與紙面黃金市場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說華爾街控制金價,實際是說他們控制著“巨無霸”的黃金紙面市場。而實物和紙面市場交易量的巨大落差,是專家們認為“中國大媽”不可能撼動金價的主要原因。
“中國大媽”未來的命運到底會如何?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是黃金市場結構的問題:實物市場的需求會不會最終戰(zhàn)勝紙面市場的價格壟斷?實物需求是不是決定金價的最終因素?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先看看投機資本充斥的紙面市場是如何運作的。
在紙面黃金市場上,無論是現(xiàn)貨還是期貨,其實都有兩個重要的程序:一是交易程序,二是交割程序。我們要記住的最重要一點是,目前大多數(shù)現(xiàn)貨合同都是賬面交易,并不存在黃金實物的轉移,而大多數(shù)期貨合同也都是以現(xiàn)金來結算盈虧的。這意味著,只有很小比例的合同進入交割程序,而通過交割離開貴金屬銀行和交易所系統(tǒng)的實物更少。
在交割程序中,有時候,要求實物交割的買賣雙方無法匹配,賣方?jīng)]有足夠實物進行實際交割,就只能被迫通過其他渠道買入實物。這種情形不經(jīng)常發(fā)生,但是對市場的影響卻是巨大的。而一旦市場發(fā)現(xiàn)實物出現(xiàn)持續(xù)短缺,金價一定會大幅度上揚。
在這些交易中,要求交割的買方往往是黃金的使用者或者長期投資者,而提供交割的賣方則可能是生產(chǎn)商或者貴金屬銀行等。在紐約期貨市場,貴金屬銀行早已成為黃金實物交割的主力。今年2月1日到4月29日,JP摩根銀行就提供了紐交所99.4%、相當于30億美元的黃金交割,其中3/4來自JP摩根銀行自身的賬戶而不是其客戶的賬戶。這就讓我們想到一個問題:當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實物交割的時候,紐約交易所和JP摩根銀行是否有足夠的黃金庫存?
有意思的是,在本次金價下跌過程中,紐約交易所庫存明顯下跌,從頂點的1100萬盎司到800萬盎司,而其中可實際用于交割的庫存只有186萬盎司,目前庫存只相當于未平倉期貨合同的5%,一旦更多買家要求交割,交易所就可能面臨無法交割的風險。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大媽”和世界各國的大媽其實是決定交易所交割風險的最終因素,因此也會是金價的最終決定者。
如果交易所出現(xiàn)交割困難,我們會看到哪些跡象呢?交易所的期貨黃金價格可能開始出現(xiàn)持續(xù)的、不斷增大的遠期價格貼水,即近期合同價格高于遠期合同,因為買方開始不相信遠期合同能夠交割。實物黃金的溢價會不斷加大,如果交易所宣布期貨市場不再支持實物交割,期貨金價和實物金價可能會徹底分道揚鑣,期貨黃金價格的地位就不再穩(wěn)固。到那個時候,金融專業(yè)人士可能會大吃一驚,感嘆大媽們的力量實在不可小覷,是又一個“黑天鵝”了。
有趣的是,投資大師羅杰斯近日剛剛在中國接受采訪也被問到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中國大媽”將最終獲勝。